挑選日常外食店家的幾個觀察指標
-飲食與社會評論系列19
文/Zen大(圖文不符之照片是京都先斗町的一家賣章魚燒的店家,這家也很好吃)
話說幾年前,我家附近開了一家很有意思的小吃店。
說有意思,是因為店家的招牌,竟然是何懷碩的筆墨題字「小食堂」,但又不是當今新小吃店系統的整體包裝皆文青極了的氣質路線,就只有招牌是大師題字,其他店面都還是很傳統小吃,不鏽鋼的桌子,塑膠椅子,喔,但餐具是不鏽鋼的筷子跟湯匙而不是美耐皿,這點我也覺得很不錯。
不過,這家店因此讓我有了好感,大師的書,年輕時讀過,覺得這家店竟然用大師墨寶來當招牌,肯定不簡單。
於是就找了一天登門試菜。
說試菜是太正式,其實就是吃頓晚餐。
店裡有麵(湯麵與乾麵,後來還有涼麵),有飯(滷肉飯跟雞肉飯),有抄手;有湯(數種),有燙青菜跟一點冷菜(如小黃瓜),還有滷味數種。
我家人口簡單,每次都是點一份大碗的飯兩個人分著吃,另外點兩到三樣菜,還有一點滷味(大概就是滷蛋或嘴邊肉,滷豆腐跟海帶),再加一碗湯,約莫兩百多,就能吃很飽。
說起來,食物都不錯吃,口味偏清淡,不會下很多調料,看得出老闆的認真跟用心。因為是小吃店,要能常吃,所以,菜色都是基本款,沒有大菜,全都是日常食物,但都處理的頗用心且乾淨。
雞肉飯跟滷肉飯還有滷白菜我特別喜歡,特別是雞肉飯,雖然是比不上嘉義的火雞肉飯,但在台北要能吃到這麼簡單而可以吃得下口的雞肉飯,說實話還真不多,一小碗飯,但可見用心。
這點雖然很基本,但在台灣很多小吃店是做不到的。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清淡,總覺得生意沒有太好,雖然也不至於冷清,但常常用餐時間並沒有滿座,比起附近一些大碗便宜或重口味的小吃或便當行,稍微讓人擔心了一些。
所以我們家很常去吃,也幾乎是一週去一次的頻率。
不過,我最欣賞這家的一點,是老闆夫妻兩個人一看就知道是老實人,人很實在,且客氣,從穿著打扮到講話乃至上菜,都很有禮貌。
當然我不是說那種大辣辣的招呼客人的店就不好,也有是外向豪放而待人真誠的小吃店老闆,我只是說,這家店的主人,看起來有那麼一絲絲文人書生氣,或像是老實公務員退役後開的店,如果不說話或不在店裡坐陣,你不會覺得這兩個人是小吃店老闆,會覺得是一尋常上班族,人很好的那種。
我覺得,挑日常用餐的小吃店,首要看的不是排隊人潮也不是價格或是菜色,而是坐鎮老闆的臉或脾氣或舉止,透著一種真誠老實的老闆的店,絕對不難吃(不難吃,我覺得是日常小吃店最重要的標準,如果好吃會太危險,會吃太多,且會膩,或漸漸覺得不好吃,反而是不難吃,可以讓人一吃再吃,很像家裡的菜,通常大多是不難吃,只是吃習慣了或口味如此養成所以吃),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安心感,相信老闆不會在食材或調味上亂來。
類似標準,在我家常吃的日常小店,還有幾家,例如十四份郵局旁邊的牛肉麵店,另外一個旁邊社區有家便當行,安康行道會附近的早餐店(放眼台北也是屬一屬二好吃),安康高中出來前面那條巷子的金門阿姨滷味,以前寫過的那家稍貴但好很多的涮涮鍋,安民路底的利保加牛排等等,都是老闆人很客氣,食物不難吃,可以再三造訪的店。
小吃店或日常三餐,真的不用太好吃,吃得過且能安心吃即可,口味偏清淡更好,因為太多外食都太油膩或太鹹了,吃多了其實對身體不好。而願意為客人著想這些的老闆,必然有一份憨厚與真誠,因此人多半看起來就是老實而客氣,不太懂怎麼替自己的店宣傳,只是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這通常從店裡的裝潢或整潔還有菜色的呈現都能看得出來,甚至是好比說子女的教育,像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吃店,店主的孩子也都很懂事,總是寒暑假就能看到他們出沒店裡幫忙,俐落的煮食與送餐,且跟老闆夫婦一樣看起來老實。
–飲食與社會評論系列–
1.讓客戶傻傻排隊的名店在想什麼?
2.為什麼一碗番茄蛋花湯不能賣220元?
3.稍貴但品質好v.s.便宜卻有點糟
4.台灣小吃,只能以便宜守住老故事和人民情感嗎?
5.生產成本不只有原物料
6.你愛吃全是噴槍炙燒過的握壽司嗎?
7.輕賤無形專業的社會,終將自食惡果
8.台製抹茶食品,幾乎攏是假
9.名店、老店接二連三倒,真的都是高租金害的嗎?
10.為什麼美食在當代如此受歡迎?
11.我不去讓人覺得小器的名店
12.什麼才是高CP值的人生?
13.吃是一種美德,讓我們奪回飲食自主權
14.外食加熱產品的塑膠容器問題大
15.是嚴格訓練學徒還是過勞與剝削?
16.為何日本名店來台展店不久後就走鐘?
17.不去排一蘭拉麵的人,就會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嗎?
18.餐廳只要量多好拍照就可以了嗎?
20.大胃王教我的職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