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439002 601144994714719 6593995700665765566 N
閱讀資訊饗 在地想出版

一年出版四萬餘種新書,真的多嗎?

By Zen大
on
2007-03-01

年產五萬本新書,真會崩壞臺灣圖書市場嗎?

臺灣的出版量從1988年破萬種之後,屢創新高,到了1990年有17000種;1992年21000種;1994年30000種;2001年40000種;2005年出版量則高達46800種。然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2002年開始,內需產業更是不斷萎縮,波及出版產業。

台灣出書量雖一年比一年高,但退書率也逐年攀升(有論者以此推論臺灣閱讀風氣不佳,頗有指責之意),到了2006年上半年,市場上甚至出現退書率高達六成的預估。再這樣的大前提下,不少出版人認為台灣出版量太高,認為這是台灣出版大崩壞的開始。

然而,筆者和多數論者觀點不同,認為台灣出版量的居高不下,並不是出版崩壞的主因。臺灣出版零售市場上的問題是由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相反的,筆者認為出版量的居高不下,正是臺灣社會發展力的展現。

繁體閱讀,應為六千萬而非兩千三百萬人口

一般出版觀察常以一國的人口數除一國的出版量,再佐以該國閱讀率來推估出版量是否過高。而台灣的數據又常被拿還和美日韓等國比較(例如南韓南韓2004年人口4842萬人,出版34279種新書;日本一億三千萬人口年出版六七萬本新書),從而推估認為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說,年產四萬餘本書實在太多。

對此,筆者提出不同的數據。筆者認為,繁體字讀者的總母體數為六千萬而非兩千三百萬。讓我們來看看這六千萬是怎麼算出來的?

雖然大陸官方文字早已改成簡體字,國際上通用之中文字也是簡體字,然而只要跑一趟香港,不難發現,香港中文書店中的人氣鼎沸,還有中文書店中滿山滿谷的台灣出版品,不少出版社也將香港(甚至星馬)納入發行體系內,香港星馬約六七百萬的人市場,理應被台灣出版商納入考量,畢竟許多書確實被賣到香港了,為何在做出版統計推估時卻忽略了?

另外,近年來網路書店興起,航空海運比起從前便利不之凡幾,海外華人向台灣書店訂購圖書比例日增,海外三千萬華人,照理說也該納入閱讀版圖。

筆者的六千萬,正是臺灣(2300萬)加上香港星馬(600萬),再加上海外華人(3000萬)所得出。若仔細分析在臺灣出版的華文創作,不難發現有一小支來自江香和海外華僑,這正是臺灣出版人未來在出版企劃時應該多所著墨的地方。以六千萬的市場規模來說,年產五萬種新書都不算多。

社會條件造成閱讀類型差異

再者,出版觀察常以出版/人口數量比推論出版是否過量,乃是忽略了各國特殊的社會條件導致閱讀需求差異。

首先從臺灣在國際出版上的定位來說,臺灣身為文化後進國,每年的出版品中仰賴來是英美歐日韓中等國作品的翻譯不少,甚至暢銷書多由翻譯書包辦,這樣特殊的翻譯出版文化,十分有別於歐美先進國家(筆者相信英美法得義國也會翻譯日韓出版品,但絕無臺灣的全面且龐大,其文化社會意義暫且不說)。另外,臺灣每年新書出版品佔比日大的中國大陸簡體字版也是造成出版量激增的原因(若再加計臺灣出版人直接向大陸作家/寫手購買稿件,直接在臺灣出版,佔比更大,坊間不少B級社會書稿源直接來自大陸。)。

舉例來說,臺灣身為電腦大國,電腦人才蓬勃,造成電腦類圖書出版量異常蓬勃;其次,臺灣租書店產業發達,造成羅曼史工業的興旺,單一羅曼史出版社平均每周發書兩次,每次四至六本不等,每月每家至少有32本新書(等於每年有近四百本)上架,佔年度出版總值的12%左右(<羅曼史工業有看頭>,2001/04/09 聯合報)。

再舉一例,台灣各種升學證照考試發達,再加上身為文化後進國,對於英日語學習需求量大,各種語言學習、升學/證照/轉學考試參考書教科書出版產量不容忽視,這些都是臺灣特殊社會條件所打造的圖書類型,並非純粹比較人口數字與出版量間的關係可以得出的。

另外,臺灣非營利出版單位之多(包括個人出版,這最常見於學者自行登記出版社,出版學術專書),大概舉世無人能出其右。在登記有案的一萬多家出版社中,只有1300家每年出版超過四種以上新書,且只有2400種新書會進入一般書店通路流通。

以1300家出版社,每年向擁有6000萬閱讀人口的市場出版24000新書來看,出版量不能說高(筆者將非營利出版社剔除在外,因為非營利出版社或者是如公家單位的預算制編書法,出版卻不需考量是否獲利;或者是個人出版,以圓夢為主,不考此營生;並且將上述兩種出版狀況視為不進入零售通路之出版品)。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題法,是因為一般論者把出版量過高當作出版崩壞的主要解釋,而這又直接扣連到生產者對於退書量過高的焦慮(造成其生存壓力)。然而筆者想指出的是,造成退書率過高(進而影響生產者的生存)應該另有其因,絕對不是出版總量過大。

退書率高居不下的原因

說到退書率日高,直接出現的論點是責怪臺灣讀者閱讀風氣不盛。關於這點,筆者直接以全台七千多家租書店的鼎沸人氣反駁。另外,網路的興起,部落格文化的成熟更能證明閱讀風氣不盛是錯誤的。較為精準的說法是,臺灣市場的購書風氣不如出版人預估的那麼高。

上述論點或許部分說明台灣讀者讀書(網路閱讀、圖書館/朋友借閱、租書店租賃)卻不喜歡買書,但卻非退書率日高的主因。以近年來人氣部落格創作轉出版屢創佳績來看,不能說台灣讀者不買書;另外向羅曼史工業有計畫的推估合理出版規模(多久出一本,一本印多少),精準掌握獲利率。較為可能的狀況是,出版人(生產者)與讀者(消費者)間對於出版品的供需認知有相當程度的落差。。

筆者以為,臺灣的出版品種量雖多,但類型卻還不夠多元。除了偏安一方的羅曼史工業、電腦語言學習工具書外,出版代工心態造成市場重複供給狀況嚴重,某些出版人不知道自己出的書的讀者在哪裡,只為了出書而出書於是在出版次類型中彼此排擠競爭激烈,進而造成贏者全拿現象,間接導致退書率過高。

舉個例子來說,臺灣B級社會書市場中心理勵志成功學與類型小說(如一般市場俗稱的網路小說、愛情小說、大眾小說)書籍充斥。這些書筆者之所以稱為B級書,一來是相較於書籍內容/包裝品質都較優的A級書來說,B級書都是市場出現暢銷作品/文類後才跟瘋而至(臺灣出版市場上常常在出現某本暢銷書不久後,就會有類似書名與主題作品瘋擁而至,例如誰《搬走了我的乳酪》、《EQ》,還有最近的「富人」都會怎麼做等等)。

例如當痞子蔡、藤井樹開創網路小說文類後,不少出版社也跟風搶進,但多數作品品質不佳,書籍設計包裝質感不好,話題性不夠,市場行銷資源不足,導致能見度差,最後匆匆上市、匆匆下市。

其實,當一本暢銷書開啟了一個新的閱讀類型之後,市場是有後續需求的。然而若生產者決定以代工複製心態推出次級版本,而不願意投入研究開發新的優質產品時,最後造成市場上重複供給相同類型作品,而作品彼此之間的辨視度低,再加上後繼跟風作品品質不佳,消費者自然拒絕購買,遂造成龐大退書量。

其實,跟瘋模仿或深耕文類只是一念之間,生產者應該多考慮深耕文類減少搶短線,才能降低B級社會書退書率過高的問題。

另外,因為台灣出版界過去圖書結帳制度(月結)使然,造成某些生產者「以書養書」,也是造成次級出版品過多(這些次級出版品若是博抄百家以成一家還有整理之貢獻,最惡劣者是抄個三五本就出去了,再加上編輯排版設計都不用心,退書自然不難想見),墊高整體平均退書率的原因之一。

筆者以為,出版人想要解決退書率過高的問題,應該回頭重新檢視自己手中的出版企劃,認清目標市場在哪裡。務實來說,B級書有它的市場需求(未來另文討論),但不代表B級書讀者就該遭受較差的對待。出版界該做的是降低劣質B級書(例如直接在大陸地區籌組工作室,製作三本抄ㄧ本的B級文稿),丟掉代工心態,不再以書養書,提升現有B級書文稿素質、滿足消費者需求,以深耕而非跟風心態經營暢銷書所打開的新文類,多元發展出版類型,積極了解/開拓目標市場,才能真正有效降低退書率,擴大市場,不再把問題歸咎於出版總量過高或者讀者不讀書了。如果讀者不讀/買書,那也是我們生產者出了問題,做不出讓讀者想買/讀的書,不是嗎?

標籤
相關文章

7 Comments
  1. 回覆

    咖啡海

    2007-03-01

    其實,最近的觀察,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人開始接受繁體字。
    從他們看的盜版DVD、聽的音樂與網路盜版的網路漫畫都是繁體字
    如果台灣的出版品能夠平行輸入到其他的華人市場
    我倒是很看好繁體的出版品越來越為整體華人市場接受

    • 回覆

      Zen大

      2007-03-01

      版主回應
      是的 但這個部分我沒寫進去
      (好像臺灣出版人對於把繁體字賣到大陸的態度還很觀望)
      就我的了解 明星偶像書/雜誌在大陸的銷售實力很可觀
      即便對那邊的青少年來說繁體書價格更顯得昂貴 甚至有人採取分期付款購買(該市場有特定的人在大陸經營) 非常熱衷
      2007-03-01 13:26:40

  2. 回覆

    brahms6

    2007-03-01

    多次拜讀zen大的6000萬讀者算盤,這一點倒是要跟zen大討論
    6000萬應該算是統計母體,事實上是否有這麼多讀者要打折扣,這基本常識,算作一個補充.
    Zen大沒有把大陸的繁體字算進去,光上述母體可能就還不夠準確.但是中國的繁體人口可以再加多少?抱歉我也不知道.而這個外加數字,是靠中國本身出版繁體字?還是靠台灣輸入?一些在49年以前書寫的文章或書本,一定是繁體字,出版這些書等,台灣可以吃這個中國市場嗎?
    另外在華人圈裡面,6000萬人(就算打折)還要在細部討論這個結構
    像海外華人與香港華人,事實上也有讀簡體字的能力,應該說她們可能有雙語的能力,我想你我也有,則,繁體出版品與簡體,在這些讀者有限的閱讀時間與資源中,是彼此互斥競爭的.
    羅曼史業,我的觀點可能還是會被中國文化輸入,原因在於成本便宜,如果台灣創作並不能高出中國書寫者太多,則在電子化等條件下,包給中國撰寫內容,才符合成本考量.
    除非,台灣在羅曼史工業上,能在生活面引領風騷,諸如對少子化,對熟年,對寂寞產業等的深入探究,在B出版品賽馬場上永遠跑在中國馬前面,如此才有特色去做出區隔,而這是比較開放而較接近西方與日本社會的台灣,可以去做的.
    其他關於證照,補習、電腦用書等的出版品,還可以談.

    • 回覆

      Zen大

      2007-03-01

      版主回應
      六千萬當然是母體 但就像一般論者會說大陸有十三億人 真多 市場好大 那也是空泛的母體 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億人目前
      為何要舉這個數據 最主要是要駁斥一般論者認為 日本有一億三千萬 美國有三億等等以數據來論證出版量的迷思
      至於海外華人 也與我也呆過書店 他們當然也會讀簡體書 但繁體書也讀 因此 這並非競爭(書籍市場沒有競爭問題 是競合) 所以細部我就不談了
      羅曼史的話 反倒是台灣對大陸市場有一定程度的滲透 羅曼史的寫作上 臺灣算是寫手的入門級考驗 這塊臺灣的確領先不少 大陸怎麼寫 好的也是有 但廣義來看 臺灣強過大陸 你知道大陸有很多直接盜印臺灣羅曼史小說出版的嗎? 很賺錢 連改簡體字都不用 而台灣也授權那邊不少
      以這個市場來看 台灣應該發揮既有利基 用力介入
      b級出版品的問題是 應該停止輸入大陸作家文稿型作品(直接買大陸人文稿在臺灣出) 出版社應該聯合談下大陸的同步簡體字版發行權 多方培養臺灣寫手介入這個市場 反過同積極搶攻才是
      臺灣相對大陸來說小 因此即便臺灣傾全國之力搶攻佈局大陸文化產業 也只吃的了一部分(其他民生內需產業台商佈局的不已經非常緊密了嗎?)
      我以為這是內需市場過小但偏有一個超大卻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的台灣未來必須要走的路 而前提是臺灣的同業應該合作 而不是彼此鬥爭(可惜的是現在是鬥爭多過競爭)
      又 此篇暫時不能轉貼喔(如果你要轉的話)
      此篇對的是出版業界人士所寫 所以很多細部之事就沒有多做說明 以上
      2007-03-01 14:35:32

  3. 回覆

    brahms6

    2007-03-01

    此篇對的是出版業界人士所寫 所以很多細部之事就沒有多做說明
    這個要放在正文裡面說明

    • 回覆

      Zen大

      2007-03-01

      版主回應
      喔 哈哈 可是因為這篇文章正式刊登的地方就是只面向出版同業阿 所以加在正文好像很奇怪
      2007-03-01 16:42:06

  4. 回覆

    《李林》

    2008-02-19

    這樣想:我算是幸運中的一員,2007年12月出版、2008年1月上博客來,2008年2月中旬已售罄(需再版,尚在考量中)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ea713306/3/1303199659/20080209181448/#centerFlag

留言至 Zen大 / Cancel Reply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Zen大著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