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想出版

香港出版市場觀察

By Zen大
on
2008-07-09

香港出版市場觀察

文/zen

幾次的香港行,都花了不少時間,刻意去逛隱藏在喧嘩鬧市裡的書店。不能因此說對香港出版市場有多了解,不過,還是有一些發現,頗以為值得分享。

書籍製作平均水準高

先來說說香港本土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我認為,近幾年來,香港出版市場走出了自己的風格,雖然限於出版社的數量與香港圖書市場,出版總數量遠遠不及中國大陸與台灣,但持平而論,香港製作的書籍,平均水準非常高。

舉例來說,無論中國還是台灣的出版市場上,仍不時可見的粗糙作品,在香港的圖書出版市場,卻很難看到。香港出版社推出的書籍,在封面設計、編排、選紙、印刷上的水準,頗不俗,像是香港牛津、中文大學、天地圖書、天窗、上書局,基督教出版社群(浸信會、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聲)等等,書籍編製水準實高。

香港之所以沒有濫竽充數的出版品,我認為,是因為市場太小,出版人不敢隨便亂出書(免得血本無歸),風格明確(所以,香港的出版是以書系為主,同一款封面、選紙、排版套用在同一書系);要出書必得製作精良,選題出眾,讓書籍得以儘可能在書店架上存活;加上製作成本高(人工、土地、廠房、租金、外包費用),水準相對來得整齊,不會有為了降低成本而降格以求的現象。

定價高

香港自製出版的書籍,目前應該是兩岸三地間平均單價最高的。黑白書平均單頁售價約在0.5元港幣上下,彩色書更貴。

香港書訂價高的原因不難理解,出版社人工薪水高、辦公室租金高、外包費用高、起印量小以至於用紙和印刷成本也壓不下來。

我認為,香港在地出版社若要壓低書價,一可以將印刷外包給中國或台灣(再由貨運方式整批寄回香港),二可以外包編輯製流程(例如外包到廣東),三可以積極打開台灣、海外華人與中國嶺南地區的圖書市場,擴大起印量,降低印刷成本,四可以在書籍出版前先洽談香港與大陸版權的銷售,以版稅所得壓低出版成本。

擅長類型

香港每年自製出版的書籍雖然不多,但還是有其強項。我認為,生活風格、社會評論、基督信仰、香港研究(也及電影研究)等四大類型的出版品,是香港最強而有看頭的,甚至超越中國與台灣的。

先說生活風格,又可分飲食、旅遊(主要是日本與台灣的自由行)和時尚,每一類都有精采好書。特別是飲食,香港居民多數來自廣東(兼及一九四九年後從中國各省南來文人),長年作為自由貿易港,使得吃在香港,是一件馬虎不得的大事,因而也出了不少貪嘴老饕,老饕們剛好也能舞文弄墨一番,便出了不少專寫食評的美食名家,像是早年的特輯校對,如今仍然火紅的蔡瀾,還有梁文道、梁家權、歐陽應霽等等,每一個都能說得一口好菜,也出了不少關於吃的書。到如今,香港書市上每年仍然出版無數關於食評、餐廳評鑑與介紹的專書,所談不止中港澳台日,還遍及歐美與東南亞,堪稱是華人出版世界裡,最懂得談吃與出版吃的地區。

其次是社會評論,香港的主要寫作人,來自報紙方塊專欄作家。這些作家天天得出稿,沒那麼多東西可寫之下,自然不少人下海評議天下國家大事。每次我到香港,總要追買一些新出版的社會評論作品集,從中可以窺見香港發生的大小事件,香港政府與人民的觀點,知識份子們的解讀,還可以琢磨自己議論分析文章的寫法(該如何在短短一千字以內,把事件介紹清楚,觀點交代清楚,甚至還和其他人來點筆戰),非常值得參考。

第三類是較不為人所熟知,但卻出版力旺盛的基督教出版品。據說,香港約有百餘家基督教出版社,經常性投入出版的也有二三十家。這些教會出版社,不乏成立百年以上的老字號,專出基督教教義、神學、聖經詮釋等作品,由於有較會作為資金奧援,可以放手出版一些專門性的作品。台灣的教會書房裡陳列的書籍,不少來自香港的基督教出版社,甚至有一些台灣的基督教出版社當初就是由香港同教派的出版社輔導成立的。香港的基督教出版品對於台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養分。只不過由於基督教人口佔華人人口的少數,因而較少被人了解。

第四類是必然的由香港獨強的,那就是香港研究(香港學)。不過,雖然知道香港研究的大本營裡應在香港,但實際解析香港學出版品的內容後,我發現,大致可分為歷史掌故(像是上環、中環、尖沙嘴等各行政區自己的歷史回顧,重要街區與歷史事件介紹)、名人傳記、歷史社會學分析(香港學有不少社會學家的作品,和台灣研究多偏重歷史,顯得各有偏重,這種在地研究的學科偏重,應該是相當有趣的研究議題,只可惜本文沒有時間深入探討),以及香港通俗文化與電影。

香港的電影,堪稱華人世界之光,台灣過去雖然有新浪潮(但卻無以為繼),中國雖然有第×代電影導演,但如今也走上空有聲光卻無深刻內涵的窘境。唯獨香港電影,一如既往的堅持拍攝以在地人的實際社會生活為背景所架構起來的各色商業電影(像是都會愛情小品、黑社會電影、三級片、警匪片、麻將片等等),逐漸琢磨出一批優秀的演員與電影班底,近幾年更是積極進軍好萊塢,香港電影見証著香港發展的歷史,導演、演員特殊的說故事手法,反映了香港各時期的藝文思考切入點,相當完整的記錄了香港各階層社會生活的紀錄文本,因而成為香港學中相當蓬勃的一支(不少專欄作家也都能寫得一手好影評)。

簡單說,香港出版的強項就是一般市井小民過生活,實際需要的東西,而且是只有香港人才能提供給的,就會成為出版強項。像是人們追求美食,旅遊與休閒(電影),穿著打扮(時尚),了解香港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情(社會評論),香港的過去(香港學)。至於香港也需要但卻有大量來自中國與台灣出版品補足的,香港出版人似乎相當務實的迴避,減少出版,例如金融管理、投資理財、文學小說等,就多半來自中國與台灣。

我一向認為,市場小不該是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藉口。有人說香港才七百萬人,因此出版市場無法蓬勃。然而,同樣是七百萬人,香港的電影與流行音樂卻是華人世界最發達的產業。可見問題的重點不是絕對人口數的多寡,而是消費人口密度的提升。

香港的出版先們進懂得掌握各出版類型的目標市場,以最精準的選題,最優質的製作,一次次推出令人驚艷的好作品,甚至將這些好作家推往其他華人地區(從早年的金庸、倪匡、蔡瀾,到張小嫻、深雪、歐陽應霽等),引起其他華文市場的追讀,實在是小而美的精采的出版奇蹟。

標籤
相關文章

4 Comments
  1. 回覆

    imagewind

    2008-07-17

    我印象深刻的是牛津大學出版的董橋的小品書籍。製作的非常精美,讓我下手都不後悔。
    還有另外兩本舊約新譯的書籍:摩西五經與智慧書『馮象 譯』,也是最近收購的書籍。

    • 回覆

      Zen大

      2008-07-17

      版主回應
      是的
      董橋的書 本本都敗得很甘願
      這也示範了出版業應有的態度
      提升品質 嚴格控管成本效益 而非殺價競爭
      2008-07-17 10:56:52

  2. 回覆

    Eulian

    2008-07-17

    連我從流行歌曲中發現,香港人較關心社會
    那台灣文字工作者製作作品時要注意哪些事,較能打進港澳市場?雖然有想到一些,但也想聽聽你的建議,感恩~~

    • 回覆

      Zen大

      2008-07-17

      版主回應
      打進香港不容易
      愛情或商管勵志 是比較可能的切入點
      另外 就得在台灣夠紅吧
      例如像九把刀吳淡如等等 才能挾台灣之優勢進軍香港
      社會分析的話 很難有立足點
      因為 人不在香港很難直接面對
      2008-07-17 18:18:04

留言至 Zen大 / Cancel Reply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Zen大著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