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生活

薪資補貼和創造工作機會不是同一件事

By Zen大
on
2011-11-15

薪資補貼和創造工作機會不是同一件事

文/zen(本文寫於2011/10/21,時事評論還是繼續每天在寫並,且有在報紙刊登,但因某些緣故,爾後不會篇篇都貼,想到或重要的才貼,畢竟有些時效性很強,過了其實也就過了….)

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摩坦森在大師論壇中,以「勞動力提振經濟」為題,發表演說,指稱救失業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工作,不過,摩坦森則坦言,台灣恐將面臨二次衰退。

或許有人不理解,特別是政府官員,要說到給工作,金融海嘯之後,政府不是釋出一堆的短期就業方案,還由教育部撥款補貼22k,最近國科會還提出57k(博士聘用補貼),政府不是給了一堆工作,怎麼還得面臨二次衰退的衝擊?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給工作」的方式。台灣自金融海嘯以來所推出的各種「給工作」,其實只是對既有的工作給與「薪資補貼」,除了短期就業方案之外,其他的工作並非被「創造」出來的工作。

摩坦森的「給工作」,應該是凱因斯經濟學脈絡下的意義。也就是當經濟衰退時,政府應該擴大公共建設投資,以「創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新工作,讓人民有工作機會。凱因斯甚至很極端的比喻說,政府就算蓋好了一個建設之後再隨即找人把它拆掉也沒關係,因為那都能創造工作。

然而,薪資補貼並沒有創造工作,充其量只是幫企業主節省聘用成本,讓企業主不至於縮減人力聘用而已。

而且,最重要的是,由公共投資所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其所發揮的經濟乘數效應,會遠比給與薪資補貼來得高。好比說消費券,因為只能使用一次,不若現金可以在市場上不斷流通,產生的乘數效應較少。

回頭來說,摩坦森的創造工作,更嚴格的意義指的是政府應該想辦法進行產業升級,拿出一個可以大量創造新就業機會的產業升級政策,創造出大量的新工作機會,就像1990年代的美國靠著電腦與網路經濟擺脫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的不景氣,歐巴馬總統致力推動綠能經濟以挽救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想要擺脫經濟衰退,不能只是消極的拿人民的納稅錢去補貼資本家聘用勞工,必須是投資新產業以創造嶄新的就業機會,否則的話,靠著薪資補貼雖然短期內能減少失業率,活絡經濟,但卻無法創造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會,等到薪資補貼政策結束後工作機會就會消失(但創造新產業而誕生的工作機會卻不會消失,而且還會延伸出新的工作機會),經濟將再一次疲軟不振,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補破網政策。

標籤
相關文章

留言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Zen大著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