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求活,資產需要活化
文訊求活,資產需要活化
文/Zen(本文發表於2012/6/19蘋果日報)
原本可以在「張榮發基金會」(原國民黨大樓)免費使用到民國105年的文訊雜誌,突然被告知僅能使用到今年六月底,面臨搬遷無門的難題,總編輯封德屏擔心此一批台灣文學珍貴史料未來處境堪憂。
筆者以為,文訊的問題,縱然最後能找到公部門伸出援手,卻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畢竟還是仰人鼻息,若不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政府單位接手全部館藏(看是文訊捐出,還是政府出錢買下),或有民間企業家願意贊出來力挺(如成立文訊文學博物館之類),甚至是老東家國民黨出手相助(畢竟國民黨一年黨產收益進帳也有29億,真要力挺文訊,也不是做不到)。
不過,務實來看,在自由市場的時代,文訊想求活,除了拿政府標案發雜誌辦活動,還得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品牌與經濟價值 。像是找來拍賣行清點評估此批文獻的價值,甚至釋出部分給拍賣行去競拍(自己留副本),先攢進一些資金,解燃眉之急再說。
靠別人收留,都不知道主事者何時會改變心意,俗話說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還是靠自己最好。民間很多藝文展館也都得不到政府青睞,相當辛苦的想辦法撐下去
,他們做得到,文訊也應該可以才對。
眼下文訊除了一方面對外呼籲搶救文訊,不妨把戰線擴大到政府不重視文化保存,逼文化部出面回應。此外,文訊的當務之急,恐怕還得忍辱負重,先搬離台北市中心,落腳土地與房租便宜的地區(雲門和霹靂布袋戲揚威國際,總部也都不在台北市),降低營運成本,再從長計議,找出設法活化文獻史料,使其可以靠文化賺取利潤的文創商品(例如舉辦展覽、出版專書之類),逐步財政獨立,靠自己活下來 ,才是確保文訊百年永續經營的最佳做法。 故宮福利社每天湧進大批陸客,搶著買從故宮館藏中,找出來重新設計的「文化創意商品」,收益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