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打工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在地想出版

三十歲之前找到方向,拼命累積的東西,將成為日後人生一切發展的根基

By Zen大
on
2019-05-13

現在回想起來,從上研究所開始到三十歲那年獨立的九年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拼命累積,當時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累積什麼?只是覺得找到了自己想投身領域,喜歡讀書跟寫作,喜歡待在書店,喜歡做跟書有關的事情,喜歡讓腦子可以不斷運轉的感覺,因此就投注大量時間下去。我相信量變將會導致質變,沒有才能跟聰明的我,只能靠不斷累積微小成果來自我鍛鍊。
研究所時代拼命打工,做了很多事情,大概沒有多少人像我在研究所時代就出了好幾本書,擔任叢書主編,還有固定的版面可以寫作,額外還打了很多工。
進入職場後,周間自然就是上班,周末就寫稿,稍微比較安逸的過了一年,直到我發現自己不適合待大企業與出版產業的未來必須認真思考,我調整步伐,設定了離開的期限,後來轉換跑道到出版產業其他環節時,幸運得到很多機會,工作逐漸地忙碌起來。
記得即將離開職場前,有一段時間,至少有一年多,我每天做兩份正職工作(跟兩邊的公司談好),每天下班回到家至少是晚上八點,十點過後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兩份工作都是出版產業,一份在上游一份在下游,都是以簽約模式進行,都可以說是從無到有的全新開始,雖然當年投入的兩個項目最後都不算成功,也都腰斬結束,但是,的確學到很多東西。
每天在兩間公司與租屋處通勤往返的路可以讀完兩本書,周末我就抽時間寫稿(當時已經有一些關於出版觀察跟書評書介的固定版面可以寫),從我研究所開始寫作以來,這個工作項目一直沒有中斷,即便是工作最忙碌的時候。
當時其實沒有牽掛(可能也要拜年輕時感情不順之賜,才能有大把時間讀書寫東西跟投身產業界),一個人在外租房子,所以,準時下班某種程度上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還不如多工作,多累積經驗。
每天從早忙到晚,收入當然也還算不錯,但更重要的是,累積了很多鍛鍊,有一些日後轉化成能力,有一些則是見識與判斷。
後來自己獨立,越工作越覺得自己覺悟得太晚,太晚開始操練自己,但也就只能這樣,在我有限的人生見識中,有很多事情都已經做出了當下最正確的選擇,其他做不了正確選擇的,就算重來一次大概也沒辦法。
所以後來若有人有問我關於生涯方向的事情,特別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以前有一段時間比較常被問,過了四十之後慢慢沒人再對我問這些問題了,大概是老了,經驗不足以參考),我總會對他們說,能夠越早找到自己想一輩子投身努力的大方向越好,就算不行也別擔心,到三十歲之前都還能夠掙扎,只是找到之後,要自己用力補課。
回頭想想,上大學掌握讀書與筆記方法後,我為了補課,認認真真的將養成的讀書習慣深化,大學畢業至少讀了一千本書(到如今至少讀完一萬五千本書,只是快速抓重點跟漫畫雜誌不算),鍛鍊出了快速閱讀、主題讀書法與主題筆記術這三項能力,上研究所後則結合寫作,離開職場獨立後我更是每天拼命寫,九把刀說他一天寫五千字我就加倍寫,每天至少要投稿三篇文章,持之以恆的全神貫注在寫作相關工作的鍛鍊與開發上。
我真心相信,年輕時找對方向之後,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刻苦鍛鍊的東西,最後都會化為生命的養分,將自己培養得更加茁壯或能承受外部環境的衝擊。
當然,跟世界上的強者比,我只是小沙粒,我也不懂寫那種很能煽動情緒的熱血論,但是,我知道,只要每天結束前的我跟昨天的自己比,我知道自己有比昨天的自己多學會了一些東西,多寫下了一些東西,多累積了一些東西,只要我能盡可能持續地維持這樣過著不斷自我鍛鍊並產出成果的生活,就可能像巴菲特所說的,找到一條夠濕夠長的雪道,讓雪球滾大,引發雪球效應。
只要往後人生的結果是好的,過去付出的一切也都會轉化成美好的記憶。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書籍品評介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教育與學習 經濟與生活

40%的工作沒意義,狗屁工作有礙身心健康與社會運轉

By Zen大
on
2019-03-29

(本文發表於生鮮食書)

雖說低薪過勞與非法責任制在台灣幾乎是常態,員工一個人被當兩人用,感覺人手好像永遠不夠,老闆卻死不請人。

也許現在的你,正在做的工作,就被低薪過勞壓得喘不過氣。

不過,我敢說,只要你抬頭往公司其他部門多看幾眼,或是跳出公司到外面的世界轉轉繞繞看看,應該會發現,好像也有不少工作,成天在做的都是「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

好比說,那些豪宅外面站崗的保全警衛,或是飯店的門房,真的有必要存在嗎?就算沒有這些人,豪宅就會不安全,飯店就不能運作嗎?

再好比說,公司裡好像總會有那麼幾個閒人,通常會出現在資訊部門,掛上某某主任的職缺,或被安插進來或是老闆一時興起找了進來,但是,人在公司卻成天沒事可做,為了不讓人看起來太閒或太廢,還特地去生出了一些工作給這些人處理。

或是某些公關公司,專門承包政府部門的案子,但是,承接之後卻也不自己執行,而是再轉包出去。

更荒謬的是,接到分包的單位竟然也不是實際執行單位,還會再分包出去給外面的個體戶做。分層轉包,每個轉包商都抽一手,這中間的一堆人每天就在忙分層轉包的行政庶務。這類工作我就做過好幾次,每次開會時,給錢跟承包單位總會有一堆掛著厲害職缺的人出席,坐滿會議室,但實際上知道進度且負責執行的人只有我一位,但是,審核人員卻好幾層。

或是公部門裡面的某些閒缺,即便今天的公務員不若過去那麼爽,超時加班的情況也很常見,可是單位裡總是會有幾個職缺是異常的閒散與沒事,或是說那些工作就算砍掉了其實也完全不影響組織運轉,但不知怎麼地,職缺一直佔著,也一直有人在做,甚至薪水還不差,至少比忙得要死的自己高。

認真想想,應該還是想得到吧?

上述型態的工作,大衛格雷伯稱之為狗屁工作,還寫了厚厚一本書《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來談這件事情。

格雷伯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發現了幾個違背俗民常識的驚人現象,覺得有必要深入探討一下。

首先,這類狗屁工作的數量還不少,約莫有40%,影響範圍不小。

其次,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可能以為這類閒缺大多出現在公家單位。格雷伯說,「不是」,反而私人單位比公家單位還多。

私人企業明明最應該將本求利,信奉新自由主義,拆除無謂的制度框架,但偏偏在新自由主義的重鎮,也就是(廣義)金融相關領域有不少狗屁工作的存在。

之所以會有如此現象,格雷伯發現,因為我們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並非許多大師宣稱的自由競爭的新自由主義,至少負責管理與流通資金的金融產業不是,那裡的構造其實是封建侍從主義的變形,不少金融業者並非靠在市場上投資獲利,而是靠圈養制度,透過制度優勢套利。

關鍵是,這類封建侍從主義很需要一堆狗屁工作來幫忙抬轎。格雷伯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門房的高級住宅看起來就比較高級,有一堆侍從的大老闆看起來也比較牛逼,即便這些人的工作就只是幫忙撐場面,沒有實際產值,但因為幫老闆裝牛逼可以讓老闆方便進行套利,所以,這類幫閒或打手工作顯然是必要的。

格雷伯透過分析狗屁工作的構成與規模,拆穿了某些產業在當代社會中的獲利秘密,讓我們看見人們對外說的跟實際做的是兩回事。

第三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和一般人以為的不同,人們並不真心追求錢多事少的工作。格雷伯發現,多數人其實不喜歡這種沒事幹、得裝忙的爽缺。大概只有4%的人可以欣然接受自己每天到公司鬼混裝忙卻能領高薪而不覺得有壓力或困擾(格雷伯提醒,狗屁工作數量佔了40%),人們其實是渴望透過工作實踐自我價值或利他願景,縱然是圖溫飽也必須有尊嚴的工作(格雷伯拿來做為對比的是一些錢少又累的屎缺,屎缺雖然錢少且勞累,但投身者多半能夠產生一種我真的對社會有貢獻的榮譽感,不以為恥)。

而且,當狗屁工作的薪水越高人卻越閒時,認知不協調造成的痛苦與焦慮越大,若是為了養家餬口而必須待下來時,人得自己想出一套說詞和做事方法來說服自己,自己的工作其實還是有價值與意義在。

格雷伯認為,雖然西方人對於勞動與工作的觀念都是負面的,但是以工作換取報酬的觀念卻也是根深蒂固,狗屁工作卻打破了這樣的約定俗成,找人來裝忙或佔住沒有實際工作需求的職缺,這段單純出賣時間(也就是部分的生命)換取報酬只為了養活自己,會讓人很不舒服,大概是存在的本質被冒犯了。

我的看法,狗屁工作是一種浮誇與造假,還得經常搭配對外說謊,對於相信自己是誠實好人只是偶爾可以偷懶或小違規的人類,狗屁工作有時候會讓人明顯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好人,內心產生的道德愧疚感,必須不斷找理由自我合理化卻不能總是如願,有些人就會因此承受不了良心苛責而感到自我厭惡,因而想要離去。

不過,如果是暫時如此或本人在工作之外有遠大目標時,狗屁工作是可以忍受的(可忍受並不包含在4%的欣然接受中)。

本書毋寧是格雷伯在之前的著作《規則的烏托邦》中所談及的官僚科層化現象的擴大應用,原來會自己滋生出不必要的科層的現象不只官僚組織中有,民間企業中也有,原來並沒有那麼多人真心想待在一個只要領薪水卻不需要做有實際價值的工作職缺。

想想也是,那些順利考入公職佔了爽缺的人,其實在生活中都必須以某些言談方式發洩或處理掉爽缺的不事生產特質,才能說服自己繼續待在爽缺上,看著別人忙得要死自己卻不需要忙。

能夠大無畏的表現出心安理得且不用裝忙,其實是非常稀罕的狀態。

軍旅生活的無異議狗屁工作之所以能夠容忍,大概是有期間限定,過往的義務役忍過兩年也就退役,要找理由說服自己相對容易。

格雷伯認為,狗屁工作對人類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衝擊,必須好好處理,不能繼續放任,雖然說,整個世界上至領導階級下至普羅百姓都各有盤算(對統治者來說,讓就業率盡可能接近充分就業是很重要的執政成績,即便只是政府砸錢設計一堆爽缺讓人民做白工然後領錢都好過沒工作造成的失業率問題;普羅百姓則多半誤以為自己渴望一份爽缺直到自己真的得到一份狗屁工作才知道每天必須面對的內在痛苦有多嚴重)而不想戳破這個現象的嚴重性。

格雷伯說,其實有個辦法可以解決狗屁工作的肆虐,那就是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每個人都一視同仁地給一筆基本薪水,讓想工作的人去工作就好。格雷伯的說法是,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將能消滅無意義的狗屁工作,光是這部分省下來的金錢就足以作為全民基本收入的預算。與把人找來綁在職缺上成天做一堆毫無意義的狗屁工作再領一筆錢回去,不如直接把錢給發了。

我認為格雷伯的作法某種程度是希望透過社會制度的改革消彌不必要的科層官僚化的人員浮濫膨脹,但其實,恰當的外包化或工作的Soho化或者說斜槓化也有類似的功能。作為過渡或者說服世人接受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普及與落實之前,可以好好地推動《就業的終結》、《零工經濟》與斜槓等概念,簡單說就是減少必須依附組織的職缺,讓工作脫離組織後還能獨立存在,讓人類可以擺脫公業革命之後的企業組織型社會,進入更機動靈活的分散網絡化的發展形勢,如今的支援商業運作科技比過往更成熟,讓更多勞動力從固定時間與地點的上班模式解放,讓人可以更自由且靈活的在社會中的任何角落從事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格雷伯自己也說,未來廣義的照護型工作會越來越多,這類工作就是彼此服務,以體驗為主),透過科技削弱組織渴望群聚人力以彰顯其封建領主特質的力量,應該也可以相當程度的消滅狗屁工作,讓工作單純只是工作。

想了解更多工作主題相關的文章,請見職場煉金術區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生活有感想 職場煉金術

年收百萬的年輕人,就是人生勝利組嘛?

By Zen大
on
2018-11-29

幾年前剛開始開課時,有次一位曾經來上過課的夥伴帶了一群年輕人來報名上課。後來有幾位參加了幾場課程,其中有一位有一次在一次課程結束後問了我一個問題,大意是說,他現在雖然年輕(當時26歲上下),但工作不錯,年收入百萬上下,花用足夠,對生活沒有任何不滿,覺得自己生活很好。

我想他只差沒說出口的是:自己是人生勝利組。

我想起自己年輕時候關於打工與工作的一些事情。

上研究所之後,我發現自己不適合繼續升學加上一些因素就開始打工,同時間在學校當助理在外面接問卷調查,還在書店排班,接外稿編輯,一個月收入好的時候有四五萬,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十來萬,當時也覺得自己不差嘛?打工收入比正職工作賺得多,而且還是繼續讀了不少書。

剛出社會那一年,正職加寫稿一年就賺了接近六十萬,後來輾轉換工作,到要離開職場成為正職Soho之前,年收入也逼近百萬,以所謂的文科生來說,成績也不算太差才是?

然而,我對於那種生活方式其實不是很滿意,且我有自己的人生願景跟規劃,所以還是選擇在進入三十歲那年離開組織,成為Soho,而我永遠記得,三十而立那一年我的年收入僅只有十七萬元,根本是靠之前存的一點錢撐下來的,可是那一年的生活老實說我很喜歡,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到樓下早餐店買兩顆包子吃,然後開始寫稿。中午到附近的自助餐店花五十塊吃三菜一飯,之後騎腳踏車去圖書館或逛書店,下午回家後讀書,收入雖然不多,可支配的時間卻爭加了很多,且讓我有機會好好為未來做準備。

人到中年後回頭看,我覺得年輕時順遂未必是一種祝福。

好比說你一直以來成績都是頂尖,於是想都沒想就念了建中台大出國留學,進了大公司上班,領好薪水…一路做做做,直到過了中年回頭一看,這些並不是自己要的生活,只是剛好自己的能力跟社會主流價值班配,就這麼順順的做了下來。

再好比說,有些女生外貌條件出眾,從來都是一堆男人瘋狂追求,她總是在追求者當中選擇對象,最後卻一再失敗,而歲月無情流逝,身邊依然有追求者但素質日降。有沒有可能從一開始這些追求者就全都不適合她自己,只是沒有好好認真想過自己到底要什麼?

和素樸直覺不同的是,反而是各項條件都好,年輕時日子過得順風順水的人,更需要花時間想清楚自己的人生願景跟未來生活方式,找到的答案也許根本違背主流社會價值,這時候敢否給自己人生留一點時間挑戰看看這個答案的可能性?還是忘記然後繼續過社會希望我們過的生活,直到中年過後某一天午夜赫然驚醒?

回到開頭的那個故事,如果是現在我會跟那個年輕人說,年薪百萬在當下看起來很多,但絕對不夠多至少不夠多到能夠面對你的未來。

我常常開玩笑說,年收入兩三百萬的人是最辛苦的,貌似收入不少,但生活開銷負擔也不低,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平日要吃點好的用好的還要一年出國幾趟,還有婚喪喜慶的送往迎來,保險年金加上孝親費,加加總總根本存不了什麼錢?

實際上,年收入不到一千萬(或淨資產達一億台幣)根本算不上是勝利組,如果賺了一百萬上下就覺得自己是勝利組,只能說是跟當時自己生活環境周邊的人比,贏過那些可能連你自己在內心深處都看不起的人有什麼值得開心?更別說,那可能是自己的眼界見識還不夠,才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已經是勝利組生活?

當然我並不認為評定人生的成敗是靠年收入或資產,一個人可以安貧樂道沒錢卻仍然幸福,但說起來,這樣的幸福是有許多自我說服與妥協和運氣的成分組合而成,好比說,身體健康沒出狀況家人都很好不須承擔其生活所需,所賺全都是可支配所得所以覺得日子過得好。

人終究得慢慢承擔起該肩負的責任,當父母老了需要照護又未必自己有準備退休金時,為人子女的就得一肩扛起,更別說還有小孩與家庭支出,除非真的全都沒有外部負擔需要承擔,但即便如此也得替自己預先存下老本,所以無論如何,年輕時即便收入與成就遠超當下同儕也不要因此而自滿或覺得再沒有什麼好追尋的?

打破自滿於自己生活慣性的方法有很多,像是出國去貧窮旅行,索性辭掉工作去面對內在真實自己,或是讓自己進入富裕階層去看看真正的人生勝利組的生活,多讀書,增廣見聞,應該都能破除當下自我本位所建構起來虛假勝利感,並且幫助自己找到未來人生想要一生投入的志業。
延伸閱讀
稍微贏過其他人,就以為自己是人生勝利組嗎?
偷師-超級個體都在用的自我增值方法論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職場煉金術 教育與學習 在地想出版 經濟與生活

丟問題挖掘客戶真實需求很重要

By Zen大
on
2017-09-04
前幾天讀到一篇文章,是提醒銷售人員應該注意挖掘客戶真實需求的提醒。 讓我想起自己以前在唐山書店打工時的一次有趣經歷。 那是某個周間下午,書店生意最冷清的時段,店內只有零星兩三個客人在閒逛。 突然有一個中年男人走了進來,在書店內轉了兩三圈之後,來到櫃檯。剛好當天我輪值櫃台,那個中年男人開口問起了某本後現代主題的書,他說他找不到。 我印象中書櫃上好像還有,於...
信仰主基督

青年世代的極簡與奢華

By Zen大
on
2017-02-26
青年世代的極簡與奢華 文/Zen大(本文發表於iYong雙月刊) 有一次我去淡江大學演講,從校門口前往會場路上,跟前來接我的同學聊了起來,才知道他不但雙主修,其中一個主修還念五年碩學士合一課程,擔任班代之外,還打兩份工。我問他為什麼要打兩份工,他說因為有學貸,不想給家裡添麻煩,所以自己打工賺生活費。台北生活費高,得打兩份工才行。 後來,每次有機會去大學演講,我都會問來參加的同學,有沒有打工?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