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推論

生活有感想 寫作有方法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經濟與生活

偽理性討論的十大詭辯手法

By Zen大
on
2019-01-23

之前整理了十條我這些年來從事社會評論寫作觀察到的負面思考元素

這幾天再深入仔細思考了一下,再整理出十條,這次是關於這些負面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與其他意見者進行攻防常用的偽理性詭辯術。

所謂的偽理性詭辯術的意思是,這些人假裝要跟你辯論,言詞假裝成理性討論,但實際上卻使用著各種詭辯修辭技巧,且並沒有打算討論,立場與結論都早已決定好,任意歪曲證據,好服務其結論。

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用法並不全然以嚴謹的形式邏輯概念為依歸,比較是俗民世界生活用法的統整,所以我把一些常見的詭辯技巧做了歸納綜合,詭辯也不是取嚴謹學術定義,而是一種寬泛的不認真講道理的狀態:

1.標籤化,通常對不同立場意見者直接貼標籤,以某種負面刻板印象或概念直接打發。標籤化通常也連接著汙名化,最常見就是綠蛆或藍X或柯粉柯黑之類,直接將某種屬性的人汙名化。

2.資格論,變形有輩份論,簡單說就是討論某個議題得先審視資格,而非就事論事,像次每次談討公務員福利問題,就會被回嗆不然你也去考公務員或是說考不上才會批評之類。

3.道德應然論,訴諸某種政治正確,好比說殺人者死,酒駕或虐童唯一死刑之類的說詞,都是。訴諸道德應然,就沒有論辯餘地,因為跟我不同意見都是錯的。

4.從眾性,變形使用方式有沉默螺旋效應,好比說,當自己是多數時就說少數要服從多數,或是當自己在論證上辯不贏時就說自己是沉默螺旋的多數。

5.假中立,在香港則稱為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在某個議題上假裝中立沒有意見,用字遣詞客氣有禮貌,十足溫良恭儉讓,實際上是偏袒某一邊並非真的中立。好比說,藍綠一樣爛,所以我都不投票;常見的變形還有,其實我原本是我現在反對那一邊的,只是因為某某事件我換邊了,好比說,上次我也是投民進黨的。

6.去脈絡或遮蔽前因,不追究事情的最源頭,而是從對自己有利的點開始談起,好比說郝龍斌要求民進黨先道歉,因為民進黨是暴力政黨,以前也常打人,但卻避談更早之前的國民黨不只打人還殺人。遮蔽前因常常能產生顛倒因果的效用,而遮蔽前因要能成功,通常需要去脈絡化的配合,也就是討論事情不追究來龍去脈,只擷取某一個片段來進行。

7.偷換概念,或是俗稱的打稻草人,先射箭再畫靶心。簡單來說,就是把某句當事人沒說的話塞進那個人嘴裡,常見的起手式是:如果XXX說了OOO,但問題是人家根本沒有說,假設性的如果後面的一切根本不曾發生。

8.人身攻擊,對人不對事,常跟標籤化或汙名化手法搭配使用。這招往往十分惡毒就不舉例。通常講不贏的時候用,或是搭配惱羞成怒甚至是私刑(自以為)正義一起使用。

9.陰謀論,或稱事後諸葛,就事情發生之後在以回溯法挑出一兩個變項,重新以這一兩個變項作為組織故事的關鍵成因。或是直接將某些事件的發生原因歸咎單一個人或組織,好比說羅斯柴爾德操縱西方金融與世界局勢進展之類的;台灣的各種問題都是中共在背後搞鬼。

10.過度推論,其他變形有孤例為證,滑坡謬誤,錯把相關當因果,以偏概全等等,簡單來說,就是所提供的證據不足以支持欲證明的論點。但凡舉證不足或蓋推結論過大都包含在其中。習慣用全稱命題來表達其斷言,最常見的說法有:現在的年輕人都是草莓族(但理由只是某天下午搭捷運時有個年輕人不肯讓位)。

當然,詭辯不只上述十種,但以上述十種在俗民生活中最常見。

延伸閱讀:俗民社會常見十大負面思考元素

若對論證有興趣,歡迎來參加邏輯思考與表達工作坊

教育與學習

找方法解問題比問別人答案更好

By Zen大
on
2018-04-05

找方法解問題比問別人答案更好

文/Zen大

問別人問題之前,先Google看看有沒有資料可以協助自己?

真的斗找不到,再開口。

養成自己縣設法解決問題的習慣,不要拿著問題就開始問。

因為,答案其實不重要,別人給了個正確答案你不相信不接受無法認同也沒用。反之,自己思考與尋找的過程,邁向答案的過程,那個推導建構答案的過程,會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答案本身,內化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訓練孩子解決問題也是一樣,給方法比給答案好。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小心分辨媒體公布的統計數字

By Zen大
on
2018-01-08

小心分辨媒體公布的統計數字

文/Zen大(本文發表於媒體人小圈圈)

大概因為大學跟研究所主修都是社會學,有基本的社會統計概念,所以一直以來對於媒體上發表的各種統計數字,都不會看了就接受,會回頭去檢驗統計數字的來源。

 

好比說,有一種媒體常用的製造統計數字的方法就要小心。有些記者會拿著問題去問專家學者,請專家學者給一個數據當作現狀描述,有時候學者專家為了滿足採訪需要就根據個人經驗或感受(而非嚴謹的抽樣調查)隨口說了一個數字,然後就被記者拿來寫在報導中。更慘的是,報導上網之後可能成為該議題的唯一一個統計數字,爾後其他人想寫該議題上網查時看到這則報導的數字就抄,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至於真實情況如何,也就沒人關心了?

 

最近有一個高中的新聞社針對該高中的三百多名同學發出一份問卷,調查該高中的高中生的社群網站使用情況,結果發現臉書僅有6%的人使用,而Youtube有66%(IG有24%),結果就有媒體引用並寫出臉書慘輸Youtube十倍的聳動標題來。

 

沒有基礎統計學訓練的閱聽人看了之後,不疑有他就相信的人肯定不少。然而,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可信的嗎?

 

假若今天的問卷是針對全台灣的高中生發放,且發放方式採隨機,問卷數量達到一千份,那麼得出的統計結果可能相對可信。但今天針對的是單一私立高中,單一高中本身的社經背景群聚性就很高,也就是說所抽樣的母體本身可能就有系統性的偏差,做出來的統計數字若不經過加權或整理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因為無法通過信效度檢驗。

 

或許你會說,不過是個高中新聞社團的調查不用那麼講究?

 

但是,如果當該調查數據不但被社團指導老師背書肯定且還被國內的大媒體引用,且數據發表到一些專業的電商社團竟能引發共鳴與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符合結果的解讀時,那就是讓人擔心的事情了。

 

學會解讀統計數字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辨認出無效或錯誤或刻意誤導的統計數字可以避免被特定利益團體誤導,可以避免自己被欺騙,學會正確解讀統計數字是提升閱讀理解素養以及分辨真偽的重要能力,特別是當主流媒體早已不肩負起辨識統計數據真偽的責任時,我們更要懂得分辨,才不會落入有心人的刻意製造統計來操弄輿論民意的圈套中。

閱讀資訊饗 在地想出版

網路時代利基型新書的發行模式

By Zen大
on
2013-12-27

本文發表於台灣出版資訊網

前一陣子,有本批評中共政權的作品因為發行狀況不甚理想,沒想到卻巧妙地被作者和出版社當作宣傳行銷的話題,硬是在新聞媒體版面上鬧了一陣風波,替作品打開知名度還在網路書店上衝出不錯的銷售量。

內行的同業先進當然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此一事件要牽扯到通路懼怕中國(因為想西進開店),針對某些敏感行作品進行建檔不下單,是有點過於牽強(充其量就是書店採購認為該書不適合該店銷售生態而少量下單或乾脆建檔不下量,更別說發行此書的出版社是相當小而美的新出版社,原本在這個通路為王的時代,本難以受到通路採購的青睞)。

然而,對於不熟悉當今台灣出版與通路發行生態的一般人來說,卻是相當想當然耳的推論,是以甚至某些令人尊敬的意見領袖都跳出來批判,著實令人也見識到社會大眾對於台灣出版產業的陌生。

或許不少出版先進近年來也苦於通路做大後的發行困難,是以事件發生後也少見有先進出面,從出版環節進行解釋此一事件的另外一種可能性。或許也是大家都在看,當事人的公關部門會怎麼解釋?認為無需自己再多此一舉。不過,通路端似乎也無意多做解釋,似乎有息事寧人趕緊讓事件落幕的意味。

本文其實是想藉此一行銷案例,談談一個現象,當未來越來越多的新書(在此我們姑且將之定義為利基型新書)只能在通路那邊換得建檔不下量的合作模式時(只有少數中大型出版社的重點新書能夠搶進大型連鎖通路的新書平台時),出版方該如何替這些無法上架上平台的作品做發行/行銷工作?

首先,日本的新書推廣模式可以借鏡。

當市場上的新書越來越多,還有過去的暢銷書、長銷書夾擊,利基型新書想要突圍的作法,就是放棄過往「全通路」鋪貨(且按照通路大小準備貨品數量)的發行方式,改為針對單一(或少數)通路洽談合作,以少數通路大量備貨的方式取代全通路備貨(當然這也需要進行合作洽談)。與其將有限的新書分散到全通路去稀釋掉最後又全數退回,不如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對此新書有興趣的通路進行重點推薦。只要有機會在單一通路衝上排行榜,其他通路跟進下單的機會也會增加。

其次,出版方應該要更加用心於網路社群行銷工作推廣上。未來網路書店或網路商城的圖書銷售佔比只會逐年上升不會下降。網路販售與網路行銷推廣可以全部在虛擬網路上完成,透過發展作者或出版社的粉絲團、部落格等方法,在網路上替新書進行宣傳(將人潮導入到特定的網路書店/商城,同樣的,以鎖定一到兩家市占率最大的為主)。

如果通路端只是建檔不下量,出版端又放棄行銷推廣工作,那麼新書真的很有可能上市之後又默默下市。

說真的,今天的圖書發行已經到了利基型新書不進實體連鎖通路也沒差的時代了。別說越來越多實體通路就算有進貨,銷售狀況也普普(除了少數被納入重點推薦,大作活動的新書之外),更多書根本無法在實體書店曝光。

相反的,某些利基型的作品,光是透過網路書店通路販售就能衝出上萬本的好銷售量。我就看過某些基督教類出版品,光是在網路書店上販售(幾乎不曾在我常去的實體通路看過該書的身影),總銷售量就破四萬本的驚人成績(該書一直高掛該分類排行榜的銷售冠軍非長久一段時間)。

第三,應該增加作者和讀者互動的機會。君不見同人誌市場的銷售盛況?光是靠著每年幾次的大型聯合活動,加上同人誌作家平日在自己的部落格/臉書粉絲團上經營自己的讀者,一刷兩三本超冷門的利基型出版品常常很快就能銷售一空,還能賣出一堆衍伸性商品。

關鍵在於,市場日漸分眾化的今天,出版人與作者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書的目標市場(讀者)是誰?這些人的社經文化背景與美學品味?在那些地區出沒?透過哪些管道購買文化產品?對於文化產品的喜好/厭惡的原由?…

越了解自己作品的目標(與潛在)讀者,越能夠精準的將產品鋪貨到正確的通路上,進行精確的行銷推廣工作。還想靠亂槍打鳥的全通路行銷帶動書籍銷售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如今已經很少書籍是全市場都買單的大眾型作品,更多是鎖定特定族群與美學生活風格的利基型新書,與砸大錢換取在全通路暢銷熱賣還不如在利基型市場穩健的販售,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的口碑以及忠實讀者群來得實在。

有一些銷量看似很不錯的暢銷書,其實只賺到了銷售量和名氣,淨利未必好看。讓我們拋棄虛幻不可見的大眾市場,擁抱具體可見的利基型市場,透過定點鋪貨、網路行銷與經營作者品牌形象的方式,更精準而深刻的抓住利基型書籍的讀者吧!

寫作有方法

讀不懂的文章,更要多讀

By Zen大
on
2013-11-15
讀不懂的文章,更要多讀 文/zen大 書名:閱讀整理學 作者:外山滋比古 譯者:呂美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外山滋比古認為,閱讀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α閱讀」,另外一種是「β閱讀」。 「α閱讀」指的是已知型閱讀,也就是說,所閱讀的資料我們早已明白;「β閱讀」指的是未知型閱讀,指的是所閱讀的資料中仍有不明白的部分。 「α閱讀」與「β閱讀」並沒有一定的指涉對象,對A來說是「α閱讀」對B來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