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上課

心靈處方箋

知道有個狀況要保持平常心不難,實際碰上要能做到平常心則需要刻意練習

By Zen大
on
2023-10-30

之前去上課,約我的老師說,今天來的學員裡面,有一位有妥瑞氏症,讓我不要介意。又說其他人都知道,也不用太擔心。
我說我知道妥瑞氏症的狀況,沒問題。
說真的,上課還是第一次碰到有妥瑞氏症的學員。
真的開始上課後,內心一開始還是會被突然出現的聲響嚇到,特別是有些字眼頗不尋常,聲音也不小。
慢慢就比較能夠習慣。
突然的爆音,多少是會受影響,但有跟教室附近又工程的噪音不太一樣。
最後練習時,我稍微跟那位聊了一下,問他工作什麼的會受影響嗎?
他說還好,他都會事先跟客人說明,不能接受他也能理解,但是,沒什麼客人會介意。
我覺得,知識上或媒體上看到的知道跟生活中真的碰到的直覺反應跟感受,還是略有不同。
很多事情還是要學習的,得刻意製造一套反應機制,讓自己內化或習慣。
我覺得比起我,其他參加的人也都能同理,更了不起!
話說回來,就是當成跟其他人沒兩樣的相處就可以了。不用特別介意或排斥,也不用特別顧慮對方而過度反應。一開始會稍微不習慣,只是碰上新狀況的不穩定狀態,過一陣子就能適應了,人是很擅長適應環境的物種~
況且,他們才是自己人生中最常碰到各種狀況需要面對與解決,也是承受過最多,同時也是心境上最強韌者。

生活有感想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中年商務菁英待解決的課題,往往不是工作

By Zen大
on
2023-09-06

前陣子有個領悟,在職場上已經是中階主管層級,收入或資產已經擺脫求溫飽有剩餘,且開始邁向可能可以不用工作的族群… 
如果還是依然熱衷學習,卻不是本身就熱愛學習已經養成習慣,或是將休閒娛樂與知識學習結合,而是還想尋求某些問題的解決時,我越來越認為,那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完全在所學習的知識或技能上,而是其他地方!
有一些夥伴的各種專業能力都很強,甚至不是直接工作需要的技能也都很強,但卻好像找不到某個真正可以解決其內心深處的疑惑的東西,於是一直在學~
以前,這樣的人可能會走上宗教信仰、志工服務、創業、到處玩(或培養興趣嗜好),這些也可能都是答案,但是,這些毋寧說是通往真正答案的過程,真正的答案,具體對應的部分因人而異,但是,總的來說的話,抽象一點的觀點,應該是希望自己這輩子過的踏實、真實,不枉此生來走這一遭!
也就是說,希望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定位,能夠用來自豪的對自己或他人說,這就是我!
如果希望展現在工作或商務領域上,那麼,單純作為專業經理人的上班族身分,可能令其感到無法滿足與踏實,會希望能有更多一點什麼納入自己的職涯,或許這是後來有很多專家達人走上面向公眾,讓自己的專業能夠發揮社會影響力!
如果看現在的我,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我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自己也是這樣覺得,不過,我是調整過實際做法的部份去配合現實環境,讓價值信念的部分能夠維持原本的設定。
年少時我是想當大學教授的,然而,突然降臨的家庭經濟問題,以及上研究所後看到現實環境的嚴峻(太多強者要擠這個窄門),我認真重新思考了為什麼我想當大學教授這個命題?
得出來我應該是想要讀書或做跟書有關係的事情的答案,所以後來我在社會上尋找其他應該也可以達到同樣目的的不同路徑,於是,後來做了出版業,投入寫作,到如今也開課…
有時候我們並不能以自己當初想到的那個具體方案來完成自我實踐,不過,我覺得那些具體方案背後都有更高的價值信念,不妨找出這些價值信念來,換個切入點試試看!
不是每個人都有厚實的家底,可以讓自己無止境的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認為,適度的跟現實的適度妥協,退而求其次的尋找其他可能性來執行,最後仍然感到踏實、充實,覺得這的確也是做到我想做的事情的方法,那也很棒!
人生走到下半場,你會發現,做自己覺得喜歡或踏實的事情,周圍是你喜歡或想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夥伴圍繞,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充實感,覺得人生沒有虛度,每天都活得很真切!

當自己的人生教練-教練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教育與學習

常讀書上課的人,不會要求作品或課程全都是自己沒學過的內容…

By Zen大
on
2023-02-15

讀書跟上課有一點很像,越是有固定閱讀(上課)習慣的人,對於書籍(課程)所能學到的內容(分量)的要求,反而越能夠輕鬆看待。
好比說,一堂課或一本書,能夠有一個完全沒學過,有效且能在生活或工作改善問題使用的新知/新方法,就覺得自己賺到了。
反而是不太讀書或有固定上課習慣的人,會希望整本書(整堂課)從頭到尾都要很有收穫,都很有料,都是自己沒學過的,都要能給自己重重啟發(不然就覺得是騙錢)。
偏偏真有這種課或書出現時,這樣的人還未必吸收得了,反而怪罪書/課程太難!
有些人,就單純只是愛唱反調卻又想說高論,所以才擺出那種挑剔姿態,有些人卻極為謙虛,覺得人生處處是學習,且對於能夠啟發自己的任何人事物都願意尊為老師。
超快速讀書法

人人當老闆 閱讀資訊饗 職場煉金術 寫作有方法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數位學習是很好的輔助,但學習不能只仰賴數位!

By Zen大
on
2021-07-28

三級警戒之後,學生停課,各類教育訓練停開,紛紛轉進線上教學。
這是非常時期的不得已,然而,有一些人卻覺得,數位教學是未來趨勢,且利大於弊。
常見的例證,是過往海外的線上學習系統,協助大量未能有完善基礎教育的欠發達國家孩童補足了基礎教育。
然而,仔細檢驗其資料舉證方法,不難發現,以強調數量規模取代百分比比例,試圖彰顯其重要性。
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解讀數據,以推廣其信念,無可厚非,但是,我們自己得客觀評價,數據背後隱藏的意涵。
數位學習的確能夠涵蓋更多的人,但是,完課率並不高,更別說學習成果的長期追蹤觀察的部分還需要等待更多實證資料才知道。
我自己的感受是,數位學習作為輔助是非常棒的,但是,不能作為主軸。
就像過去我在超快速讀書法中不斷提到的,一個有讀書習慣,有自己的專業體系的人,網路世界的搜尋引擎或大量免費文章,會是很棒的加分與輔助,然而,對於本身沒有讀書習慣也不具備任何一門專長的人,光是透過網路世界的浩瀚文章來學習,未必更有效率且成果也未必好!
退而求其次,至少國中以下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也不適合長期仰賴線上教學來進行學習。
城鄉跟階級的科技落差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異暫且不談,基礎教育的內容中,經常包含著人之所以為人的相關社會化訊息的傳遞,靠師生互動與同儕相處來傳遞。
製作線上活動的人,很可能根本沒(辦法)想到,原來實體互動中的那些互動本身,就具有教學與教化意義。或者,雖然知道,但是設計課程互動流程時,礙於某些原因,辦不到,難以置入,只能進行課程內容的講授。
人類畢竟是類比動物,已經發展成熟的大人或許借用數位通訊的問題不大,還在發展鏡像神經元與辨認肢體語言的孩子,卻不宜過度仰賴數位科技。
早年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就發現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不光是課堂上的內容,下課後的師生互動與同儕相處,乃至身處校園中所潛移默化的行為規則,重要性不亞於上課時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
數位學習較難傳遞潛移默化的默會知識,較難培養師生互動的默契,較難以經營班級氣氛,更別說凝聚同儕間的橫向連結,然而,這些也都是學習的重點所在。
數位學習將知識性內容放在學習場域的核心,然而,真正的學習,重心並不在掌握知識內容,而是促成學習動力與掌握學習方法,在許多思考方法類型的書都提及,人類透過與他人互動聊天提問對話的方式,掌握知識,或學會創造知識,這些都是目前線上學習仍然難以企及的,或許要等到全息投影技術成熟,才有辦法補強。
近年來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在數位學習方面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多,不約而同發現,社會化過程大量數位化而削減實體互動,不利微表情解讀與同理心培養。
許多訊息傳達都藏在身體中,不光只是訊息內容本身(不然一堆教育訓練課程在講肢體語言的使用與解讀,是單純在講爽的嗎?)。
即便是成人,除非是自主學習意願高且有主動學習習慣的人,否則也很難長期仰賴數位學習系統。作為補充是很好,作為主要工具,長期下來就會發現訊息接收的遺漏狀況,蠻嚴重。
實體課上常常會發現,原來聽課的人未必都能正確理解,也未必意識到這個事情。無法意識到,便無法發問。實體課則能透過觀察聽課者的肢體語言,再透過即時互動問答來判斷。
話說,我自己也比較喜歡上實體課,同樣的課程,每次講都會有精進跟自己的收穫。
預錄成線上課程後,好像就封印了起來,感覺變的不太一樣。雖然有必要,但不會想全部都如此。
網路崛起之後,許多人只著眼於便利與效應,卻沒有留意,我們犧牲付出的代價?!
前幾年的深度工作力一書告訴我們,過度使用數位科技導致人們越來越無法專心,難以持續一段時間坐做一件事情,我們不斷分心,渴望上網。為此,他寫書叫大家如何深度工作。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讀電子書,建議上實體課的原因,因為有些事情,不是越便利越好。人類現在反而得開始保護自己的實體生活擁有足夠的時間,因為,人類有很多地方仍然需要透過實體世界,來建立身體的高品質經驗與感受的獲得。
網絡壓縮了空間,問題是,人類的大腦認知,是在實體空間的移動中定位與建立。不移動的生物不需要大腦,越來越少移動而仰賴數位科技的人類,爾後大腦如何開展,還是未知數。
對於我來說,目前確切保證有效的方法,不會冒然拋棄,新的方法最多作為補充,不會一下子全盤替換。必須等待更多實證資料來檢視。
然而,目前已知的研究都不支持將學習歷程大量的數位化。
人之所以為人,實體互動培養出來的同理能力,很重要。人能讀懂他人訊息的心智,是在實體世界裡磨練出來的,不能荒廢此一社會化基礎,我沒那麼科技樂觀主義,雖然我可以是這一邊的既得利益者。

寫作有方法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為何上課都聽得懂,考試卻考不好?

By Zen大
on
2019-11-16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上課時聽老師講都懂,考試卻考得很慘?

看線上課程或聽音頻聽得很爽,可是回頭一想,怎麼忘了大半,不怎麼想得起來?

如果有,請放心,不是頭腦笨或記憶力差。

聊原因與解法之前,先再想一個問題:

這兩年網路影音節目快速崛起,許多網紅拍的流量動則上百萬,影響力驚人。

相較於暴紅文章,影片的點擊數明顯高許多。

在閱讀人口規模相當大的中國,能夠有十萬點擊已經算是爆款文,但是影音型的內容,能達十萬點擊,似乎比文章多。

有想過為什麼影音節目的點擊人數,能夠大幅超越文字嗎?

不管你的答案為何,可能也都說明了一部分情況。不過,腦科學認為,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更習慣(注意,是習慣而非擅長,雖然兩者貌似很像,但結果並不相同,本文後面會進行解釋)處理影像資訊而非文字。

人類使用眼睛接收並以大腦處理影像資訊,以耳朵接收並以大腦處理聲音資訊已經有數十萬年歷史。

也就是說,這些機制已經寫入人類的DNA中。

但凡寫入DNA的技能,就好像某種自動化技術,生下來稍微訓練就可以熟練自如的使用。

所以,我們很快就會說話與觀看(畫面圖像)。

然而,人類的書寫與文字辨識能力卻只有數千年歷史,若考慮到普及程度,則只有百來年歷史,百來年歷史還不足以在人體中建立DNA,沒有DNA管理相關區塊的東西,就得花費很大心力學。就像開車也很得花費心力學,因為那也是很新的一種生存技能。

現代人最大的麻煩,就是生活中需要的主要技能DNA都沒有,都得自己學,還好人類發展出教育與文化系統協助人類在短時間內掌握生存必須的現代技能。

只不過,這些方法卻也還很新穎,仍未普及。

邏輯、讀書方法、寫作技巧,都是需要特別去學且不斷練習才能掌握的現代技能,原始DNA裡沒有,許多人類尚未安裝過這套程式,所以,不會用或沒有是很正常。
也就是說,人沒邏輯或不會寫或讀不懂都很正常,特別是我們身處的社會,基礎教育不是沒教就是亂搞,所以,國人長大後未必真的懂讀寫與思考。

說這些,要談什麼?

談一開頭提出來的問題。

假設一個人在學習時,只透過影像和聲音資訊接受課程訊息(上課聽講或觀看線上課程),會有一種感覺自己好像都懂了的感覺,但是,真要用卻很難用出來。

我們上課容易因為聽老師講解而感覺已經懂了,是因為大腦熟練到近乎自然狀態的接收處理訊息過程,讓人誤會了,但其實並沒有,大腦只是接收並處理了訊息而已。

輸入儲存與分類,大腦可能已經完成了,但是,輸出使用,卻不代表能夠順利。因為提取資訊跟輸入資訊,是兩種不一樣的大腦運作方式(很多人誤以為是一樣,因為運作的速度很快)。

如果說,這些訊息的輸出只需要使用口語表達,那可能狀況還好一點,因為人通常還算會說話,拼拼湊湊可以把想說的事情表達出來,就算不順暢,別人已還是能聽懂(靠自己腦補)。但是,如果輸出需要以文字書寫來表達時,狀況可能就會比較差,甚至是差很多。

書寫程度要達到讓人一看就懂的水準,需要相當程度的反覆練習才能掌握,沒有人生下來就會寫。一如使用眼睛處理文字訊號也需要相當程度的學習才能熟練的辨識與解讀文字訊號。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閱讀文字跟書寫文章這兩項技能的訓練狀況並不好,甚至不少人根本沒有接受過訓練,只是憑大腦既有的運作慣性進行資料的轉換處理,於是經常出現一種明明話到嘴邊,想法在腦中已經有雛型,卻找不到合適的言詞說出來,有種卡住說不出的情況。

我的建議是,如果是重要的知識學習/接收,最好以文字為主體的書籍為佳,因為輸出與輸入都使用同一套文字系統,吸收消化的轉化少了一道工序。

千萬別小看挑選合適的文字跟聲音搭配這件事情,如果不是文字使用很熟練的人,聽到一大串代表文字的聲音想要如實記錄下來,是有難度的,因為不熟練使用文字表達或思考的人,每一次在腦中進行文字挑選都會大量耗費能量,且挑選的文字並常常不精準。

非得聽音頻或看影音資料進行學習的話,記得邊進行的同時邊記筆記,且必須用自己的話(文字表達規則)重新整理所看到與聽到的訊息,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養成把訊息轉譯成文字的習慣,如此能夠訓練自己的大腦熟練文字的排列組合,能降低大腦處理文字訊息時的耗腦狀況。

腦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一次能夠提取道意識層次的文字量極少,跟我們處理影像或聲音訊息量完全不能比,關鍵就在於大腦對於這些訊息的處理熟練度不同的緣故。

文字使用的規則需要大量訓練才能啟用,無論是輸入的閱讀與萃取重點,還是輸出的文字撰寫。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捨棄閱讀書本而改看線上課程,或是更喜歡閱讀圖像影音而不喜歡單純文字,因為多數人原本就不擅長處理文字訊息,加上如今的數位影像時代崛起,網路上一堆好看又吸睛的影片或音頻,直接服務人類的原始接受訊息的本能,自然容易吸引更多人,因為接收訊息的門檻降低且感受更好。

但是,門檻低感受好不代表吸收好,更不代表再產出的效果好。在學習上有一件反直覺得事情,那就是越順利的學習過程,往往學習效果越差(大腦騙自己,以為自己已經會了),反而是學習過程遭遇阻礙必須停下來思考與解決狀況,學習效果才好(大腦藉由解決困難而了解問題)。

不熟文字轉換與使用規則會造成大腦處理訊息時的耗能,因此,不擅長文字處理者,讀一下書就累了,寫作感覺上也常常無法專注,且一樣容易累,因為無論是將文字轉化成腦波的輸入還是腦波轉化成文字的輸出,都需要啟動能量,而越不熟啟動規則者耗能越兇,效果越差。

學習必須以終為始,要從輸出端的需求回頭找尋合適的輸入方法。如果輸出要求是文字表達,輸入時最好以文字訊息為主,或是將所接收的訊息整理成文字保存。
歡迎來參加NLP、腦科學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