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價值觀

書籍品評介 閱讀資訊饗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一如既往:這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恆久不變的事

By
on
2024-02-06

《一如既往》,《致富心態》作者的新書
日昨天下文化寄來了限量錢母版給我,這本最狂的就是,每一本限量版都送一塊美金,根本出版社發錢母的概念!
別小看這一塊美金,再多的財富,都是從一塊錢開始累積的。還有,這本書訂價450元,以出版社出貨價55%來看,等於折讓給讀者超過一成的毛利。如果不是很有信心是不敢這樣送的,畢竟書很難賣啊!
早上忙完後打開書讀,先簡單摘錄一些重點,順便記錄一點閱讀時聯想到的關鍵字和想法。
之後有時間,再來補完全部,寫成完整文章。
總的來說,這本書在談認知,不少觀點跟風險學,機率學,行為經濟學有關聯,塔雷伯經常出現。
作者毋寧認為,人的認知決定其所看見的世界,決定其思考與判斷,從而也決定其人生。
就像貧窮研究認為,一個人有錢與否不是貨幣持有的數量,而是對於金錢的認知。
一個人人生的成敗,則是取決於他對世界,風險,幸福,金錢,工作,人際關係..的認知。
關於認知,大部份人更關心變化,熱衷預測未來,然而重要的是從來不變的事情。
還有,任何事情都有複利效應(指數效應)。
作者一如既往很會講故事,將論述包裝的生動有趣好理解,一點都不枯燥也不太抖包袱,平易近人的好讀。
全書23章,每章最後,透過一連串故事解說,會帶出一個作者認為,永恆不變的價值主張。
最好記住並且在生活中實踐或遵守之。
以下是分章重點或感想(還沒寫完,也可能不寫完):
1.很多時候,只是僥倖運氣好所以活下來,所以成功。作者說他年少時差點就碰上雪崩山難的故事。他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跟其他朋友再滑一次雪?他僥倖活下來了,人生最關鍵的選擇睡運氣促成。
2.無法考慮到的事情就是風險,因為無法預防。風險感知是主觀的。黑天鵝總是會降臨,不要把心力放在預測風險,而是要放在做好承受衝擊的準備。儲蓄要稍微多一點,多過你覺得合理的範圍。屆時自己預測不到的風險真的降臨時,才足以應對。
3.你的幸福程度取決於你的期望。幸福感知,主觀感受覺得幸福程度。不讓對幸福追求的期望值上升,消費降級,是獲得幸福的最好方法。相對剝奪感,比上不足感讓人即便客觀上變的富裕,主觀仍然覺得不幸福。花錢購買幸福就好像吸毒藥物濫用一樣。1950年代的美國比較好,不少他們比較有錢,而是當時的人收入與生活水準都差不多,也就是不平等相對小,沒有巨大的貧富差距。沒得比較。
4.創造非凡成就的人很多都是瘋子。不要嫉妒那些非凡者的成就,除非你能夠照單全收其人格特質,否則無法像對方一樣。然而,我們未必能夠照單全收那些瘋狂,因此我們不是他們。
5.人不擅長解讀統計數字與機率。對數字的錯誤認知會造成許多錯判與嚴重後果。人身處註定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卻依然奢望著能夠獲得確定性。對於微小機率的解讀,要加入頻率或分母。奇蹟不罕見,中樂透也不難,總會有人碰上,只是不太會是你而已。
6.最棒的故事勝出,而不是最正確的道理。作者舉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為例,實際上這本書也是。沒有什麼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而是很會講故事,讓人認同並接受其所說的。沒有原創沒關係,會講好故事者勝!
7.世界充斥無法運算之事不要誤以為能運算的事情就能解決,也不要覺得任何事情都能運算。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運算,並且世界由這些所決定。好比說,人的信心/恐懼決定一家公司的股價高低,乃至存亡。
8.穩定會創造不穩定平靜時會播下瘋狂的種子。人在看好景氣時會加碼投資,因而舉債。當夠多人都看好景氣就會過度舉債投資,墊高行情到超出臨界值,最後反而崩潰。從系統論來看,能量在短時間內快速湧入或抽離,都會毀掉系統。前者是過熱,後者是衰竭。
9.好主意衝過頭就變成糟糕的東西。任何事情都有合宜到速度,任何組織都有合宜的規模。當好事衝得太快就會變成壞事。當成長成為策略而不是戰術,當沒有紀律的成長,成為組織擴張的重心,接下來就會出事。成長要耐著性子等待,才能長成稀缺性高而有價值的東西。
10.狀況百出,問題不斷的時期,同時也是創新大爆發的時期。太平盛世不會有太多了不起的創新。人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死時,爆發出最大大潛能。大蕭條帶來了日後的高速創新成長期。

風險:預估、防範,共存乃至從中套利?-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誰說人是理性的?-認識捷思偏誤與行為經濟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改變人生,從認識與使用自己的大腦開始-腦科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經濟與生活

一個人應該要思考的是,
究竟想要真的有錢,還是讓人看起來有錢?

By
on
2023-09-27

昨天有一則新聞,某網紅退租房子後,房東崩潰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發文抱怨。
大部份人都把重點放在檢討房東或網紅做錯的事情上。
然而,這則租屋糾紛的報導,仔細再想過後,覺得很有趣。
首先,租房子的是人前光鮮亮麗,粉絲數超過60萬的網紅。房東則看起來是一個普通人。
其次,網紅對錢表現很豁達,房東則是對自己提供的家具不能被好好愛惜使用感到心疼。但凡損壞了房東提供的家具什麼的,網紅都說從押金扣(六萬押金夠不夠扣什麼的暫且不說)。
第三,根據房東的指控,此一網紅似乎生活習慣不太好。網紅的說法是自己很忙,沒空整理。
網紅人前擺出漂亮形象,似乎私底下是另外一回事暫且不討論。
這則糾紛誰對誰錯很難說,更多是金錢觀與價值觀不同。
一邊認為用錢就能夠解決問題,一邊覺得這些問題不只是錢而已。
房東感覺上應該不是專門出租房子的職業房東,而是普通中產階級。雖然是育有年幼子女一名的年輕夫妻,已有房產可以出租。
 
若不是繼承家業,則代表這對夫妻至少有兩戶房子(自己住一戶,出租一戶)。在台北能有兩戶房子的年輕夫妻,數量應該不算多。
如果是貸款買房裝修後出租,那就更厲害了!
前陣子介紹過的<錢包在跳舞>裡的角色,就有一位白手起家的包租婆!
 
讓我想起,前陣子有個學生跟我說,他今年買了新房子,沒有貸款,全額付清。當下他發現自己累計的財富好像來到人們說的財富自由的門檻。
那個學生,年紀不大,走在路上就是個普通人,生活規律嚴謹,有一份專業工作,認真學習並且自我鍛鍊,為人低調謙虛。
類似的案例不少,表面上看起來樸質無華,低調內斂,實際上深聊才知道原來實力雄厚。
不需要靠鬧事貨搏眼球賺流量就能過的很好,不需要靠炫富曬生活讓別人知道自己過的很好。不需要靠經營人設或美學風格維生,不會不需要高調鬧事,更不會被指控難搞難合作。
他們自己知道自己過的很好,也以此為滿足。
之前我提過好幾次,花掉一百萬會讓人看起來覺得有錢,存下一百萬會讓自己真的開始邁向有錢之路,可是不會讓自己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有錢。
除了少數真的富豪等級,大部份人想要財務上有所累積,除了創業取得巨大成功,大部分都是靠節儉跟投資雙管齊下,而不是靠炫富。
竹科很多工程師,年薪不差,但更認真研究學習投資。表面上看起來像個阿宅,沒有什麼生活情趣(其實未必),但是,財富累積驚人的不少。
我曾經聽一老闆說,租他教室的房東(前幾年年紀大過世了),生前擁有超過百戶房產,表面上完全看不出來,出入仍然騎摩托車,因為到處收租看房很方便。
一個人應該要思考的是,究竟想要真的有錢,還是讓人看起來有錢?
一個人想要當個低調收租金的房東,還是看起來讓人羨慕的花錢如流水生活,這個答案背後的行為模式,最終會決定一個人多財富累積成果。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寫作有方法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網紅人生實境秀的流量密碼:對立的構造,創造衝突,吸引目光、創造流量與無限商機…

By
on
2023-04-07

有一次,明石家秋刀魚的節目上,讓來賓與節目助理主持人對決(兩人的正職身分都是主播,日本的綜藝節目也會安排主播協助主持),看起來貌似水火不容的兩人,實際上是享受對立的構造所創造出來的好處!故事結構中,總有因為不同價值觀與世界觀而發生的對立與衝突。
有深度的故事,你會發現雙方都有自己的正義,兩種正義對決,對立的構造讓故事有張力,吸引人注意,且讓人選邊站,應援某一方。
如今這一套,深入數位生活,許多網紅名嘴藝人乃至政治人物,都會找到自己的對立面的代表性人物,不斷向對方發動攻擊!
對方如果回應,代表默許此一對立構造的故事開展,而你會發現,如果不是個咖,根本就被無視,因為跟這樣的人槓上,並不能真正吸引注意力與創造流量。
白話文來說,找誰吵架,回應誰的挑釁,都是有考慮過的。
網路上每天就大量上演這類對立衝突的戲碼,主役們都很認真,因為背後牽扯龐大商機與利益,倒是圍觀的吃瓜群眾當中,有些人也太認真了,那就真的沒必要。
這類現象未來只會多不會停,導入道德批判也無濟於事,實際上在我們自己的人生當中,也有自己的層級與版本的對立衝突,只是大部分時候,這些衝突對立沒能幫我們創造效益,反而讓我們付出更多代價…
生活在民主社會中的正常人,是不會用自己人生作為代價,貿然跑去攻擊那些跟我們發生衝突的人,最多就是彼此辱罵,看不順眼,老死不相往來,是以,真的也沒必要太過入戲的跟和我們自己不一樣立場的對立面的人吵個沒完,更不用真的動怒,正所謂認真(炒)就輸了!
贏得衝突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爭取到更多人支持自己,而不是跟對方吵得面紅耳赤,或(自以為)在道理上駁倒對方,或在網路上打臉對方。
有在看網紅吵架戲碼的人就會發現,那些非好感網紅,甚至出過狀況的網紅,過一陣子又回歸了,而且繼續找人吵,然後,人家的流量與生意也都還是很不錯,至少比我們好!
看看熱鬧吃吃瓜我覺得無傷大雅,真的花自己的人生的精力時間乃至寶貴金錢,投注心力去追蹤甚至動了真情緒就大可不必。
用地獄哽激怒群眾也好,某網紅推出的商品有其他網紅來吐槽也罷,抑或者剛好穿得很清涼在路邊賣產品或炒飯…,除了極少數品質真的很差於是被擊落的之外,大部分其實都可以當成網路實境秀看待,都只是搏取流量與累積名聲而已!
在網路上因為一些細故被酸民罵翻的網紅,才是真正的勝利組,酸民貢獻了酸言酸語與寶貴時間,只是幫人家抬轎,衝更高流量,糟糕一點還會被挑一些尤其惡質者出來告,讓網紅再衝一波流量,扮一回網路上被霸凌的受害者,獲得更多關切~
更深入來說,背後配合搭戲棚的單位還不少,像是網紅的經紀公司們能讓這些爭吵都順利地登上各種媒體版面被報導,在各種平台開專區被討論,找尋合適業配廠商搭話提出產品推一波…,背後的推廣機制是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曾擁有,所以我們真正的素人的爭吵真的嚴重化是上社會新聞與警局,而不是媒體版面與網路炎上。
社會上每天發生的衝突事件那麼多,偏偏絕大部分被媒體報導的炎上都是網紅,不也太巧了嗎?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絕對化的語言模式,讓人深信自己絕對正確

By
on
2023-02-02

習慣使用簡單粗暴絕對行的語言描述事件的人,往往是絕對主義的擁護者。
明明可以簡單平鋪直述的事情(例如,這個鐘停了),却非要用粗暴言語表述(例如,這個鐘他媽的壞掉了),是無端將不需要升級情緒的狀態上升的需要情緒渲染以助傳遞主張的狀態,並且,斷絕與其他主張溝通協商的可能性。
試想,生活在充斥如此絕對而粗暴且態度不佳的修辭環境中的人,有可能變的禮貌客氣且客觀論事嗎?再看看今天網路上充斥的各種無端升級衝突緊張關係的修辭下標,到處在鼓勵簡單粗暴的絕對二分法,破壞溝通可能性的,是很讓人擔憂的。
這些語言已經逐漸從網路反向入侵生活世界,我們習慣了那些簡單粗暴的二分對立修辭的同時,也習慣了看到跟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先辱罵再說的反應模式。
如今人們常常帶著法官審判之眼,去評判屬於私人領域的事情,只因為這些事情透過網路被擴散出去!習慣法官審判之眼看世事是很危險的,如果再加上絕對主義的修辭觀,其實是在窄化認知判斷,把他人才知道的複雜世事簡單化且善惡二元化。
並且深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正因為深信自己是正確且正義,因而某些其實不關大眾業者不違法的事情,被討論到炎上時,整個社會卻是群情激憤,恨不得殺了那個自己厭惡的對象。

逆社會觀察

人神共憤的犯罪,多半與破壞世人對社會秩序的想像有關!

By
on
2022-09-11

台南殺警案,之所以犯眾怒,連游錫堃院長都說出那樣的話,歸根結柢,是因為這件事情嚴重破壞了台灣人長年以來默默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像是,警察抓小偷,警察維護社會秩序,好人應該獲得善報,邪不應該勝正…等等內建的世界運作規則。因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案件發生後,人們更加堅信,必需貫徹惡有惡報,殺人償命等俗民社會信奉的道德規則,給壞人教訓,給其他人警告,否則,社會秩序無法恢復,我們內心難以平衡,不知道如何面對這天道不彰的破損世界?
誰敢反對,就跟那個犯罪者一樣,將會被排除出共同體,可驅除之消滅之!
這件事情,真的非常讓人哀傷。
說明了人類默默相信的法則,其實是透過自己相信的故事邏輯建構起來的一套(虛構)認知系統,並不是真實世界運作的樣貌。
所謂的天道,原本是人類想像出來的一套世界運作規則,久而久之,內化成彷彿原本就是理所當然且一直被好好維護的秩序(社會科學稱之為迷思/神話/意識形態)!
在人類心智模式建構而成的世界秩序之外的真實世界裡(康德稱之為物自身的地方,柏拉圖洞穴寓言裡那個傳來光的地方),好人不一定長命,不一定有善報,不一定身體健康,日子過的不一定好。
反之,所謂的壞人,不一定過的不好,不一定不長壽,不一定不健康,不一定過的不好。
試想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我們預設的道德世界秩序有多脆弱?
每天交通意外事故造成死亡,生病或確診染疫死亡人數,乃至地震天災或是戰爭饑荒造成的不幸事件,如果認真追究起來,數量跟規模都很龐大。承受這些不幸的人當中也有很多是好人。
除了殺警案,詐欺案之類的社會關切重大犯罪案件里,幾乎都可以看到同樣的狀況。
也就是說,什麼時候,社會輿論會因為某些人的言行作為而炸鍋?
當人們信奉的社會秩序道德法則被無情打破時!
我們想要消滅那個破壞法則的人,我們相信只要消滅那個破壞者,秩序就能夠重新恢復!
很遺憾,未必!
那些犯罪者,往往是更深層原因的代理人。他們被推站上那個犯罪的位置,有了犯罪的機會。
以殺警案來說,如果矯正署沒有犯錯,沒有疏失,也許這樣的不幸就不會發生。
我不是替犯罪者脫罪。我想說的是,除了懲罰犯罪者,還應該檢討讓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原因,全面檢討,加以修正。絕對不能只是應付新聞熱潮,做出一些看似嚴懲的事情,却不去修復破損的機制。否則,將來同樣的犯罪條件具備時,還可能再發生另外一起不幸。
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這幾年因為不堪長照之壓力而殺死被照顧者的案例為什麼無法斷絕!?因為機制已經發展完成,只要落入同樣狀況的人遲遲得不到其他幫助,就可能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所以,除了懲罰犯罪者,更應該修復制度,強化社會安全網。
光是殺光犯罪者,是亡羊補牢的下游思維,我們還需要超前佈署,從制度機制的修復與強化入手,減少國民被推上那個犯罪位置的機會(雖然是不是每一個站上那個位置的人都會犯罪,但如果持續會有人被推上去,就很難說能夠完全杜絕)!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回到最一開頭談到的事情。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件運作規則預設,然而,那只是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生存方便而設定的模型,並非真實事件的樣貌。
學著理解真實世界的不可預測和風險,當違背我們的世界認知模型的憾事發生時,也許可以學著承受這些哀痛(這的確很難),不會總是只想殺掉犯罪者。
除了極少數個案,其他的不幸個案的發生背後,往往也各有各種各樣的不幸在干擾著,很難若眾人之意,什麼都判死刑,有很多犯罪行為不會判死刑,甚至不會判重刑,因為法律的世界觀裡,有一套裁量刑罰的秩序規則,往往跟大眾想的不一樣(如果按照大眾的想法判刑,往往是輕罪就得重判,稍重就得判死,而且往往受媒體報導程度干擾懲罰程度的意見,並不怎麼客觀也不想客觀。當人們懲罰犯罪却不想客觀,就不可能公平,就難以避免疏失,最後就肯定會產生冤案)。
人生實難,難在我們既希望世界按照我們的預設規則運作,又知道明明不可能,也因此總是為了那些超乎我們預期的不幸而感到痛苦憤慨,很想消滅那造成我們挫折的對象。
然而,有時候也是可能因為群情激憤而錯判,找錯人,讓無辜之人淪為代罪羔羊,讓真正兇手逃走!過去的一些冤案,那些輩主流社會大眾忽視或遺忘的冤案裡,也許有一些是原本就可以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