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公司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為什麼一定要去上班,才算是找到一份工作?

By
on
2024-05-14

當代社會最厲害的預設,就是讓多數人從小到大都接受一種觀念,將來畢業出社會要去找一份工作,當個勞工/上班族。
社會上總是在討論,年輕人如何找份好工作?上班族如何面試、投履歷、加薪、轉職?甚至該如何自我賦能,好在職場上繼續向上晉升,卻很少討論,如何當個好自營商,做好一門小生意?甚至還會跟你說,不要開咖啡廳,不要做什麼什麼生意…
應徵工作要很多資格和門檻,創業不用,你想開始就可以開始,去大盤切倒店貨回來整理後拿去早市擺攤,去批便當到辦公大樓區擺攤賣午餐,都是生意,都有人在做。
想到一件事情,研究所快畢業時,我有想過,要不以後去便當工廠批便當,每天中午去商業辦公大樓區擺攤賣便當~
那時候一個便當60~80塊左右,賣一個可以賺20~30元左右,一天批五十個去賣,每天都能賣完的話,可以賺個一千塊上下,中午做個三小時就能賺個一千塊上下,好像還可以~
其他時間還可以做自己原本的兼差…
雖然自己創業開始後,會有很多功課要做,進銷存退、金流周轉率等等,可是如果是能自願幹的事情,碰到問題應該會設法解決。
我們有很多人其實不想上班,只想有份工作,卻被上班等於工作的預設捆綁住了,畢業後就自動去找工作,做到累了倦了還會先自我反省是不是能力不足抗壓性不夠?很少想一想,組織人這樣的生存方式是不是不適合自己?不夠健康?
其實,多數人類成為組織的受雇者,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英國圈地運動之後懂事情)。如果說是成為白領受僱者,那麼只有一百來年。早年成為受僱者的意思是當個工廠工人,後來才有組織白領。
可是,人類為自己勞動,為自己工作,當個工匠,農夫,生意人…,卻有數千年歷史。
這個根基,被現代社會的統治階級拆毀大半。
義務教育的重點從來不在課程內容,而在時間安排與身體秩序的規訓。上下課時間更像工廠作業流程的時間,排排坐更像流水作業線。
並不必然只有這種學習系統。
還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好奇,為什麼國家不教國民財商,金融相關掉實務知識?
那是因為如果國民都懂金融規則,就會知道,人不一定要上班才能活,工作不等於上班,還有其他很多可能性,像是當個自營商,自己開公司,做個小生意,開(會計/法律/建築…)事務所,種田務農,投資…
實際上,我們社會有很多人並不受雇於公司,並不是上班族,甚至是自己有一盤生意的老闆,有一份工作,但並不是上班族。彷彿公開的秘密,明明到處都是,卻很少成為社會輿論討論的焦點,例如這些人的商業模式,生存基礎,就連外送員獲得的關切都比這些人多,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
研究有錢人的經典之作鄰家百萬富翁的作者更說,當個自營商,才是累積財富最有效且勝率最高的方法。
雖然我自己,沒能一畢業就自己幹,到公司裡工作了三四年,才脫離組織獨立,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在學期間就開始當YTR、做團購業配,朝自營商之路邁進~
為什麼組織越還越難找到員工,因為越來越多人知道,有份工作不 定要上班,當個自營商自雇工作者也可以…,不少人認為,跑外送都好過去做基層服務業,當然會缺工!
不過,我得說,加盟主或團媽,傳銷下線或微商這些,不算是真正創業。創業最好要有自己開發/生產的產品,再不然進貨管道要能自主選擇。若是只能買一家供應的貨來賣,遲早會碰到過度競爭,一堆人搶同一群客人,產品又不存在差異性,那就會很慘烈…

讓天賦發光發亮-尋找/發展天賦熱情與動機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這東西要賣多少錢?-自營商/一人公司/微型企業的訂價策略與漲價技術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設計個人商業模式,不用離職也能做的副業/創業-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心靈處方箋 經濟與生活

投資理財,也記得投資自己:提升主動收入現金流,擴大投資資本

By
on
2024-05-10

有件事情,有意做投資的人肯定都知道,但沒深思過隱藏其中的社會意涵與個人延伸應用可能性。投資,基本上如果是買股票,那就是看好/壞公司發展,買多/空!
大部分人則是買多,也就是說,要有足夠多能賺錢的好公司,股票才有購買價值,股價未來才會成長~如果一個社會搞到最後大家都只想投資,沒人想做實業或開賺錢公司,那怎麼辦?
或許有人說,那就都去買海外的公司啊~
那如果海外也都這樣呢?
投資跟實業是二合一的,不能偏廢,而且毋寧說有實業的發展,才有投資的獲利。有資金的挹注,好公司才能獲得資本的力量持續成長!
資本主義的核心本質,就是透過資本,優化產能,擴大產出與銷售,創造比原始投入更多的效益(甚至讓投入的資源數量遠比過往少)~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
人除了學金融類投資,投資好公司;也可以學各種知識或專業,投資自己,或讓別人投資自己。
某種程度上來說,把自己當公司看~
這些年我看過一些白手起家年輕人,事業經營不錯,吸引資金投資他們的公司,募資能力很強,這也是一種投資方法!
另外,不做那麼大的生意,投資自己的專業,做一個穩健的小生意,好比說我家附近好些飲食店,每天生意都很好,天天都賣完,老闆收入金流穩定,也是一種自我投資的實踐之道!
如今的資本有各種形式,且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本都能透過市場進行交換,不一定只能直接投資經濟資本,也可以先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智識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身體資本,語言資本…,再將其變現!線上集資就是信譽變項的機制,西野廣亮如是說。
但不是有名就能集資成功,得要受歡迎才行。
有名跟受歡迎不一樣。
有名的可以靠名氣拿業配廣告,受歡迎的才能直接對粉絲變現信任。
社群時代,以內容釋出贏得信任,獲得喜愛,形成支持社群者,才能再透過信譽變現機制,籌募執行業務或是生存所需資本。
若是有名,非好感,鬧事衝流量也是有名…
從金融工具的發展來看,線上集資讓個人可以直接對個人進行募資,只是大多數發送的是對應的產品服務,若是發送股份權利,理論上也是可行的。
也就是說,個人可以將自己公司化,股份化乃至債券化,證券化…,邀請大家來當自己的股東,支持自己的服務/產品。
不過,無論怎麼投資,都最好分散風險,不要全都押金融投資,也最好投資自己的專業技能,將主動收入能力提升~
以及記得做好避險~
過了中年後減少槓桿,請用閒錢投資,不宜資金張力過大,不要因為資金調動成本低就過度槓桿~
緩慢而安心的累積財富也很好,不用焦急於其他人跑得比自己快,承認有人比自己強,各安天命之外,那些也可能只是還沒發生的火雞謬誤,得等市場週期跑過幾輪之後才知道~
著急獲利,容易讓人偏行己路,投入不確定性高波動性大的領域,險中求富貴是小,走上外道就不好了~
其實最好不要一直拼命努力,拚到沒有剩餘時間精力留給自己。要設法先讓自己,可以不用那麼拼命也能活。
接下來,將省下來的時間拿來自我投資,提升人力資本產能,創造能夠留給自己的剩餘價值。
第三步,將剩餘價值轉換為資本,看是要投入金融市場,還是投資自己創個能夠穩健產生金流的小生意都可以。也可以都做。
這時候,再想想自己的努力要放在本業,創業,還是投資?
找到自己累積的比較順手的項目,持續深耕。
最好不要跟大多數人走一樣的路,選擇一樣的生活型態。毋寧說,在這個時代,跟別人不一樣,具備獨異性更好。找到自己的獨異性,持續深耕。
獨異性是德國社會學家萊克維茲的理論,他用獨異性解釋晚期現代社會。
在我看來,具備獨異性者,方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在我看來,這是有別於黑天鵝理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使用極端值概念解釋社會發展。
試想一件事,活在常態分配中,跟大部份人做一樣的事情,要想勝出的機會,應該不大才對?
就算可以,只怕也得非常拼命,因為競爭者眾…但是,太拼命就會讓我們沒時間跟精力去發展人生的其他部分…
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大多都有他人難以模仿的獨異性。
屬於極端值。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設計個人商業模式,不用離職也能做的副業/創業-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有錢人到底在想/搞什麼鬼?–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公益場)

逆社會觀察

買設備修東西都是要花錢的:水電價格不准漲,虧損再多,都要穩定供水供電不然就都是你們的錯~

By
on
2024-04-22

直到民進黨執政,推出前瞻計畫之前,水利公司面對老舊管線破損導致的高漏水率,是束手無策的。
因為他們的公司財務狀況,承擔不起大規模更換管線的費用。
沒錢就是拿不到設備。
當時的漏水率,甚至有縣市平均超過20%。
當年水利公司,也求救馬英九總統,馬英九只推說沒錢,這件事情就算完了。
要是當年國民黨繼續執政,不用說百年大旱沒有降雨,就算是平常的降雨狀況,水豆還是不夠用,因為都從主要運算管線浪費掉了!
沒錢,長期虧損,會導致重要設備無法更新升級換代不說,只能靠維修勉強撐住使用那些過於老舊的設備。
不但如此,薪資福利也乃以調整,人才不願意進入公司,也不利營運技術傳承。
之前台鐵招考員工,就因為薪資太少,報名狀況很差。
為什麼薪資不能調整,因為長期虧損。
為什麼虧損呢?
因為民意不准漲價,只要這些基礎建設事業準備漲價,媒體家鋪天蓋地砲轟,製作恐嚇民眾物價會跟著飆漲,荷包會縮水的新聞。
無奈之下,凍漲。
給我凍漲就對了。
然後,繼續用大量維修撐住那些早該更換的設備。
當設備真的出很大狀況,媒體跟民代又來駡。
真的很諷刺,不給錢,要人家怎麼做事?
電力也是一樣,很多人大概覺得維持電力輸送設備不用花錢,更新電網設備不需要錢跟時間,電力支出只需要計算採購能源的花費,其他的公司都可以無中生有,所以完全不覺得台電虧損數百億來凍漲電價,有什麼影響,虧損有什麼關係?
反正,我們就是要便宜又好,賠錢虧損是你的事。
更好笑的是,還有人說,不是給你漲電價了,為什麼東西還是壞掉?電網為什麼做不好?今天才四月十九號,漲價的收入不知道入帳沒?
也不知道過往被擋了多久?進度延遲多久?
看著社會上有一些輿論,一邊要求凍漲,一邊要求高品質服務,跳電停就氣得辱罵相關單位,真的很荒謬。
只要是贊成凍漲族,就沒資格抱怨東西爛,因為我們支付的費用,就只能買到這些品質跟服務。
還有,難道大家真的以為,最近的調漲足夠反應營運成本嗎?
還前債都不知道夠不夠?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在地想出版 經濟與生活

讓人搞不懂的生意,有時候是低調悶聲發大財的好生意!

By
on
2023-09-04

早幾年比較常在外面走跳時,不時會認識一些神人。
就悶聲發大財那種,也不太有人知道他們做什麼生意?
或是他們說了之後,會覺得這樣也能成生意,或是竟然還有這樣的生意也太威…
俗稱的隱形冠軍,市場不認識,客戶在海外,常常飛來飛去談生意,媒合兩地雙方各自缺乏的部分。也有一年成交幾件生意就足夠過日子,不追求效益極大化或業績持續成長,而是用低調寡占一個讓人無法進入的小市場,總體營業額不算太高,但是毛利高,設備人員等成本低。
好比說,有人不去電子業當工程師,在夾娃娃機出現早期,跑去跟機台生產商談裡面某個零件的供應跟維修生意。一人公司,老闆自己的年收入破千萬。
再好比說,有人專門出口台灣的中小型企業的二手機械設備到非洲,一人公司,毛利高營收好,也很難有人搶市場,因為貨源跟客戶都在他手上。
<孤獨的美食家>的五郎,也是一人公司,做歐洲家具進口賣買,幫日本的客戶推薦挑選媒合,一個人到處出差到處吃美食。
出版業曾經也有很多低調的一人公司,像是學者出自己的教科書自己賣,很會選書的老闆自己選書自己翻譯,其他全部外包,盡量壓低成本。以前書賣的好時,暢銷書可以上看二三十萬本,淨利也是驚人。
還有去大盤切倒店貨,自己整理理貨,再去菜市場擺攤,只要眼光好,勤勞一點,也是門不錯的小生意。以前我就認識一個朋友,唸藝術的,去切貨跑去四平街的菜市場擺攤,同時還在上班,然後接案,也是忙的很開心。
商業模式各種各樣,就看主事者能否自己想出有趣而別人看不太懂,因而無法介入瓜分,於是自己能寡占一盤穩健的小生意。
西方社會之所以發展出股份有限公司,是因為想要降低交易成本。
公司的原型,最早是古希臘時代,為了貿易的航海,需要籌募資金,主事者用以分散沉船的風險,不至於自己賠整條船的損失。
然而,每一次出船回來,就要清算,結帳。下次再重新開始,很麻煩!
於是後來出現特許公司,不用每一次任務結束就清算。可以用持有股份或賣出股份的方式,參與一家公司的應用。
公司,是為了減少交易成本,有利於營運的組織形態。雖然也會有不肖份子利用公司來做帳套利,不過,大部分公司都是認真運轉。
現代工商發達,公司形態多元,任務跟目的也很多元。營業額高聘用人數多的大公司固然很厲害,小資本額的一人公司也並非一無是處。
出版業有一些低調的一人公司,資本額不大,營收與毛利不錯。人力全部以外包協力網絡為主,不用自備太多設備人力,有電腦電話網路即可。
貿易商類似,重要的是能找賣買雙方,進行媒合。
比較少經濟學作品在談,實際上市場經濟存在數量不少的媒合生意。從共享平台到交友軟體,再到各類型商場選物店,貿易商…,都是在做媒合生意。
有些廠商不需要太多廠房設備與人力,而是需要人脈與眼光,因此公司小歸小,却很厲害。
一人公司沒打算上市上櫃或轉手賣人,也不需要市場估值拉高身價,甚至最後市場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生意賺錢(才不會被抄襲),公司規模是越小越好,越沒人知道越好。

交易構成的世界秩序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設計個人商業模式,不用離職也能做的副業/創業-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教育與學習

學習型組織的真義:讓學習元素融入工作與決策流程

By
on
2023-06-23

打造/發展/建立學習型組織的意思是,組織的運作機制,人員的工作流程,專案執行,決策過程中,自然內建了學習模組。
光是在組織裡辦讀書會,開訓練講習課程,或是主管與老闆帶頭提倡學習,並不是學習型組織。
而是好比說,公司在開發新業務或新商品時,就將學習元素,置入開發流程其中。
像是最小可行原則,A/B測試,快速實驗,設計思考等等,就是一些自然內建了學習方法的工作流程。
設計出讓自己的工作,必須在邊學編做的情況下運作,讓既有經驗跟新資訊,能夠扣連整合成新事業項目,自然而然的就能優化既有工作流程與成效,人員實力能夠成長,才是學習型組織真正要做到的事情。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工作形態中,自然包含必需學習新事物的元素(讀書增加知識庫,提升寫作技能,業務開發,行銷,個人品牌打造,建立商業模式…)。工作越久,掌握的能力越多。
若沒有融入學習元素的工作流程/組織運作,容易長年原地踏步,甚至僵固化。
教練學的GROWA模組,就蘊含了學習元素。當一個人找到自己的目標跟執行方案選項後,若發現有一些時自己現在還不會的能力,就去學,而且,學了之後要能夠馬上用在改善/促成目標上。
讓學習化為無形,融入工作之中,每一次決策,每一次會議,每一次產品開發,每一次專案開啟/運作/失敗,每一次商業模式改良…都有學習的元素在其中。
學習本身是次要目標,主要目標是提升績效,完成專案,做對決策,開發新產品或商業模式…,只是做這些事情的同時都會需要學習瀨協助。
讓人在組織中工作時,自然就展開學習,而不需要另外撥出時間區學習。使用學習這個機制來促成工作與組織運轉。學習型組織能讓人在工作同時,也在工作中學習成長了。
歡迎參加做自己的人生教練-教練學主題讀書會認識系統思維主題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