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生態環境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發達經濟體不需要高經濟成長率,依然可以過的很好

By Zen大
on
2022-05-04

當基期墊高後,即便成長率不若過往基期低時高,成長量仍然很高,至少高過過往。
舉個例子,當本金只有100元,投資獲利率10%為10元。當本金有100萬,獲利率即便只剩5%,卻有5萬元。
看起來像廢話,其實不然。
上述在說的是,當一個國家過了經濟高速成長期之後,當原始積累完成之後,當基本起薪或國民平均薪資來到某種高度之後,我們其實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的高經濟成長率。
發達國家的2%經濟成長率,比發展中國家的5%經濟成長率當實質經濟成長量還要多。
然而,發達國家2%的經濟成長率被視為不夠優秀,因而被金融市場評定為較糟糕的經濟狀況,於是被金融市場使用金融工具加以懲罰。
企業也有類似情況。市占率或營業額已經很高的企業,仍被要求要能夠像新創或剛上市股票的公司一樣能夠創造高經濟成長率,否就會被評定為不夠優秀。
即便是價值投資的投資人,仍然會以能夠連續十年創造至少10%成長率作為評估一家估算是否優秀的標準?
不管經濟體規模大小,一律使用同樣的經濟成長率來審視其優劣是危險的做法。
真實情況是,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經濟成長率,因為,換算成經濟成長量仍是可觀的,而且足夠使用的。
某種程度上這是為什麼資產已經來到一定程度的人,會改買穩健而收益率相對低的金融產品。因為即便如此,總收益成長量也已經足夠好了!
當我們不需要創造那麼高的經濟成長率,就足夠過的很好時,對於商業競爭,業績設定方式,企業成長水準,乃至環境生態的理解,都會很不一樣。
若能普遍接受此一觀點,將能有助緩解這個世界過度追求經濟成長造成的環境破壞與類存有的疏離異化問題。
遺憾的是,消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聯手,勾引人們持續追求高經濟成長率,以購入我們實際上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那麼貴)的東西為刺激經濟持續高度發展的動力。
凱因斯說的,未來人類每週只需工作十五小時就足以維持生活所需的世界,並沒有發生,因為負債也要奢侈消費的觀念,普及到普羅大眾了。
今天當世界,靠人類購買大量不需要的物品(或許還有過高的房價)來維持高經濟成長率,好讓金融界將經濟評定為優等,好維持股票市場榮景。
犧牲當卻是短時間內,換不回來的環境生態。

逆社會觀察

環境永續指數倒數第二的台灣

By Zen大
on
2010-06-01
環境永續指數倒數第二的台灣 文/zen 2005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環境永續指數」,台灣與海地、科威特、伊拉克等國在參予評比的146國中並列倒數第二,僅僅贏過北韓(那一年,台灣的洛桑管理學院競爭力指標也不錯,14名)。 記得當時數據發表後,引發國內政府機關強烈不滿,提出各種抗議,像是指稱台灣因為沒能加入聯合國等國際因素,使得許多評比項目沒有得分,評比結果才會大幅落後。甚至於還直接質疑主辦單位公布...
逆社會觀察

颱風過門不入,台灣能僥倖到幾時?

By Zen大
on
2009-10-25
颱風過門不入,台灣能僥倖到幾時? 文/zen (本文寫於2009/10/7,此次盧碧似乎又被台灣/台北僥倖逃過一劫,下次還能如此幸運嗎?幸運總有用光的一天吧?) 此次的芭瑪颱風,先是路徑詭異,後又因與米勒產生藤原效應,即將進入台灣本島之際,來個逆轉迴南(至菲律賓),使得台灣本島能倖免芭瑪摧殘,逃過一劫。因為許多山區與災區在八八風災之後根本還沒能修復,山林土地岌岌可危。除了宜蘭花東掃到颱風尾,豪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