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疫情

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真.家庭理髮

By
on
2023-06-22

去年疫情擴散後,不太敢出門理髮,久違的讓老婆大人理髮。
老婆大人平日還會回家幫岳母大人剪。
真正的家庭理髮。結婚幾年後,開始出門上課前,頭髮都是老婆大人剪的。
主要是省錢。
純文字工作者的收入,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賺的辛苦錢,能省就省。而且,早些年我自己整理了很多省錢術,為了存錢當Soho,拚一把人生自主權。
契機是附近家庭理髮漲價。
後來,有幾年時間,比較常去植物園附近的教育電台錄音時,發現植物園的博愛路出口附近,有家公務單位附設的家庭理髮,很便宜,那種老式家庭理髮很讓人懷念,就趁去錄廣播時順便剪。
接連去了好幾年,後來沒固定錄音了,還是會繞過去剪頭髮。那邊的生意很好,特別是女仕部門,常常有人去洗頭燙頭髮,聊八卦,很熱鬧。男生這邊偶爾人多,常常就是一兩位,等一下就輪到了!
疫情開始前一年的樣子,男士部門收了。
聽說好像是老闆娘年紀大了,想退休,搬回老家去了。
今年也依然是能省就省的光景,經濟上不確定性風險依然存在。
不確定的時期,省錢就是王道!
揭開新時代序幕的,往往是一連串的脫序與混亂,而且會淘汰很多人與舊秩序/舊體制。
社會學從誕生一開始就看見了,現代社會是在混亂與秩序/破壞與創新…辯證/交互作用下,不斷湧現新秩序(而後又瓦解)的世界。
再也沒有長期穩定與不變的規則/秩序,一切都是動態彈性調整,隨時生成卻又可能崩解的。
一如馬克思所言,所有的固體都昇華成了氣體。
或者如鮑曼說的,流動性。
新世界很殘酷,就像漫畫海賊王,不是每個出海的人,都能抵達新世界,更不是抵達新世界就高枕無憂,那裡的競爭強度更大,損傷更驚人,並非烏托邦,而是更高等級都競技場。
我們努力學習,找尋夥伴,鍛煉奮鬥,就是為了在考驗降臨時不被滅頂。唯有不喜歡安定反而喜歡波動,具備反脆弱特質的強者,能省則省,能拓展就拓展,開源同時節流,我等普通人或許有機會能夠在波動日漸劇烈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歡迎參加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疫情來到第四年,終於輪到我中獎了…

By
on
2023-01-25

撐了三年多,這次返鄉過年行程,終於換我中獎了!應該是第二或第三天!居隔到1.31以前隔兩週,沒疫苗時期,且一人一戶的人,真的辛苦了!
問了一輪,過年期間接觸的家人好像都沒人被感染。
可能是時間點巧妙的錯開。
結束了外出行程才發病。
老婆大人則可能是在此之前一個月,剛好認真吃我以前吃了很多年的治療過敏配方,提升了免疫力)。前兩天雖然好像出現症狀,但都沒有再發起來(今天到明天大概是關鍵),篩了好幾天都是陰性(11點多時,剛剛夜裡好像發起來了…,症狀跟我的不太一樣)。
而我,到解隔離剛好過完年兩天(1.31),只有一場錄影活動延期,一個代筆工作延遲一點進度,其他工作基本上影響不大。
不過,這次我主要症狀是咳嗽,真的咳很猛,到後來身體軀幹都會感受到沖擊波,非常痛。
最近則是吃不出味道,一直爆睡,一直喝水跟上廁所。前兩天疲累到連讀書都不下,今天略略可以讀一些書了,挑了一些玩樂的書讀。
不過,我知道我算運氣好的,這已經是輕症的表現,而且我也打了四劑疫苗(含一劑次世代),化解了病毒重症化讀機率。
雖然也還是有可能轉惡化,但是,到目前都還算順利。
(1.27補記)
好了,老婆大人今天一早,終於也確診了!
連續驗了三天,好不容易確診。
昨天晚上就發燒了,那時候想應該是差不多該發了!
倒是我們兩個人的症狀差很多,他有的我都沒有。
接下來兩人都在家隔離。
不過,不用我一個人隔一間,可以放出來一起隔!
等都解隔後,就可以出門去吃個飯了,快一整年沒去餐廳吃過飯了!?

逆社會觀察

人多的地方暫時不要去,小心系統重開機時能量注入暴衝造成的壅塞與混亂

By
on
2022-10-31

昨天看了一些梨泰院事件的新聞,我發現事件發生當下,無法證實但聽起來很像真的事情,開始快速流傳。
像是肇事原因,一開始是傳為了看名人所以發生,後來則說有人喝酒後可以鬧說推擠,又有人說是有人吸毒。
再後來有人指控,旁邊店家見死不救不願意開門(後來證實是有些店家已經關門休息了,加上當地音樂太大聲根本聽不到)。
後來也有人檢討,活動沒有規劃足夠警力或設置消防動線,也沒有人流管制,警力配置更是不足…。
我也不覺得傳播的訊息未必都是錯的,只是事情發生一開始就快速被流傳的訊息定錨,甚至開始獵巫。
人們似乎很需要一個原因,也需要一個罪人(壞人)來承擔起這些不幸事故但起因,否則我們很難說服自己相信,為什麼會發生如此恐怖的不幸?
這是起巨大的不幸,跟許多的疏忽全部擠在一起發生有關。
像是解封後的大型活動,湧入比過往多三成人潮。
對於停止運轉已久的系統來說,重新開機後,某些急速湧入大量人潮的環境的安全性,很可能都不如疫情前。
因為大部分的人已經太久沒有跟這麼多人一起參與活動,包括一些可能剛成年過去沒參加過大型活動都年輕人,缺乏關於大型活動的經驗與記憶,這都是跟以前不一樣的狀況,真的要很小心。
之前我提過好幾次,如果沒有必要,真的不要趕著去第一波人潮群聚的地方,因為大家都還在重新熟悉系統重新啟動,需要時間重新熟悉,找回記憶,重新累積經驗…

逆社會觀察

邁向共存之前,得先調整社會的防疫認知模型

By
on
2022-05-19

我家社區最外面就是通往安坑的快速道路,最近救護車數量大概比平常多了至少三倍以上!
不遠處有個消防隊,另外一端則是耕莘醫院安康分院,過河的那邊則是慈濟跟耕莘的新店院區!從白天到深夜,不斷不斷的有救護車在快速道路上奔馳,大概都是後送確診病患的!
不過,接下來疫情才要開始飆升,希望一個月內有辦法回落,然後慢慢走上群體免疫的與病毒共存之路!這段時間,醫療跟防疫行政系統超載壅塞是必然的事情(一天幾萬人確診,十天就是幾十萬人,肯定忙翻,多點同理心,保護社會的醫療量能,才能保住更多人的性命),就盡量多點耐心,不要去跟人擠著第一時間搶購什麼物資。
想想,醫護警消大眾運輸的司機通路的店員還有老師,以及許許多多仍在第一線堅守岡位的人,很辛苦也了不起!同事們一個個確診,他們卻接著頂上,繼續工作!
我們要能夠體恤這些人鎮守第一線的人,不要再給他們多添麻煩!
生病是很痛苦沒錯,但是,全台灣上百萬人一起生病,大家一起撐過去。
我們絕大多數人,自己的病生完也就沒事了,可是社會上有一群人,得不斷服務確診患者,甚至極有可能再確診,我們真的要多替他們想!
如果是低風險族群,也不用太擔心,雖然輕症還是會蠻辛苦的,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挺過(目前死亡率是萬分之三,而且其中又有一半是沒打疫苗,且多半集中在五十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得到自然免疫!兩年多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口罩,拒絕相信病毒會造成大流行。
台灣反而在第一時間就接受口罩跟病毒會大流行,從而避免了一開始就造成重創的慘劇。接下來一直到去年五月中,台灣都算是守住,只有小小的零星的個案。
即便是去年五月快速升三級,雖然輿論一邊吵是誰造成的,但是民間仍然很認份的做好防疫,自主升級,最後在三個月內壓平感染率,再後來甚至又清零。
我在想,會否過去兩年太過成功的防疫,在眾多人心裡埋下了防疫就是這麼做的模型,然後,俗稱的成功詛咒出現了,因為這一次的防疫做法跟以前我們信奉的成功經驗所建立的模型都不一樣。這次不是追求清零,而是透過拉高疫苗施打跟自然感染(會有一波數百萬人確診的大流行)達到群體免疫。
雖然官方再三宣導,去打疫苗,可能中重政的高危險群要小心留意病程變化,不緊急的人不要去擠醫療資源,然而,這一次的大流行我們有許多人還是害怕被感染,因為我們腦中集體建構的防疫模型太牢固了,要讓整個社會短時間內轉彎修正,著實不太容易。偏偏這一次,過去正確的事情有些還是正確(戴口罩勤洗手抱持社交距離),有些卻不一樣了(從清零轉為共存,榮幸大量感染,只要維持住中重正比例)。
加上新政策必然造成系統壅塞超載,因而民怨不斷,謠言四起。
其實,有一件事情跟過去兩年多一樣,我們到目前為止,轉換為新的防疫政策後,從各項數據來看,還是做的很好。
台灣並不是第一個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社會,其他已經陸續解封到社會的數據,大多還沒有台灣好。然而,反而是許多國家的國民從一開始就一直希望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掠,所以當政策終於採取共存論,他們很快就適應了。反而是起初的管制跟清零讓他們感到痛苦。
說到底,大腦認知模型的改變,才是最難的。
想想也是,上課當時候,能否讓學生接受新的觀念和做法,得看一開始老師能否順利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有盲點,需要改正。如果這點做不到,後面的學習成效也拉不上來!這就好像我們長年習慣遵守的右側行駛,突然跟你說明天開始要改左邊。就算道路表示法規都改好了,大家也都知道了,但實際上路後還是會發生很多情況,因為知道是一回事,身能否順利接受適應是另外一回事。
現在能夠補強的辦法就是支持共存派的人,都要在自己的社會位置上,認真對週邊的人發聲,不能只丟給政府專家來做這件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是溝通的橋樑。
只有透過不同群體的人共同宣導擴散資訊,讓其他人知道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而且其實大家做的很好,才有機會扭轉社會認知,讓共存意識能夠擴散普及開來!
<判斷大流行始末的訊號>
2014年夏天盛極一時,全世界都在瘋的冰桶挑戰,早已消失!
任何大流行都是如此,極盛之後,就會開始衰退,然後消失~
所謂極盛,大概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你我都可以不斷從不同圈子的朋友的臉書上看到相關訊息,甚至自己也被牽扯其中,然後,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或見證過了!
這次疫情的大流行也是一樣,網路溫度計可以抓取一下大家在網路上討論或宣告確診/隔離的資料數據,應該就能看出整波趨勢的走向~
我們一般人的話,看看身邊不同圈子的朋友是否陸續有人確診,甚至自己也確診了?
接下來,某天你突然發現,好像不再有新的人確診,因為該得的都差不多得了,那就準備告別大流行了!
病毒傳播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不只看到很多超級傳播者擴散訊息就判定病毒傳播已經開始(通常網路名人也不是最一開始散佈訊息的人,而是某個小節點的訊息來到了名人眼裡被名人判斷有擴散的價值而被推廣,名人轉發可以說是來到某個流行能否成立的臨界點,名人擴散出去後會否順利再被次節點接收然後進一步擴散),而是當網路上的末端節點們反覆從不同圈子接收到相同訊息時,才算完成!
真正的大流行必然是多元交錯而去中心,社會上任何兩個人都能夠彼此交流同一個訊息,從而達到沒有人不知道的情況。
能開始的不一定能完成,能完成的肯定開始過!
已經流行起來的事情,會反覆不斷出現在每一個人身邊,出現大量的資訊冗餘,不論這個人在網路社群中處於核心還是邊陲。

逆社會觀察

這波大流行的確診數字,要從滿足群體免疫所需滿足數字反過來看!

By
on
2022-05-09

 
最近仔細推敲之前得到的一些數據,突然搞懂,這次的疫情數字看法,跟以前不一樣了。
這是政府不能公開明說也不會承認的事情,因為反直覺,而且會有不少人無法接受 ,會指控政府放棄國民不顧。
關鍵是,國外都是這樣挺過來的,如果仔細解析那些開放邊界放寬管制國家的疫情報導,不難發現,滿足確診數是群體免疫的一個重要條件。只不過,他們傷亡更慘重。
除非我們永遠不開放邊界,否則,這一波大流行是遲早要發生,而我們應該慶幸說現在才開始,就有可能一次就達標,而非兩年前開始反覆發生好幾波大流行。
簡單說,現在這一波流行,確診數字不是看累加,染疫人數並不是沒有上限的一直衝,而是越接近群體免疫所需數字就會開始下滑。
也就是說,不是看累加了多少,而是從群體免疫所需滿足的確診數,反向回看?
接著推估,我們能夠在多快時間內,以中重症跟死亡人數最小化的方式滿足之。
以實際數字來舉例,之前有專家指稱,指揮中心也認同的,約莫會有360萬人上下確診,約莫15%人口確診,然後,我們可以達到群體免疫。
以目前染疫人口中,一半打過疫苗一半沒有的情況來看,打過疫苗的80%國民中,會有7.5%染疫(其他人可能就是被疫苗保護而沒被感染的部分)。其他沒有打過的20%中,也有7.5%會染疫。最後我們約莫會有87.5%的人得到免疫力,趨近群體免疫需要的數字(此一假設是未來的變種病毒不會再鬧出意外)。附帶一提,確診數字的疫苗施打分佈狀況只是概推,主要在說明為什麼15%人口染疫擠可能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
關於打疫苗跟不打疫苗,染疫數都差不多,好像打疫苗沒有用,那是忽略分母不同,請看這篇解說:打不打疫苗,中重症人數都差不多,真的嗎?)
也就是說,目前我們還缺三百多萬人確診。
所以,現在如果你周遭有人確診,你要感恩他們為群體免疫貢獻犧牲,不要責怪、不要歧視,也不要害怕(不過也不要故意去染疫,特別是隸屬高危險群)。
此外,如果打疫苗的人數比例還可以再拉高,則透過染疫達致群體免疫的人數規模預估數字,應該可以再下調!
某種程度,這是為什麼指揮中心要開始放寬隔離檢驗的管理辦法,卻還不願意放寬快篩陽等於確診(黑數過多的話,會干擾最後群體免疫數字的推估)。
此外,最不容易中重症的族群,會是接下來政府進一步放鬆隔離管制的族群(也許你已經猜到了)。
按照國外的經驗,這一波大流行最好是快速的衝到確診高峰期,如此才能減少中重症跟死亡人數,又能滿足群體免疫人數。
因為疫苗普及,我們不需要染疫傷亡率遠高於現在的自然染疫法(疫情一開始是20%中重症,遠高於現在的0.025%),只需要一小部份人在輕症無症狀最大化的情況下自然染疫,達群體免疫。
的確,醫療系統會承受很大壓力,所以政府不斷不斷呼籲不要去擠急診,特別是只是為了拿診斷證明書的無症狀或輕症者。
只有大家一起配合,維持高傳染數字卻低中重症數字,才能讓這一波大流行盡快衝上高鋒,接下來開始回落,並趨向群體免疫。
我們有八成人口打疫苗,有口服藥,有很多準備了。高危險群繼續躲好,其他的人可以繼續如常生活。只是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症狀,不要錯過萬一需要就醫的時機。
所以,接下來即便一天十萬人確診,如果中重症繼續維持在現在的比例(0.025%),我們不應該感到恐慌,因為我們逐漸靠近群體免疫所需的總確診數(變數是,未施打疫的確診數大增後,中重症不知是否仍然維持目前水準?)。
跟某些人說的不一樣,這波確診數字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盡量不要有偏離過大的黑數會比較好。
這一波的數據解讀重點在,控制中重症跟死亡率不要飆高(真的很遺憾,就是會有人死去),防疫重點在不要讓高危險群集體染疫,醫療系統不要崩潰,不要讓其他應該就醫的人被排擠。
上述是很簡略的估算,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這樣達到群體免疫。但是,如果沒能穩健發展,狀況還是可能變嚴峻,大意不得。
快的話,三個月內我們就能衝上高鋒然後逐漸擺脫疫情,走完這波大流行!
本文談的是宏觀的疫情狀況,至於個人層次的防疫,請參考這篇:防疫從來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關於疫情,政府跟專家看的是機率,媒體看的是特殊個案,我們則應該看頻率,三方看的重點不同,必然會有矛盾,要自己斟酌判斷要相信與接受哪些訊息?
<防疫政策若不能朝令夕改/滾動式修正,那才真是大問題!>
疫情的變幻莫測,更換理解世界模型速度太慢的人,將會承受更多不確定性風險。
昨天還是正確的做法,今天已經不再適用,明天可能還會危害你。
好比說,一開始是要盡量壓低確診數字,保護國人不染疫,社會能如常運轉。
現在則是要快速衝高染疫數字,以求短時間內達到群體免疫。
以前確診或傳染給別人會覺得不好意思很丟臉,現在要覺得自己能為群體免疫貢獻心力感到驕傲。
所以以前是隔離檢驗超級嚴格,現在則是能放就放,盡量寬鬆。
因為條件情況已經改變,我們有口罩有口服藥有疫苗,還有相對輕症化的變種病毒。所以,防疫目標從清零轉為群體免疫的與病毒共存。
不要以為醫生或專家就能快速調整大腦模型,非專科醫生,不懂傳染病學或公衛思維,甚至帶有特定政治目的的人,只會利用醫生權威發言(西方醫學史上,不乏這類靠權威壓制正確方法導致不幸發生的案例)。
一些人利用民眾過往對疫情對不安恐懼心理,在這一波疫情崛起後,拼命使用過往社會對疫情的認真模型,假意監督與批判政府防疫作為(主要針對現在的持續放寬),操弄民粹與仇恨,試圖扯後腿,推遲台灣達到群體免疫的時間,製造更多對立跟系統超載乃至人命傷亡。
疫情過後,世界的模型更替速度也不會變慢下來。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之後,世界就被拋入了永恆持續不斷變動的不確定性光景中,不再像過去人類能夠擁有的確定性。
現代社會的特色就是變動才是常態,永遠有脫序混亂在上演,不再有100%確定的事情,人類承受本體論的不安全感,始終存在某種難以言說的焦慮不安,我們只能追求某種暫時性的動態均衡,不要被某個既成理論困住而不再知道調整修正模型,隨時留意新資訊是否累積到足以推動模型更換/典範轉移…。
不得不悲觀的說,社會運作的確需要好的統治者來維繫。因為國民全體這個層級,有不少國民是沒有心力或時間逐一檢視資料並且進行驗證,政府部門真的很難單純使用理性溝通與解釋說明的方式推進政策。直接頒布政令,當好領頭羊,讓成果說話,才能抵擋那些針對人民恐懼不安情緒,不斷不斷進行認知攻擊的惡劣訊息。
附帶一提,天朝繼續那種動則封城防疫法,不滿足群體免疫條件,大概只能等整波疫情完全結束才能結束封控了!到時候經濟上不知道要承受多少重擊?
如果我這篇寫的推論沒有錯,這波各國率先解除隔離的做法,就是利用魔王變種的大量輕症無症狀感染,加上打疫苗的數量夠高,讓疫情快速擴散,以求確診後自然免疫跟疫苗免疫加總起來,可以順利跨過群體免疫門檻,從而解除高管制措施,以每天仍有少量確診,不壓垮醫療量能下,與病毒共存方式,回歸正常生活…
天朝至今仍然採取一個確診就封大樓小區,把人抓取集中隔離,甚至動不動就封城的防疫做法,恐怕要等到病毒在各國都群體免疫了之後,他們才可能離開現在的高壓隔離管制吧?
如果繼續堅持現在的隔離政策,那麼,滅天朝的加就是他們自己了!
我完全可以了解,天朝不敢放手讓疫情飆升,因為他們的疫苗的保護力真的比較差。加上天朝原本就是醫療量能最薄弱的國家之一(平均換算下來,只有香港的八分之一),還有今年有二十大。
如果放手,那也是另外一種極權政府承擔不起的社會壓力大噴發!
也就是說,他們除非能短時間內讓國民大量補打外國疫苗,否則,開不開都差不多慘,差別在看是確診病死還是封城餓死?
說起來,也許人類面對瘟疫,最終的解法還是群體免疫而非清零或期望病毒自己消失(當年Sars突然消失,真的是僥倖)。只是現在我們有疫苗可以幫助減少自然染疫後得到抗體的人口數,降低社會成本跟人命傷亡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