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研究所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經濟與生活

想不想學魔術?

By Zen大
on
2024-02-24

考上研究所之後,除了學校的助教工作外,我馬上還幫自己找了幾份打工。
畢竟台北市的生活費比新莊高很多。
當時我在兩家書店兼差當店員,在一家顧問工程公司打工,還有在教人考研究所。
一開始是教自己認識的人(都順利考上研究所),後來不知怎麼地,某天有個人找上我,說要請我教他考研究所!
這個人是個職業魔術師,他當時的合作夥伴經常上電視,還在師大路底有間魔術道具店鋪,我也去過幾次。
問起他為什麼想考研究所?
他說起了自己的生平故事,細節我已經忘了,總之,我只記得我聽完後勸他不要考(但也跟他說,如果他決意要考,我還是會教他),他需要的是其他東西(這也是我後來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來找我說想學某件事情或說自己某件事情卡關需要諮詢的人,最後深入探索之後,往往找到其他真正的原因跟原本預料之外的解法…),這個學歷可以給他一些收穫,但不能解決他的問題。
他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就決定不考了(說起來我是自斷財路,他給我的家教費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大一筆收入)!
雖然決定不考,那時候我們還互動往來了一陣子。
然後,某天,他突然問我:"想不想學魔術,我可以教你!"
當時我已經看過他變過許多魔術,也看過他給我看的一些魔術雜誌,也跟我介紹過魔術師常變的一些魔術的原理,以及變魔術用的道具。
還跟我說,學了之後有很多好處,像是可以接一些慶生宴會的表演活動(附帶一提,他還會折氣球,好像不少魔術師都會這項技能,就是慶生、園遊會之類的活動可以派上用場),也可以去郵輪上表演!
某次他很認真的跟我說,學魔術好處很多,他自己曾經年輕時出國去窮遊,就是靠變魔術這項技能,到處玩,到處打工或賣藝賺錢。
還說,只要會變魔術,等於有一技之長,不怕沒飯吃。
雖然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但一來我不是個手巧人,二來當年我只想繼續升學以後當學者,所以總是笑笑的回絕他。
然而,人到中年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他說對一件事情,趁年輕時學會一門手藝,即便沒拿來討生活,兼著做點什麼,感覺也能增加收入,豐富生活!
好比說,上高中後我發現不少學長都會談吉他,甚至也有人在民歌西餐廳表演,再後來身邊也有人真的靠彈貝斯發大財,可見有一門手藝活,進可攻退可守,確實不錯~
如今不少家長都會送小孩去學才藝,我倒是覺得如果小孩不排斥,家長也沒有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送小孩學一門也是可以用來變現的技能,是不錯的!
學習技能的過程本身,就是學會一套學習方法,學會專注(這個是現代社會尤其重要的能力),耐住性子練習,好處很多。
周末去信義區,不少街頭藝人在表演,有些人的技藝乃是世界級水準,有這麼一技在身,真的是可以行遍天下,是非常實際的營生能力。
我自己因為很早就離開組織,開始當Soho,為了活下去,所有能夠拿來變現的技能或專長都盡可能拿來接案子或找尋合作機會。
但是我後來發現,大部分人都不是這麼做的,大部分人都是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如果不夠,就抱怨環境不好或老闆小氣,再不然就是強化職能,等著跳槽,很少人會反向思考看看,自己有沒有可以拿出來變現的能力,下班後當兼差?
好比說,現在我還是可以教人考試的讀書方法與作答技巧,因為那是我擅長的事情,而且從我發現自己擅長之後,有機會就拿來賺點外快。
投資需要建立組合才能分散風險,未來的時代,工作也需要組合來幫忙增加收益,補貼本業收益之尚不足以支撐生活開銷!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擅長或拿手的事情,只是很少想到拿來當兼差副業!下次碰到有人問起,需要你其實很擅長的某項能力時,不妨試試拿來賺點外快?

讓天賦發光發亮-尋找/發展天賦熱情與動機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鍛造自學力Zero–超快速學習法:打造自動化學習系統(錄影線上版)

肯定拿高分、史上最強的考研與國考讀書方法與答題技巧班(錄影線上版)

全球化時代下的自由人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社會學概論導讀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受薪階級累積資產,得先從熟練節約省錢術入手

By Zen大
on
2022-09-29

之前我在編寫<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的內容時,查了一下台灣的家戶薪資,儲蓄、受雇階級薪資水準等一些統計資料,得出幾個結論,簡短快速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想創業,單純希望當個高薪上班族的話,最好有研究所學歷(研究所的薪資中位數落在92萬,大專約53萬),進五百人以上大公司(平均薪資約70萬),不要進四人以下小公司(平均薪資約36萬)。電信能源金融產業的平均薪資最高,服務教育產業偏低。
90%的受雇階級平均年薪不到百萬,不要想能夠靠工作的收入致富。得要懂得存錢省錢與投資理財,才有機會一搏上位!
45~54歲是收入支出比最高的年齡區間,收入最高的則是55~64歲(這十年是儲蓄財富的關鍵時期),65歲以上因為退休的緣故,收入與支出都大幅滑落(顯見生活中很多開支不是花在自己身上)。
五級距的家戶收入支出,越前面的家戶,收入越高,且儲蓄率越高,因為,因為,最高級距跟第二級距的收入雖然差了一截,但支出相去不遠(同樣家庭人口數的情況下),也就是說,賺得比較多的家庭並沒有花得比較多,因此能存下比較多。
五級距的家戶收入支出,到第三級距的平均存款金額就面臨大幅下降(但還是正數,只是盈餘變少),因此,若想要存錢,最好能夠成為家戶收入前40%的族群。
也就是說,增加收入,仍是累積資產最重要的方法!
補充說明,家戶的資料包含了非受雇階級,因此前面級距的薪資儲蓄數字比受雇階級的數據還高。
總結來說,超有錢的國民屬於相對少數,只不過因為他的比較容易被社會看見,社會影響力比較大,加上媒體效應,可能讓人誤以為有錢人很多(實際上也不算少,10%的人口也有兩百多萬人)。
一般來說,若不創業而是作為受薪普羅大眾,想要累積財富的做法有以下四點:
一方面可以試著減少花費,增加結餘與儲蓄率。
另一方面,進入比較有機會獲得高薪的產業(金融,能源,電信)與公司型態(五百人以上的公司)。第三,如果可以的話,拿個碩士學歷,有助未來升遷加薪。
最後,設法在所得最高的年齡級距時,維持住上述條件,有助於創造收入的最高可能性。
個別或許有例外(如果個人很努力進修上進,也懂辦公室政治因而能上位到最高層),但若從統計數字來看,一般無法成為前10%收入級距的受薪階級,比起想辦法拚加薪,想要累積財富,不如多想辦法節流,提高儲蓄率,再設法從其他地方微開源,將錢累積成資本,透過投資理財或經營不用自己動手做的副業,來創造財富。
無懼疫情與通膨衝擊,<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延伸活動<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教育與學習

大學的作業、考試與專題怎麼做?–大學時代的文書作業與出社會後工作的關係

By Zen大
on
2021-01-10

 
1.分組作業:團隊合作,專業分工比個人績效更重要
「唉,好討厭!這門課的老師又要求分組作業。明明一個人做比較有效率,一群人總是拖拖拉拉,一起做非常浪費時間,還有一些人老是耍賴、擺爛,什麼都不做,真不知道老師為何老是要分組作業?」
包括我自己在內,求學時代也很受不了分組作業,搞不懂老師為什麼一定要讓一群同學一起寫一份報告,明明自己一個人做比較快?!
出社會之後,才深深了解「分組作業」的真正價值,「分組作業」根本就是職場預先社會化。
在職場,除非你不想升遷或負責公司重要任務,甘於永遠領22K,否則的話,一定要懂得「分組作業」的運作模式。
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在國內大型零售通路的總公司擔任採購專員。平日裡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己獨力完成沒錯,卻還有不少工作內容,需跨部門合作完成。
例如:展店。當零售通路籌備一家新的門市時,需要有一個來自各部門成員組合而成的展店小組,負責評估商圈人流、對外招商,與既有供應商洽談合作條件,找尋店鋪洽談租金…,工作十分繁多不說,且涉及非常多不同領域的專業,根本無法由單獨一個人獨自完成,一定得團隊合作,專業分工,彼此支援。
團隊合作,或許比一個人做來得沒效率,卻是複雜工作的完成的必要存在。
在學校的「分組作業」,就是小規模團隊合作的學習。「分組作業」之所以會不愉快,覺得沒效率,是因為假設了「齊頭式平等」,希望每個人分配到的工作份量都差不多,甚至把每一件工作都分成好幾等分讓每一個人分別去承擔,這就誤解了「分組作業」的功能與目的。
「分組作業」的目的是善用團隊成員各自的專長,有的人擅長閱讀與整理資料,有的人擅長簡報,有的人負責跟監進度與掌握狀況,有的負責行政雜事支援…。
好的「分組作業」不是計較誰做的多誰做得少,而是讓每個人去做他最擅長的事情,分工合作,把工作順利的完成,這中間或許有些人做得比較多有些人做得比較少,如何調和彼此的滿意度,則是領導統御「分組作業」者的責任。
「分組作業」也是規劃力的學習,拿到一件工作之後,如何分配人力與執行,誰做甚麼事情,Deadline的時間,進度的掌握,意外狀況的解決…,需要事先的規劃與準備。
在「分組作業」中,可以學習到進入職場工作之後最需要使用到的「任務團隊」編組功能。今天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在組織中工作的人除了自己原本的工作項目外也往往需要和其他部門的同仁組織成跨部門小組,共同為專案工作打拚。
在學校就能搞懂「分組作業」,能夠和團隊中的其他同學搭配無間,非但不吵架甚至還能成為好朋友,出社會工作也一定沒問題,能夠和來自各部門擁有不同專業與工作習性的專家合作良好!
2.學期報告撰寫:沒有唯一標準正確答案的世界
寫報告,大概是所有大學生的噩夢。
不但如此,這幾年好像也已經是許多大學教授的惡夢,月來愈多多學生上網抓資料然後照抄。
我以為關鍵問題所在,是不知道報告該怎麼寫?
大一時,我系上某個老師因為學生都不懂報告該怎麼寫,大學的課該怎麼上而經常在課堂上動怒。當年我們不懂,於是師生關係很不愉快,其實,真的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從來沒有教過大學生如何寫報告!
上大學之前,學校沒有教。實在不能期盼這些考上大學的大學生,突然頓悟,各個都懂大學裡的課堂報告該怎麼寫?
老師除了抱怨學生程度差之外,是否想過,花點時間教同學們寫報告的方法?
報告說穿了,就是小論文,也就是以前作文課講到的論說文。其實不難寫,只要懂得方法與格式。
寫報告的第一步,要找題目(問題意識),想一想自己想要談什麼問題?
找到問題之後,第二步,到圖書館或上網找資料,報章雜誌期刊論文中有提到的資料都可以,但只選取與你的題目有關的部分。
不知道該如何判斷是否與你的題目有關?那就比較資料中出現的關鍵字,是否也有出現在你的教科書指定閱讀章節裡?
找到資料後,第三步,開始羅列「論點」,將論點分為正方與反方兩大陣營,從中找出一個你覺得最能夠接受且願意當作報告主軸的論點。
第四步則是實際開始寫報告:
寫作報告,就像寫作一篇論說文。
破題的首段,先交代你之所以挑選某個主題當作報告內容的原因(通常與你個人切身經驗或興趣有關,或是當時社會正在關心的議題),簡單交代之後,待出你想談的主要問題,劃定接下來報告要討論的範圍。
第二段,布局介紹反方論點,也就是你接下來在第三段的部分,你會駁斥的論點。
第三段,提出你的主要主張與論點,並且逐一駁斥第二段所介紹的反面論點。
第四段,結論,總結整份報告的現象觀察、論證與結論。
最後別忘了羅列出參考資料。
只要按照論說文格式來撰寫報告,你會發現,自己動手整理資料並組織文字,比上網照抄別人的文章來得省事、簡單且有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寫報告可以鍛鍊你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蒐集資料能力、寫作能力、論述表達能力、邏輯思考能力、批判反省能力,與不同意見者對話的能力,這些能力將來你出社會全都用得到,小至日常生活的工作日誌、會議紀錄報告,大到專案執行企畫書與結案報告,都會用得到。
立即的好處是,考研究所也用得到,特別是報考的研究所需要撰寫申論題型的試題,上述所提及的就是答題技巧。
學期報告,說穿了就是寫申論題,跟部分科目老師讓同學Open Book考試的道理是一樣的,老師之所以敢讓同學找參考資料來寫考卷,正是因為大學裡的申論題考試並沒有完全正確的標準答案,老師在閱卷時的評分標準看的是學生論證論點的邏輯推理能力、演算能力是否熟練,學科理論知識與方法的熟練度。如果不熟練,就算讓同學抄書,都不知從何抄起?
報告撰寫還能培養同學的排版與版面編輯能力。封面的格式、目錄的羅列,報告的起承轉合,參考書目的資訊等等,以及整份報告的版面呈現方式(若要放照片與圖說,就更複雜了)。出社會後寫的每一份報告,主管/公司都對其格式與美學有著某種程度的要求,不是內容好就可以了,還要一目了然、清楚易懂。寫報告,那可是鍛鍊日後進入職場所有文書作業能力的根本。
3. 課堂口頭報告與公開演說
最近一兩年,與講話相關的工作越來越多。演講、授課、錄音、顧問諮詢,還蠻常要對公眾說話。
意外的是,並不太怯場,還算能夠侃侃而談。
當然我也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演講與簡報技巧,不過,如今仔細想想,過往的一些工作經歷也有不少幫助。
大四時,修了一門「大一社會學督導」的課,每周都要跟一群大一新生講解社會學,是我第一次面對群體公開講課的經驗。
大四畢業論文發表會,有了第一次公開簡報與演講的經驗。
研究所時代,擔任大學部社會學理論實習課的助理,每周兩次,帶大三修習社會學理論的學生,研讀社會學原典,並針對內容進行討論。後來又擔任當時台大政治系教授洪永泰老師的統計助教,每周的實習課要向一百多名修習統計的大學部學生講解電腦統計作業方法(天知道我當年是怎麼活過來的?)。
另外,還在國中短代兩周的公民課,更是大量密集的練習了演說與授課技巧。還有從大學到研究所畢業期間,數不清的課堂公開報告,也都是簡報與公開演講的經驗累積。
大學與研究所時代的一些課程訓練,其實已經涵蓋了出社會後所需的公開演講、簡報的訓練,只是多數時候我們太過輕忽這些課程中對於課本知識內容以外的學習和訓練,更看不見這些練習與出社會後的工作之間的關聯性。
大學是一個提供學生練習公開演講、簡報,與不同意見者溝通交流的最佳場所,在大學中我們會遇到擁有學識但卻與我們持不同觀點的人,如何理性溝通並且說服對方,是大學非正式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些經驗對於未來出社會的幫助也很大。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學生時代做過的報告與講演,雖然當時未必懂其意義與價值,日後也都將成為工作的養分(我根本不會知道,日後我的工作中有相當大的比重得對人或公開或私下演說)。
我臉書上的一個朋友Lily曾說:
妳的人生永遠不會辜負妳的。那些轉錯的彎,那些走錯的路,那些流下的眼淚,那些滴下的汗水,那些留下的傷痕,全都讓妳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做好當下你正在做的事情,無論你是否喜歡,是否覺得這個跟以後的工作和人生是否相關,認真全力以赴就對了!
好比說當年如果我花更多心思準備講演與檢報技巧,也許如今的演說能力會更好也說不一定。
為了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必然得兼著做一些討厭,不擅長或不知道其價值所在的事情,也請加油忍耐、堅持,並找尋方法熟練之,你這些在工作上習得的技巧,有一天都將成為你不可或缺的高級戰力。
(Reading Box) 好簡報讓你上天堂-做好工作簡報的秘訣
好的簡報讓你(和你的主管、團隊)上天堂,壞簡報讓你下地獄。
凡工作必有簡報-簡報之於工作的必要性
沒有工作是不需要開會的,而開會一定有主題,主題則需要有人要做簡報。也就是說,簡報能力,在職場上是不可或缺的。
記得還在連鎖通路擔任採購工作時,每個月都要接待不少廠商,前來提案,進行當月新產品說明。新產品說明會對廠商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採購決定新品下量多寡的依據,八成來自廠商對其自家商品的介紹。
根據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上市後能夠熱賣的商品,九成都是在新品簡報時,能讓採購感動,相信其一定能賣,進而願意下大單,甚至給予店頭位置,張貼海報或舉辦活動,促銷新品。
然而,即便做簡報如此重要,但還是有許多供應商不曾來向採購進行簡報,甚至連新商品報樣都十分懶惰,某些人還得三催四請,才願意傳來資料。如此消極態度的業者,在採購心目中自然大打折扣,自然難獲得青睞,更別說獲得促銷機會。
簡報的三種類型-行銷企劃,業務人員,製作人員
對採購進行新品簡報的,絕大多數是行銷企劃與業務人員,偶爾才有製作者前來介紹。三種人對於同一件商品的推薦,各有其切入點。
行銷企劃-客觀數據、市場分析
行銷企劃喜歡從分析市場切入,告訴採購一堆市場數據,或者自家公司將會在新品周期進行什麼樣的促銷活動,預期可以收到什麼成效。再有一種,則是誇大過去同類型商品的銷售成績,增加採購信心。
業務人員-和你搏感情
業務人員喜歡和採購搏感情,說明會上通常是東家長西家短的閑聊一些同業八卦,最後再將重點新品集中推薦,甚至直接以老江湖的口吻,告訴你這件商品在你們家通路就是能賣多少,你下多少就對了。
業務人員的簡報會議上,產品不是主軸,拉近採購和業務人員的關係,讓採購信任這個人,以致於信任其所推薦的產品,才是會報主軸。因此,很少會談到產品,也很少談市場分析。雖然業務人員對於市場的了解,其實並不遜於行銷企劃,但業務人員多半喜歡博感情,不喜歡講數據。
製作人員-產品特性、使用效果
至於製作人員的報告,則多半偏重在產品本身的內容、特性,消費者的使用效果,其他試用者的口碑經驗等等。另外,提及一些產品製作過程中的有趣小故事。通常這些與產品有關的小八卦(特別是意外事故),更能抓住採購的心,使其和產品建立一種連帶感,願意推薦給自家通路的消費者。
其實,這三種簡報切入點各有優缺點,也都各自有執行的很好與很遜的個案。也不一定行銷企劃就不能用業務人員或製作人員的簡報方法,只是通常來說,簡報會議的走向會隨著簡報者的身分和業務特性而有所不同。
好簡報-簡要的掌握重點、說一口好故事、夠真誠且感人
但無論哪一種,執行良好的人(也就是讓採購願意相信,然後下大量的),不一定口齒伶俐,但絕對誠懇,讓你相信他說的都是真誠可信的。
報告不一定冗長,但永遠在簡報時,精準掌握重點,不偏離主題。報告不一定要很花俏,搞了一堆複雜的圖表,、動畫,不一定有太多數據分析與調查報告,但一定是一個能夠感動人心的精采故事,讓人動容,願意相信(至少在當下!採購也是一種專業,事後還得確認公司內部相關資料,印證簡報者的說法是否可信。當然,信譽良好的簡報者的可信度較高,採購願意直接採納的機會也大)。
簡報的目的-引發共鳴,建立聯結,取得認同,達成目的
其實,無論什麼工作簡報,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順利的讓你的簡報對象(業主,採購,老闆……)對你所簡報的產品/觀點產生共鳴,願意認同且建立聯結,化為自己世界裡的一部份,認為是一件於自己有意義/利潤/效益的東西,進而採用。
4. 考試:為什麼老師不怕你Open Book抄答案?
前面提到過,學期報告的撰寫技巧,同樣的技巧,在申論題型的考試也適用,這也是出題老師不怕學生Open Book考試的原因之一!
得大三那年考社會學理論的期末考,老師便讓我們Open Book,而且只要當天老師下班前交卷即可,可以寫上一整天,貌似超優渥的考試條件,其實非常痛苦!
其實大學中最難的考試,是可以Open Book的考試,那代表絕對不可能簡單的在教科書中找到一段可以直接照抄的文字來使用,必須懂得組織不同學術理論流派的觀點。
大學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理論,是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答案的。
縱然是算術題,答案可能有一個正確的數值,得到答案的過程也絕非只有一種,而是有無限可能。
「沒有標準答案」,代表甚麼答案可能都是對的,都可以被接受,只要能夠言之成理。大學的學期報告和考試,要測驗的就是學生掌握將一個問題講得「言之成理」的方法是否足夠熟練。
所以,就算拿到考卷真的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也不用心慌。只要根據試題上出現的關鍵字,判斷題目的出處以及老師可能要你作答的方向,將這些相關資訊以根據小論文格式完成寫作,展現推導結論(論證)的過程,只要夠精彩,夠扎實,還是能夠被接受的。
Open Book考試,實際上測驗的,是學生使用學科所教授的理論知識,或做研究的方法,思考並解答出題老師的題目的熟練度。
如今的Open Book考試,可以上網的話,可以查詢的資料範圍就更廣了,但顯而易見的,出題老師絕對不會容許學生上網直接找到一批答案複製拷貝貼上的作法,因為這類考試要測驗的不是學生找資料的能力,而是整合資料化為知識的技巧,也就是邏輯論辯的技巧,那些知識理論不過是用來展現論辯技巧的工具,雖然正確與否也會影響得分高低,卻非絕對的判準。
在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或既定規則可以依循的高速變動世界,年輕人想要生存下來,必須擁有從廣闊資訊大海中,整合提煉出自己所需之答案的能力,學校的Open Book考試或學期報告,就是幫助學生打破追求標準答案或考試一百分的舊有框架,創造適應未來變動社會所需新框架的最佳方法。
5.至少熟識一位教授/班導師
大學時,我就讀的系,核心課程幾乎都採「分組教學」,將全班分成六組,每組約九到十人不等,每一組由一個老師帶領,大二上社會統計、大三上社會研究方法,大四寫畢業論文,由同一個老師連帶三年,可以更直接的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學業上的困惑,甚至指導未來生涯發展。
雖然說,表面上看起來,老師之間優劣有別,但無論如何,大學教授幾乎都是博士畢業,且不乏海外名校出身,縱然教學能力不是各個頂尖,基本治學能力和人生歷練還是有的,只要學生願意親近就教,通常都能有所收穫。
好比說,當年大學時我的分組教學老師,被戲稱為最不會教書,最常與同學起爭執的一位。然而,我對老師並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成見,雖然老師的課比較「甜」,不若其他較嚴格的老師可以學得比較多,卻也因為如此,我們那一組的同學彼此互相合作的機會增加,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動力,日後出社會大家也都混得很不錯。
更重要的是,老師其實人很好。好比當年她得知我要考研究所之後,特意約了我喝咖啡,詳細地傳授了準備考試的技巧和作答訣竅給我,令我受益良多。
日後才得知,當年就讀大學時,大學恩師已經罹患癌症到末期,相當嚴重,但他忍著從來不讓學生和系上其他老師知道。大學畢業後沒幾年,恩師就離世了,不管外人評價如何,我自己很感謝老師當年的指導。
如果不是指定分組教學,分配到固定老師,也可以透過修課的過程,尋找志同道合的老師,課餘時間可以多多主動向老師請益,肯定能收穫良多。
大學時代,剛接觸一些學問,從無到有,正式學習速度最快吸收力最強的時候,加上年輕氣盛,難免心高氣傲了一些,若碰上一些老師較為內向而不善表達(研究型人才常有內向氣質的傾向),容易被學生看不起(加上學生同儕間容易起鬨)。
其實,每一個能夠進入大學教書的老師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若能懂得找出值得學習之處,加以學習,於你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系上有些老師真的不怎麼樣,但也不至於每一個老師都很糟糕,大可以找你覺得值得學習的對象跟隨,不用執著於那些你覺得不好的老師!
在強調研究的台灣的大學環境,要碰到能夠授業解惑的經師或許不難,但是要碰到願意關心學生的人師或許比較不容易,加上大學裡老師和學生各忙各的,彼此接觸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學校的老師是比學長姊更寶貴的人生導師,只要留心尋找,每個人一定都能在大學裡找到一兩位器味相投的老師,好好地跟著這些老師學習,其實大學裡有一種很寶貴的師徒制傳統,老師手把手地帶學生學習,找到能夠合得來的老師,老師願意傾囊相授的話,你所繳的昂貴學費,絕對能十倍百倍地賺回來。
懂得跟教授建立關係,知道該如何從教授身上榨出你要的資訊,是一種提問力的鍛鍊,是學習如何和專業上的前輩互動的機會,更是日後出社會的一種預先社會化的學習,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教授視為主管,學校裡的教授有一些性格或行事風格也頗為怪異(以至於學生不敢親近),就好像企業裡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主管(未必性格上都和你合得來,卻都得要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動與人際關係),職員必須能夠配合公司企業文化與主管行事風格,而不是反過頭來要求公司和主管配合自己。
社會新鮮人常常會搞混的一點是,想到企業裡交朋友,拿情義當作職場人際關係交往的核心主軸。企業是因利益而招聚人才,建立組織。「利益」才是企業人際關係往來的核心主軸,只要搞懂這一點,就不會覺得其他同事或主管的排擠、競爭或處不來是很痛苦的事情,在組織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職場,各個角色之間難免有立場衝突或對力的時候。只要知道這是因為角色扮演差異,就能夠將人與事分開來,面對衝突也較能就事論事,不會把自己的情緒搭進去。
6.當學歷成為防衛型投資的軍備競賽:到底該不該念研究所?
該繼續升學唸研究所或是直接就業、報考公職,應當是如今大學準畢業生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我自己是大學畢業就先唸研究所(當然也是有順利考上),如果長遠來看,其實和畢業幾年後再選擇回學校念研究所的同學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分別,都在研究所階段學了該學的功課,也都能應用到日後工作。
所以,是否應該畢業後直接攻讀研究所,應該根據個別狀況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好比說,家境狀況不好的同學(到大學畢業身上已經揹了幾十萬學貸),除非對學術研究領域特別有興趣且打算一路攻讀到博士還有把握能在學校找到教職(在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社會,高等教育的就業名額日漸稀少,要能擠進學院之門遠比過去困難),否則我會建議,先出社會工作,還清一些債務減少經濟壓力之後,再回學校進修。
更何況這年頭只要有心,想念研究所並不難,實在不必非得大學畢業馬上念,到社會上去歷練幾年,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後,更能挑選適合自己進修所需的系所攻讀,念研究所的CP值會更高。
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大家都在讀所以我也要讀,或是反正出社會找不到好工作乾脆先留在學校,把研究所當大五、大六唸的心態最是要不得。雖說現在碩士生滿街跑,感覺上好像沒有碩士學歷找工作更難,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只要大學四年所學夠扎實,且出社會找工作的態度謙虛、認真、肯學習,有熱情,大學畢業並不難找工作。
部分需要高階勞動力的職缺,非得聘用學有專攻的碩士畢業生的工作例外,如果你的專業領域屬於這種情況,那當然非得唸碩士不可。
還有一種狀況,很現實的也必須在大學畢業後優先選擇攻讀研究所,那就是你所唸的大學科系,是一般世人眼中的後段班大學或所謂沒有競爭力,每年培養了太多同質性畢業生的大學科系。如果能夠透過上研究所讓自己進入前段班排名的大學,或者老字號的綜合型大學(文法商理工兼備的大學,稱為綜合型大學),除了可以學歷稍微鍍一下,還能夠在資源更優渥,同儕團體更強大的學習環境裡,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頂尖國立大學的學生,的確在課業學習能力上較為優異,更有不少外星人等級的天才(優秀人才就比例與數量上來說,都比較高),可謂臥虎藏龍。
人是環境的動物,若能擠身好的學習環境,縱然原本能力差強人意,只要夠努力,也能因為有好同儕而大幅提升能力。這麼說或許功利主義了一點,但是教育商品化且是出社會求職不可或缺的防衛性投資的年代,替自己準備好一點的學歷,其實也不為過!
不過,如果你已經是頂尖大學出身,學經歷漂亮,在學校已經有另外修輔系或雙學位,專業學術知識充足,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良好,擁有一種以上的(優良)外語能力,未來又不打算走學術研究路線者,就可以直接畢業,不攻讀研究所或等出社會工作幾年後再根據當時的工作與個人需求選擇研究所就讀即可。
(Reading Box) 該轉學或轉系嗎?
或許有些同學覺得自己考得不理想,或考進自己不喜歡的系,因而上了大學,心思完全不在課業/系上,拚命修外系的課,申請轉系或準備參加轉學考。
不過,在考慮轉學/系之前,張文亮教授認為,「你會發現不論任何學院,有很多科目是重疊的,如果你累積了相當的經驗,實力夠好,可以研究所再轉。」
無論轉學/系的原因是什麼都無所謂,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當然要找一門自己想念的科系或一所自己想讀的學校,只是,人不該未審先判,何不花點時間了解一下自己的學校/科系,也許它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務實的建議,與其花時間準備轉學或轉系考,不如在學校修個輔系或雙主修,日後在挑個好研究所攻讀,會是最省力且效益最大的選擇。
7.準備考試的學習方法與時間規劃
閱讀與學習,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首先是「功利性」、「生產性」、「就業考量」的,像是努力讀書好通過考試,考取理想高中/大學/研究所,從學校畢業之後,為了爭取軍公教鐵飯碗又得通過一關關的國家考試,為了考試而努力奮鬥。
為了通過學業與就業考試而讀書、學習,也不盡然是壞事。問題是,許多人誤以為,只要靠著一股耐心與不服輸的毅力,持之以恆,就能通過考試。實際上,光靠毅力與耐心支撐考試的朋友,通常只是陪考客,很難金榜題名。
做任何事都得講究方法,準備考試也不例外。記得我大四準備研究所考試時,除了自己設計了一套讀書與準備考試方法之外,就連生活作息與時間分配都嚴密的規劃,務求不為了考試而賠上了日常生活,要兼顧生活與課業。
許多人考試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書唸得不夠多,而是生活作息太過混亂,老是熬夜讀書,三餐飲食不正常,生活沒有好好安排,誤以為考試是最重要的大事,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擱置。
過分看重考試,過分高舉考試,加上混亂的生活作息,沒有好好安排學習與休息的比例,導致不少人臨到上考場反而精神狀況不佳,情緒疲勞,緊張壓力大,臨場表現失常,結果不幸落榜。
為了通過考試而讀書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常心,先確認讀書的目標,了解歷屆通過考試的最低標準,按照自己對考試科目擅長度安排自己的最低錄取標準。舉例來說,研究所考試主考三科,每科一百分,但歷屆最低標錄取成績為50分(平均),也就是說,三科總分只要超過150分就能錄取。按照最低錄取總分與自己各科成績強弱來分配讀書準備的時間。
考生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以科科都要拿一百分,平均分配自己用在各科的考試時間。實際狀況是,除非個人非常擅長的科目,否則研究所考試成績單科通常很難超過八十分(大學聯考和國家考試其實也一樣),與其設定不切實際的一百分,不如按照最低錄取標準設計更加實際的得分目標。好比說研究所三科我有一科特別擅長,一科普通,一科較弱,那就把得分標準安排成80、60、40,加起來就有160分,通過考試綽綽有餘。
為了考試而讀書原本就是功利性質的行為,不應該用理想的閱讀學習心態來面對,必須理性計算對自己最有利的取分方式和準備考試的方式。把自己寶貴的時間不按成績強弱平均分配,且不按成績高低的要求自己每一科都要考高分才是不切實際,最容易中箭落馬(除非你本來就是超級優等生)。
了解自己的實力和通過考試之最低錄取分數之後,緊接著就是按照實際能力安排閱讀計劃。
不過在此之前,得先替自己規劃一個好的學習閱讀環就。圖書館的閱覽室看似安靜,但人來人往且容易碰到同學朋友干擾,其實不適合讀書,比較適合拿來放鬆心情,或者準備資料,寫考古題。
適合準備讀書的環境,最好是封閉,不被干擾,不會分心,且不會離實際考場環境太遠的空間來準備。現代家長都疼小孩,給小孩安裝冷氣空調,準備水果點心,問題是,考場有冷氣和水果點心嗎!?如果沒有,平日就不要太過慣壞孩子,讓孩子在過分舒適的環境準備考試,未來當考場出現意外狀況時,孩子將無所適從。
記得我當年考政大的研究所時,考場雖有冷氣,但不多久就燒焦,燒焦的臭味還有考場的炎熱讓許多考生無法忍受,打亂考試心情與答題狀況,幸好我平日就在沒有冷氣的地方讀書,習慣炎熱,對於臭味又較能忍耐,於是沒有被干擾。
確認目標,找好空間後,接著就是讀書時間的規劃,最好以年為單位,依次按季/月/周/日/時規劃自己的讀書準備進度,像是每讀書五十分鐘要休息十分鐘。每天準備考試的時間我建議,每天每科最多一個小時,較強科目半小時即可。
閱讀/複習進度的規劃(每天一科,一次最好不要超過一課/章),第一次複習與考試閱讀筆記要在多久以內完成(一到兩個月較為理想),第二次以後的每次完成複習時間(應隨著複習次數增加而縮短時間,最後一次複習時間最好壓縮在一天之內完成;倒數第二次是兩天;倒數第三次是三天;倒數第四次是一周…),算出自己從現在起到考試前每一科可以用來準備的總體時間(每天讀多久,一週幾天多少小時…),再根據自己各科實力強弱進行調整。
何時進行考古題作答練習?最好是每完成一次複習就進行一次模擬考試,以實際考場模擬執行考古題測驗。
筆記與講義的製作準備。筆記最好自己做,理想方法是以一本主要課本為架構,將其他課本視為輔助,僅納入主要課本沒提到的概念,構寫出一本專屬於你的學習/應考筆記。
為了考試而讀書之所以會搞壞往後的閱讀胃口,除了填鴨考試的不人道外,考生不懂讀書學習與應考準備的方法,只憑著蠻力與意志力強攻猛讀,結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又沒能通過考試,回頭埋怨制度不公,厭惡考試。
能順利通過各項考試,成績名列前矛的人,不少人就算離開考試之後,還是維持著閱讀習慣,並沒有因為過去的填鴨考試而放棄閱讀。迫使人們放棄讀書樂趣的,與其說是填鴨考試,不如說是填鴨考試帶給人的挫敗經驗,使人逃避,不願再拾起書本來讀。如果能在填鴨考試制度中勝出,也許就不會那麼討厭讀書了。
考生請務必好好管理自己的讀書活動,保持平常心,確認考試標準目標,確認自己的實力,尋找合適的閱讀學習環境,安排學習進度,製作個人專屬講義,善用考古題測試自己的實力,相信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就算沒能一次考上,也能知道自己和上榜之間的差距,再找辦法彌補(本文發表於基督教論壇報)。
小結 課業:成績不必第一,好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方法更重要
雖然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但基本上台灣的大學以前的教育,還是上對下、威權式的填鴨考試教育,讓學生死背標準答案為主,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要好。
因此,一路過關斬將上大學的學生,來到大學可能會非常不適應。因為,大學中的課業不再是大學生活唯一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考試常常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根本就不考試,只要求學生交報告。
上課的話,有些老師認為不來上課也沒關係,課堂上更不是只有老師對學生講授知識,老師也經常會對學生拋出疑問,甚至拋出作業要學生帶回家做,而那些作業都是教科書上無法直接找到答案。
謝豐舟教授認為,在大學裡同學應該掌握和其他科系的同學互動時能夠了解他們在思考或想什麼的「核心內容」,一種雖然不多但卻很有必要的知識,學習更重要的不是背教科書中的專業知識,而要「注意邏輯、證據和細節」。邏輯就是做事要有支持的證據,且擁有一致性,不能今天是黑的明天變成白的。證據就是說話客觀有憑據,而非單靠主觀猜測或想像。細節則是保持不失誤不犯錯的關鍵。
在大學裡做學問,重要的不是拿一百分或得出標準答案,而是要嚴格、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對一切所提出的知識負責,因為大學裡的知識不是靠死背得來,而是靠思考研究而產生,必須遵守一套對於思考與研究的規範得出的答案,才是可信的。
台大社會系孫中興教授說,「不論在你們這個時代或是我們那個年代,學生往往無法自老師那取得一個 『Big picture』,所以我們所得到的知識往往是拼貼、組合而成的,或許尚能應付考試,但卻不足以用之來面對人生問題…我認為我沒有任何知識是可以用的,除了面對考試;然而考試又是人生中,回過頭來看最不重要的事情,但卻又出現在每個關卡考驗著我們。所以我們花了最多的時間去應付最不重要的事情,而最重要的事情卻沒人教導我們。」
上大學的關鍵任務之一,就是理解「考試並非讀書的目的」,拋棄花時間在應付考試上,試著去找出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但過往的教育卻沒人教導我們的那些應學的功課。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說,never stop asking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學生應該學習去挑戰質疑甚至推翻那些世人以為絕對正確的事物。
在大學裡,學會正確的求學的態度與方法要勝過知識的獲得與累積。無論是讀書、課堂討論、寫報告、做研究或考試,重要的是培養一個人的獨立、批判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而不是一個人能背多少知識。說難聽點,有google的今天,甚麼樣的知識內容搜尋不到?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人人當老闆 生活有感想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經濟與生活

人生有的時候就是得捨棄尊嚴…

By Zen大
on
2020-10-13

讀研究所那段時期,到處找打工做,每天都掛在人力銀行網站上找可以丟履歷的案子(瘋狂打工的原因,我在這篇文章有談到)。
從助教,家教、書店店員、外包校稿,到書籍導讀寫手、撰寫出版觀察,圖書外包編輯,再到問卷調查與Coding、推銷教材,乃至編寫書籍,辦公室行政小弟(跑腿換燈管打掃)…,總之,做了非常非常非常多的工作,幾乎時間都在賺錢(恢復單身後更是卯起來打工賺錢),課都隨便上(反正沒有打算繼續往上唸,能畢業混個文憑就好)…
那時候我就深刻體認到世界的不平等(年紀輕輕輕就很有自知之明,不知道算是優點還是缺點?),有些人出身家庭好,不用為經濟操煩,可以專心讀書就算了,還很聰明,各方面條件都好。
如果出社會就是得跟這些人競爭,那絕對不能進入對他們絕對有利的場域/遊戲規則,否則,不用比也知道結果。
別說想勝出,就算是想活下來,也得另闢蹊徑才行!
所以,很早我就有了拋棄繼續往上念,得想辦法多打工多賺錢多磨練自己的能力的想法!要把自己能夠變賣的專長能力全都拿到市場上試著賣賣看。
出社會之後,到公司上班那幾年,找外快做的頻率降低不少,原本也以為可能就會當個上班族(直到後來體認到在台灣當上班族,特別是從事文創產業,沒有家庭背景支撐是活不下去的,才有了離開的覺悟),當時除了上班就是兼著做研究所時期已經穩定在做的一些寫稿或外編工作。
直到脫離職場,當起(自稱)的全職寫作人後,又開始瘋狂的丟履歷找案子做的人生,如此堅持了好幾年!
只是想辦法活下來的時期,根本沒時間煩惱太過高大上的事情,唯一要操煩的就是即將到期的帳單能否繳付,要支付的生活開銷拿不拿得出來。
那時候真的是體會到一件事情,要超越生命中的困境不難,只要丟掉自尊,世界是天寬地闊的,沒有任何事情能困住你(唯一能困住你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能夠超越其他人,只是因為其他人沒有我們努力,碰到困境就選擇自我安慰或放棄拚搏,鑽入溫柔鄉自我麻醉!
但如果你也是為了求活,會想盡各種辦法找機會,即便被其他人嘲笑看不起也不以為意的人(所以去會展活動結束,總會收集寶特瓶去變賣換錢;也會收集人家不要的書去二手書店變賣),撐過低潮,谷底翻身的機會就會增加很多(是要往上爬,還是一輩子待在谷底?)。
願你是那回頭感謝年輕時自已有好好努力過的人!
後來日子稍微過得去,似乎就開始將自尊撿回來堅持了,所以會開始推掉一些理念不合或做事細節談不攏的合作邀約,關於這件事情我也深自檢討過,是否應該如此堅持那些只有自己覺得重要的信念而放棄那些機會或收益?
老實說,到今天我也還是沒有答案,因為,雖然多數情況下我都會接受找上門的工作,偶爾還是會因為婉拒一些(非行程撞期)。
或許我稍微比較有餘裕能夠隨遇而安了,覺得在取捨工作這件事情上,放棄有放棄的收穫,接受有接受的得著,不管怎麼選擇都能在選擇的道路上走好,不要後悔自己的決斷就好了~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在地想出版

三十歲之前找到方向,拼命累積的東西,將成為日後人生一切發展的根基

By Zen大
on
2019-05-13

現在回想起來,從上研究所開始到三十歲那年獨立的九年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拼命累積,當時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累積什麼?只是覺得找到了自己想投身領域,喜歡讀書跟寫作,喜歡待在書店,喜歡做跟書有關的事情,喜歡讓腦子可以不斷運轉的感覺,因此就投注大量時間下去。我相信量變將會導致質變,沒有才能跟聰明的我,只能靠不斷累積微小成果來自我鍛鍊。
研究所時代拼命打工,做了很多事情,大概沒有多少人像我在研究所時代就出了好幾本書,擔任叢書主編,還有固定的版面可以寫作,額外還打了很多工。
進入職場後,周間自然就是上班,周末就寫稿,稍微比較安逸的過了一年,直到我發現自己不適合待大企業與出版產業的未來必須認真思考,我調整步伐,設定了離開的期限,後來轉換跑道到出版產業其他環節時,幸運得到很多機會,工作逐漸地忙碌起來。
記得即將離開職場前,有一段時間,至少有一年多,我每天做兩份正職工作(跟兩邊的公司談好),每天下班回到家至少是晚上八點,十點過後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兩份工作都是出版產業,一份在上游一份在下游,都是以簽約模式進行,都可以說是從無到有的全新開始,雖然當年投入的兩個項目最後都不算成功,也都腰斬結束,但是,的確學到很多東西。
每天在兩間公司與租屋處通勤往返的路可以讀完兩本書,周末我就抽時間寫稿(當時已經有一些關於出版觀察跟書評書介的固定版面可以寫),從我研究所開始寫作以來,這個工作項目一直沒有中斷,即便是工作最忙碌的時候。
當時其實沒有牽掛(可能也要拜年輕時感情不順之賜,才能有大把時間讀書寫東西跟投身產業界),一個人在外租房子,所以,準時下班某種程度上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還不如多工作,多累積經驗。
每天從早忙到晚,收入當然也還算不錯,但更重要的是,累積了很多鍛鍊,有一些日後轉化成能力,有一些則是見識與判斷。
後來自己獨立,越工作越覺得自己覺悟得太晚,太晚開始操練自己,但也就只能這樣,在我有限的人生見識中,有很多事情都已經做出了當下最正確的選擇,其他做不了正確選擇的,就算重來一次大概也沒辦法。
所以後來若有人有問我關於生涯方向的事情,特別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以前有一段時間比較常被問,過了四十之後慢慢沒人再對我問這些問題了,大概是老了,經驗不足以參考),我總會對他們說,能夠越早找到自己想一輩子投身努力的大方向越好,就算不行也別擔心,到三十歲之前都還能夠掙扎,只是找到之後,要自己用力補課。
回頭想想,上大學掌握讀書與筆記方法後,我為了補課,認認真真的將養成的讀書習慣深化,大學畢業至少讀了一千本書(到如今至少讀完一萬五千本書,只是快速抓重點跟漫畫雜誌不算),鍛鍊出了快速閱讀、主題讀書法與主題筆記術這三項能力,上研究所後則結合寫作,離開職場獨立後我更是每天拼命寫,九把刀說他一天寫五千字我就加倍寫,每天至少要投稿三篇文章,持之以恆的全神貫注在寫作相關工作的鍛鍊與開發上。
我真心相信,年輕時找對方向之後,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刻苦鍛鍊的東西,最後都會化為生命的養分,將自己培養得更加茁壯或能承受外部環境的衝擊。
當然,跟世界上的強者比,我只是小沙粒,我也不懂寫那種很能煽動情緒的熱血論,但是,我知道,只要每天結束前的我跟昨天的自己比,我知道自己有比昨天的自己多學會了一些東西,多寫下了一些東西,多累積了一些東西,只要我能盡可能持續地維持這樣過著不斷自我鍛鍊並產出成果的生活,就可能像巴菲特所說的,找到一條夠濕夠長的雪道,讓雪球滾大,引發雪球效應。
只要往後人生的結果是好的,過去付出的一切也都會轉化成美好的記憶。

更多 Zen大開設的活動可以到【活動與課程】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