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經濟

心靈處方箋 愛情事件簿

脫單不是經濟,而是社群問題…

By
on
2024-05-12

脫貧問題是市場問題脫單問題是社群問題不同脈絡的兩個問題,如今常常被混為一談,且認為能用市場邏輯解決感情問題。
殊不知、這才是摧毀感情的原因。
好比說金錢,是儲蓄勞動力的載體。
也就是說,金錢可以幫我們到市場上換取勞動力。這個屬於市場邏輯的勞動力,沒有愛/感情,雖然現在的服務經常會希望訓練提供服務者注入愛與感情,但那是為了換取高報酬的扮演,並非真心。
如果沒有報酬,就不會這樣的扮演。而且因為常常扮演,有些人出現情緒疲勞,耗盡等情緒障礙。
情感不能用市場邏輯進行賣買交換,感情是禮物邏輯,只能建立在相互無償贈但對等關係上,不能交易,雖然有些人覺得可以。
好比說,朋友請你去他家吃飯,你可以帶禮物去,但是不能說晚餐很開心,我給你一筆錢感謝您,這反而會傷害彼此的感情。因為這是兩種不同運作邏輯,不能混為一談。
雖然現在很多人正在倡議,用金錢邏輯衡量感情。
說的好像有錢,就能夠獲得感情。
實際上,就算暫時獲得感情,最後也會崩壞。因為人們心理帳戶不是如此運作的。很多事情不是給錢就能解決。不然的話,願意給錢的有錢人就不會離婚了。實際上,願意付錢買單生活大小開銷仍然離婚的有錢人也是有的。
網路上之所以有很多感情問題都敗在錢,例如孝親費給太多讓另一半不開心,幫家裡出錢讓另一半不開心,嫌錢賺太少的應該放生…
他們擔心的是錢不夠不能夠過好日子,卻沒想過,就算錢夠,若是沒有心好好相處,或是沒有時間好好相處,留給彼此的只剩下殘破的精力跟時間,無法好好溝通說話聊天相處,照樣沒辦法過好日子,感情照樣要結束。
更根本的來說,生活在社會約束力下降,自我意識抬頭的消費主義時代,人們更多用賣買邏輯看待感情,因而不滿意就就要求退貨或換一個,多過送修維修保修,這讓感情出狀況時,動不動就想著分手好了,而不是一起找看看有沒有解決方法,結束感情變的日漸常見。
金錢邏輯介入日常生活中的非市場交易部分,最後就是生活中的所有部分都像賣買,漸漸變的很奇怪,變的不會保養保修維護與彼此照顧,扶持,幫助。有事情只想著能否到市場花錢買解決方案,或是乾脆逃避不解決,放著爛到一定程度,自然消滅。

心靈處方箋 經濟與生活

投資理財,也記得投資自己:提升主動收入現金流,擴大投資資本

By
on
2024-05-10

有件事情,有意做投資的人肯定都知道,但沒深思過隱藏其中的社會意涵與個人延伸應用可能性。投資,基本上如果是買股票,那就是看好/壞公司發展,買多/空!
大部分人則是買多,也就是說,要有足夠多能賺錢的好公司,股票才有購買價值,股價未來才會成長~如果一個社會搞到最後大家都只想投資,沒人想做實業或開賺錢公司,那怎麼辦?
或許有人說,那就都去買海外的公司啊~
那如果海外也都這樣呢?
投資跟實業是二合一的,不能偏廢,而且毋寧說有實業的發展,才有投資的獲利。有資金的挹注,好公司才能獲得資本的力量持續成長!
資本主義的核心本質,就是透過資本,優化產能,擴大產出與銷售,創造比原始投入更多的效益(甚至讓投入的資源數量遠比過往少)~
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
人除了學金融類投資,投資好公司;也可以學各種知識或專業,投資自己,或讓別人投資自己。
某種程度上來說,把自己當公司看~
這些年我看過一些白手起家年輕人,事業經營不錯,吸引資金投資他們的公司,募資能力很強,這也是一種投資方法!
另外,不做那麼大的生意,投資自己的專業,做一個穩健的小生意,好比說我家附近好些飲食店,每天生意都很好,天天都賣完,老闆收入金流穩定,也是一種自我投資的實踐之道!
如今的資本有各種形式,且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本都能透過市場進行交換,不一定只能直接投資經濟資本,也可以先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智識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身體資本,語言資本…,再將其變現!線上集資就是信譽變項的機制,西野廣亮如是說。
但不是有名就能集資成功,得要受歡迎才行。
有名跟受歡迎不一樣。
有名的可以靠名氣拿業配廣告,受歡迎的才能直接對粉絲變現信任。
社群時代,以內容釋出贏得信任,獲得喜愛,形成支持社群者,才能再透過信譽變現機制,籌募執行業務或是生存所需資本。
若是有名,非好感,鬧事衝流量也是有名…
從金融工具的發展來看,線上集資讓個人可以直接對個人進行募資,只是大多數發送的是對應的產品服務,若是發送股份權利,理論上也是可行的。
也就是說,個人可以將自己公司化,股份化乃至債券化,證券化…,邀請大家來當自己的股東,支持自己的服務/產品。
不過,無論怎麼投資,都最好分散風險,不要全都押金融投資,也最好投資自己的專業技能,將主動收入能力提升~
以及記得做好避險~
過了中年後減少槓桿,請用閒錢投資,不宜資金張力過大,不要因為資金調動成本低就過度槓桿~
緩慢而安心的累積財富也很好,不用焦急於其他人跑得比自己快,承認有人比自己強,各安天命之外,那些也可能只是還沒發生的火雞謬誤,得等市場週期跑過幾輪之後才知道~
著急獲利,容易讓人偏行己路,投入不確定性高波動性大的領域,險中求富貴是小,走上外道就不好了~
其實最好不要一直拼命努力,拚到沒有剩餘時間精力留給自己。要設法先讓自己,可以不用那麼拼命也能活。
接下來,將省下來的時間拿來自我投資,提升人力資本產能,創造能夠留給自己的剩餘價值。
第三步,將剩餘價值轉換為資本,看是要投入金融市場,還是投資自己創個能夠穩健產生金流的小生意都可以。也可以都做。
這時候,再想想自己的努力要放在本業,創業,還是投資?
找到自己累積的比較順手的項目,持續深耕。
最好不要跟大多數人走一樣的路,選擇一樣的生活型態。毋寧說,在這個時代,跟別人不一樣,具備獨異性更好。找到自己的獨異性,持續深耕。
獨異性是德國社會學家萊克維茲的理論,他用獨異性解釋晚期現代社會。
在我看來,具備獨異性者,方能有機會脫穎而出。
在我看來,這是有別於黑天鵝理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使用極端值概念解釋社會發展。
試想一件事,活在常態分配中,跟大部份人做一樣的事情,要想勝出的機會,應該不大才對?
就算可以,只怕也得非常拼命,因為競爭者眾…但是,太拼命就會讓我們沒時間跟精力去發展人生的其他部分…
這個時代的佼佼者,大多都有他人難以模仿的獨異性。
屬於極端值。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設計個人商業模式,不用離職也能做的副業/創業-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有錢人到底在想/搞什麼鬼?–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公益場)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深化升級高階製造業,站穩跨國分工關鍵位置:台灣開展出了一條,有別於歐美日韓既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新道路…

By
on
2024-05-09

由於台灣缺乏能將學術研究寫成國際暢銷書的學者,加上台灣對自身社會的研究大多以外國的社會經濟模型為基準,加上台灣的國際關係特殊,直接忽略台灣的研究不少(況看歐美人寫書探討社會經濟文化時都不太談台灣就知道了,即便近年大談疫情衝擊,也還是忽視台灣這個異例),以至於長年以來,台灣社會的實際狀況不透明,難以為自己與國際所知而被嚴重低估。
然而,台灣是世界第二十一大經濟體,如果以人口兩千萬這個規模等級的經濟體來看,則幾乎是世界第一。
歐美人對台灣的理解,最多就停留在製造代工崛起後的亞洲四小龍,且認為台灣沒能順利度過產業升級轉型,因此落後於韓國香港與新加坡。
然而,實際真是如此嗎?
先不談近年來已經順利完成半導體升級的部分,就是早年的製造業代工的部分,台灣在本地生產成本上升後,其實陸續到中國東南亞乃至東歐南美州找機會的企業很多,甚至發展出了地區型跨國際業。
一般研究跨國企業,若不是談麥當勞星巴克那種第三級產業,就是豐田國際牌這種有自己品牌的製造業,然而,台灣的代工廠即便出國去發展也還是繼續深耕代工,繼續幫人代工製造,有很多繼續維持世界第一~
這些企業走出台灣後,帶了很多台幹出去,這些人也跟著企業發展一起成長茁壯,收入上升,日子過得並不差。
只是台灣的企業很懂避稅,有些會叫你辭掉台灣的工作,再到當地應聘,所以,帳面上未必能直接反應這些台幹的收入狀況,甚至可能被歸類為台商走出台灣後的失業大軍的範疇中!
其次就是近年大幅升級深化的半導體產業,這個部分媒體介紹不少戰果就不用多說。
然而,從世界體系理論的國際分工角度來看,台灣其實發展出了一種歐美社會科學家過去沒能預測到的新經濟模型~
過去學者認為,工業化之後是後工業社會,生產製造等環節會外包給相對不發達的經濟體,先進國家會走上文化與知識產業為主,以及保留跨國營運總部,總之,製造部門會萎縮,實際上也的確如此,再加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崛起,歐美的工人階級不但人數萎縮且待遇停滯,無法再維持在1970年代的社會中間位置,開始向下流動,社會型態走上貧富兩極分化~
二十年前台灣也曾經在思考,電子代工產業是否也跟傳統製造業一樣走到了瓶頸,必須將工廠外移?
實際上也啟動了一波外移潮,所以中國有不少台灣電子大廠過去設廠。
此外,當時台灣也積極投身文化創意產業,試圖轉型為後工業社會,還經常拿日韓作為自我檢討反思的投射對象,特別是近年來的韓國,文創產業大爆發,更是經常被拿回來檢討台灣。
然而,就在整個世界一片認為未來該怎麼走比較有機會的時候,台灣的電子業繼續深耕發展,跨過了其他國家跨不過的障蔽,且建立了自己的生態系,成為整個科技業不能繞過的環節,甚至趁著疫情期間台灣初期防疫得宜,得以一口氣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獨佔了半導體產業深化後的紅利,於是,產業獲利能力與營收規模大爆發,直接往上跨兩三個等級!
再加上原本傳統製造業仍然有許多隱形冠軍,也就是說,台灣扎扎實實的站穩了製造業中高獲利的部分,在製造業中自行完成了升級~
製造業的強大,才能聘僱大量的勞動工人,這一勞動工人從傳統的技術藍領轉為知識白領或知識藍領,強大的製造業才能提供足夠多的高薪工作,因為第三級產業是圍繞著製造業開展的,服務業是為了解決製造業勞動力的生活運作需求而出現的生活照護產業,有高大量薪的製造業成員才能帶動第三級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收入水準提升~
簡單來區分的話,第三級產業中又分成上中下,會計金融法律教育時尚算是上層,其他生活美學風格的優化部分算中間,基礎生活運轉服務算是下層~
也就是說,台灣走出了自己的國家經濟升級道路,跟過往歐美日國家預測的農-工-後工業不同,我們是深化了工業部門的製造業,成功上升為高階製造業,繼續盤據製造生產環節~
最堪作為對照組的就是日本與韓國,特別是日本的傳統製造業,韓國的半導體科技業,日本雖然有很多厲害的技術,也還有很多獨一無二的獨佔專利,但是因為金融與其他環節跟不上(例如沒辦法像台灣的傳統製造業順利發展出區域型跨國企業,靠代工生產製造擴大規模與市占;反而被日式經營的特殊性壓制,許多仍然以下町工廠的型態存活,沒有發展成跨國企業),沒能讓這些厲害的技術有效的轉換成收益;韓國則是半導體產業深化失敗,雖然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就如其他文創產業如動漫、觀光一樣,能吸納的勞動人口或許不少,薪資卻很難有效大幅提升,因為服務業的薪資水準是不可能高過製造業的…
台灣其實還得利於一點,雖然過往都被當成缺點,那就是人口規模不夠大,企業想壯大發展得走出台灣涉足世界,日本就是人口規模足夠大到自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加上日式經營的一些因循守舊,因而在最有機會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的時間點上選擇向內深耕自己國家的市場,拋棄了海外市場,以至於後來寒流有機會承接這個市場~
總之,台灣的經濟轉型成功是僥倖的意外,就是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意外的最後湧現出很不錯的成果!
當然,我們也開始有經濟高度發展之後的社會病,像是高房價與所得貧富不均,沒能進入高薪產業加上沒有夠好的出身庇護,就很可能落入中下階層。
不過,即便如此也並非完全沒有翻身機會,我們社會的草根能動性很大,我們社會不是大財閥寡占市場的韓國型態,我們是擁有將近兩百萬中小企業+數千家大型上市上櫃公司的社會型態,有很多收益規模不算高但能活得還可以的自營商,這是另外一個很少被深入研究卻是扎扎實實支撐住台灣經濟與就業勞動力的一隻腳~
如果我們有更全面的社會科學研究跟不要那麼愛鬧事的媒體總是扯台灣後腿,也許國人的生存滿意度會再高一點吧!
政治跟文化的確是台灣比較弱的部分,這兩者都跟過往台灣社會長期被殖民統治,無法發展自主獨立性有關,這是台灣接下來的課題,也是文化產業能否接續而上,也成為能夠創造收益的產業的勝負關鍵~
我們太少對自己的研究,太不了解自己,凡是拿國外的標準來自我對照與檢視,如果跟國外相同感覺就是好,如果國外沒有我們有就覺得好像哪裡怪怪,可是,也許我們的特殊性並不差,只是欠缺文化論述將之建構成模型,向是界發揚光大而已~
因為單從各種統計數據來看,我們實在是很不錯的中型人口-富裕發達國家,只是有一些扯後腿元素得一點一滴收拾,才不會搞砸這些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結果。

交易構成的世界秩序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高通膨時代,政府最多只能保障國民基本生存權,不保證人人都能買房或高薪

By
on
2024-03-31

上週我家附近最多人排隊的燒臘便當,最貴的品項招牌便當(五拼,五樣肉四樣菜)漲了五元(125元,15年來存95漲到125元),生意還是很好,每天大排長龍,因為相較之下還是很便宜而且分量多!
而且,他們家光是疫情這幾年,已經漲了兩次~
漲價反映成本的同時,商家要將未來預期可能還會增加的成本,一次進行調漲。
比較理想的調漲價格方式,就是跟著其他不可抗拒之外力一起調漲,且將其他預期漲價成本一併納入。
如果你的東西品質不錯,口碑好,本來就相對合理,不會因為反映成本的漲價而活不下去~
千萬不要在該漲價時凍漲,然後等到市場上其他人都習慣這波漲價時才漲,不要讓消費者痛兩次。
漲價如果就活不下去,歐洲那些精品名牌早就該倒了,卻是每年都能調漲價格。
最討厭的就是那些帶風向仔~
每一次都在炒作漲價讓人民活不下去,這幾年物價漲了不少,房價也漲了不少,賺錢的人也不少,政府也做了不少補貼,卻成天只會炒作漲價讓人活不下去~
都凍漲只有像日本長期通縮才有可能,但是,那是我們去玩享受匯率價差才會覺得爽,當地的企業與官員,都很希望國家回到能夠穩定通膨的光景,因為穩定通膨才是對大多數國民好的事情~
通縮的副作用是,薪水凍漲,房價凍漲甚至下跌。
受通膨影響的族群,政府再用稅賦或其他方式補貼,降低衝擊~
這個時代,最可怕的不是絕對貧窮,國家會給很多補貼政策協助活下去,最可怕的是透過向上比較產生的不滿足之心的相對貧窮,相對貧窮想靠政府緩解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自己努力+運氣,以及放下無止境的向上比較之心,才有可能緩解!
國家沒辦法保障人人成為大富翁,只能保障不會餓死,能活,特別是不想繳重稅的國家,就別拿北歐那些重稅國的高收入高物價高發展來說嘴!
台灣是個市場經濟很右(但社會福利與基礎建設又很左)的社會。
受雇階級的薪資待遇不太好,也常被拿出來討論,乃至用來嘲諷台灣在國際上的經濟實力怎麼可能那麼強?
然而,若從企業端來看,看得到就不一樣了。
政府這幾年稅收超徵,某種程度就是企業營收好。
財富果實分配不均是個大問題,不過,沒能多分配給受雇階級,不代表國家經濟不好,以及…非受雇階級,股東等靠資本利得創造收益的族群的收入跟資產可能很不錯。
根本沒錢可存或理或投資的人,應該先盤點自己的生活行程,抓出行程空檔,建立能創造收益的實用性學習習慣與方法,或擴大認知盈餘,或增加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找出可以創造額外收益的兼差斜槓),之後再切入到存或理財這一塊。
先找副業,再投資自己,總之先擴大主動收入金流。
無論如何只想要這些人省錢,省下來的錢交給自己的機構或任職單位進行投資,或是購買自己推廣的金融商品(不管是什麼),還說出投入的資金再少都沒關係(以定期定額買基金來說從二十幾年前我出社會的每個月三千,到後來的每個月一千,後來則是買零股或ETF存股…),這些人真心想要的只是自己的業績,或自己的投資理論能夠被眾人追捧推崇吧?!
長期來說,只有能抓出時間(也就是不是窮忙到認知耗盡),加入學習能力,增加主動收入盈餘的同時,擴大認知餘裕,累積備餘,才有機會擴大個人(特別是普通人)的立錐之地,然後形成良性循環,最終擴大收入與收益盈餘。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書籍品評介 閱讀資訊饗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民主資本主義的歧路》推薦序:揭開民主資本制度及其敵人的神秘面紗

By
on
2024-03-06

揭開民主資本制度及其敵人的神秘面紗
馬汀的新書《民主資本主義的歧路》,試圖回答一個大問哉?
沒有了民主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可能續存嗎?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迅速崛起,證明不是民主政體,一樣能支撐資本主義的發展!
即便是民主制度,也不保證資本主義能夠良序運轉,例如歐豬五國(希臘、義大利、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 。
倘若資本主義不必然只能配民主,才能發揮的好,各國便能各自發展資本主義,不須理睬戰後西方世界宣揚的那套民主資本制度。
台灣亦曾有類似的聲音,認為「民主不能當飯吃」,遠不如開明專制來得有效率。
馬丁堅定地指出,民主資本主義制度才是最好的選擇。
資本主義誕生之初,資本家需要大量勞工操作工廠機器,工人們得以聯合起來成立工會,要求民選政府,要求改善勞動環境與薪資,制衡資本家的擴權。
然而,自動化與數位科技崛起,還有鐵幕崩塌後釋放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取代了西方勞動工人,資本家將工作外包,同時積極遊說政府,修改經濟果實分配制度,贏者全拿,財富分配不均日益惡化,中產階級殞落,僅剩勉強餬口的零工經濟。
普羅大眾與年輕世代不滿翻身無望,凝結成一股強大的動能,積極向外找尋其他辦法突圍。
當人民不相信身處的社會體制時,不會變成懷疑一切的什麼都不信者,而是倫為什麼都願意相信的輕信者。馬汀認為,川普的勝選,就是靠煽動人心的民粹主義,抓住了被傳統政治經濟菁英背叛,生活日益困苦且翻身無望的中下階級的支持。只不過,以此勝選的川普,仍舊無法改善中下階級的經濟問題。
那麼,世界上現存的其他政治體制與資本主義結盟,會是解方嗎?
馬丁的答案是否定的。曾經備受讚揚的中國式資本主義,威權獨裁的弊病滲入經濟場域,衰敗與亂象則在疫後大量噴發,短時間內無望翻轉復甦,統治正當性也受到質疑(白紙革命)。
民主資本制度最大的敵人不是中國或其他體制,而是自己。馬丁從民主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構造展開說明,帶出強大的民主資本制度本來樣貌,再對沉淪後的民主資本體制的殘破現狀進行描述、剖析與批判,指出其衝擊與傷害。
不能或不願分享經濟果實的贏者全拿體制,終究只是殺雞取卵,無法長治久安。裂解後的民主資本制度,強者只勝在比其他人晚一些滅亡而已,單靠少數贏家或AI,是無法維持資本主義長久昌盛的!
全書最後一部分,馬丁借鏡波普的社會改革工程,提出修補制度的建言,倡議強化社群主義式公民聯合,監督政府,壓制民粹,做好經濟果實分配管理…,巧妙地維持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的均衡,若能順利遏止政治與經濟不平等繼續惡化,維護機會平等,各種不同族群都能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未來仍大有可為。
雖然不容易,但我們必須做到,因為氣候變遷難題亟需各國政府與公民聯手解決。馬汀認為,如今我們不可能放棄資本主義回歸前現代社會,亦不可能回頭擁抱已經失敗的社會主義,惟良序運轉的民主資本主義制度才有一線生機。
話說回來,通讀全書,個人覺得,從馬汀提出的各個指標檢視民主資本制度在台灣的發展,其實並不差。公民參政、政治平權,機會平等,許多政治與經濟菁英默默為台灣奮鬥打拼(才能擋下疫情侵襲,屢創經濟成長,投資次世代基礎建設…),經濟果實也有分配到中下階層(屢屢調高基本薪資、減稅、還稅於民,增編社福預算),算是不錯的成績了(除了房價真的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