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網路書店

生活有感想

搶真的很稀少的簽名書的購買祕訣

By Zen大
on
2022-06-09

若偶爾真的碰到,數量真的有限的簽名版(例如,有天村上春樹的中文版竟然有親筆簽名版…),記得記下商品頁上掛的上市日期。
然後,不要使用上市通知這個功能。
因為系統在十二點半才會統一發通知,然而,商品頁一到十二點就能購買了。
真的很難搶的限量簽名版(雖然現在很少了),半小時內一定會賣完。
我就碰過靠系統提醒,點進商品頁一看,限量簽名本已經掛絕版的憾事!
第三,自己標記在行事曆上,提醒鈴響設定在提早五分鐘左右。
設定的時間到時,先行打開商品頁,等快到十二點之前的十秒鐘左右,開始刷頁面(如果剛好上市日碰到年度會員日,一定要先做好準備,因為當天前半小時系統也常常湧入大量訂單而當機)。一到十二點,馬上加入購物車,然後結帳。
附帶一提,要跟該書一起結帳的其他商品,事前就要先放在購物車裡。到時候馬上可以最短時間完成結帳。
又,結帳最好不要刷卡或數位支付,選擇便利超商取件付現是最不容易碰到系統塞車而被系統取消或延遲訂單完成的方法。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文化創意考 在地想出版 經濟與生活

未來的世界,每一個數位住民都是協力銷售的通路…

By Zen大
on
2020-11-23

大概六七年前,國內某個出版集團大頭目突然找齊下的一個總編寫信跟我約吃飯。
吃飯那天,他找了旗下最賺錢的幾個出版社總編一起來。
閒聊之外,還讓我去集團做了幾次分享(後來還蹭了一頓尾牙)。
當時我跟大頭目說,集團裡原本有個負責團購或直銷的部門,應該跟業務部門合作,好好發展社群平台,我說以後流量跟銷量都得靠社群平台。
公司裡有很多套書,很適合自己直接跟消費者互動,況且,公司內部也有自己的網路書店,要自己賣書給讀者也是可以的!
(當年我也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一部分的事情:網路團購與圖書銷售)
受限於出版社其實是製造業,自己大量接單會得罪通路這個先天條件,還有其他一些我這個外人不知道的問題,當下大頭目對此建議不置可否,不過,幾年後回頭看,該集團旗下蠻多總編,現在都是網紅級人物,也算是某種程度實踐了當初的建議。
早在網路剛崛起,部落客當道的時候,我就在出版界的刊物寫過文章談網路行銷這一塊的作法。
當時業界流行印試讀本,廣發試讀本,希望透過試圖提高購買率,有一段時間的確很有用,直到每一家出版社都在發試圖本,試讀本滿天飛,出現軍備競賽效應!
當時,我則是建議出版社應該好好整頓行銷企劃這一塊的資源連貫性,並且,好好蒐集意見領袖名單!
關於資源連貫性,有行銷企劃編制的出版社向來有個問題,那就是行銷企劃一旦換人,過往的行銷企劃累積的意見領袖清單就會作廢,不會轉交給下一個接手者。
此外,出版社通常要不是以媒體型態作為職責畫分,要不是就是以書。
前者是公司裡什麼書都要負責,但只負責自己分配到的媒體;後者是只負責自己分配到的書,但是每種媒體都要接觸。
兩者各有利弊得失,前者的缺點是行銷企劃得懂很多書,後者的缺點則是同一個意見領袖或媒體可能會收到同一家出版社的不同行銷企劃來提案。
兩者共通的問題是,行銷企劃離職後的名單很少能夠傳遞給下一個人,往往新人會重新累積,造成出版社的行銷推廣幫手資料庫遲遲難以壯大!
我的看法是,比照當年將部落客分級,也將能夠推廣書籍的意見領袖分級,給予不同的誘因(送書換介紹,合作團購換抽成,或是請部落客的部落格掛上圖書的聯盟行銷/早期博客來的聯盟行銷分潤很優渥,A咖部落客每個月能分潤到五六位數都不是問題),使其協助銷售圖書!
很可惜,就我多年來側面觀察,累積名單以及更加緊密的商業合作的部分,不能說都沒有出版社嘗試,但是,認真投入的並不多。
當年或許還可以說網路介面不夠有利意見領袖直接銷售,而今並非如此。
我舉個例子,假設出版社有好好收集意見領袖名單,累積意見領袖資料庫,精準挑對書向意見領袖提合作。
若對方同意協力,則可以同步詢問對方是否有聯盟行銷(如果沒有,問對方有無意願申請一個,若對方有意願,並將申請步驟以圖解方法發送給對方)?
聯盟行銷的好處並不是單一出版社而是出版社全體,這是出版社全體共同合作,遊說社會上的意見領袖加入圖書銷售這一塊的協力。
甚至問對方有無意願合作團購,或其他雙方都可以創造商業獲利的專案(關於團購,我自己過去做了幾次,寫了一點文字記錄了心得:說說網路團購這件事情)?
我的見解是,這些意見領袖應該有興趣且應該協力,原因很簡單,如今越來越多人在作圖書導讀或摘錄式的內容製造,如果這些人幫忙賣書,其實也是幫自己創造額外收益,如果不幫忙賣書,未來出版業真的衰退到無書可以介紹的程度,對這些靠摘要整理書籍以生產內容的意見領袖來說,也是苦惱!
簡單來說,社群網站上的意見領袖與出版業是同一個商業生態系,而這些人如今光使用網路上的免費機制就能夠建立銷售機制,出版界應該將之視為廣義的線上社群書店,應該協力這些人將銷售機制建立起來。
這絕對是魚幫水水幫魚的事情,至於那些不想協力,放棄就好!
數位世界是未來社會很重要的一環,在數位世界進行書籍銷售也是未來不可逃避的一環,未來電子書銷售更加便利時(例如,一個連結網址就是該本書的電子商城,甚至可以透過數位機制進行結帳,不用透過既有的網路商城/因為是電子書沒有物流配送問題,直接下載即可使用/數位課程現在已經有人這樣做了,我也有協力作了一位老師的課程推廣:請見此網址連結),網紅即數位商城的時代,很快就會降臨!
不,應該說,網紅即數位商城的時代已經降臨,未來是只要願意推廣連結者,即便只是普通的數位住民,也能夠過區塊鍊等技術的應用獲得銷售分潤,也就是說,每一個數位住民都可以是協力銷售者。
以我為例,今年一整年我透過聯盟行銷創造的圖書銷售業績,超過一百二十萬(關於我的聯盟行銷操作介紹),平均下來等於一個月賣出十萬塊業績的書,這個數字算多還是少,我好歹也當過連鎖書店的採購,看過不少等級的門市的月營業額數字,我就不說了,各位出版先進可以自己評估?
出版界如今的問題是,產品接觸新時代消費者的管道大幅減少,既有管道因為很多緣故無法將銷售業績拉抬起來,也只能鞏固越來越衰退的既有讀者群,若不趕快想辦法改善,或是受制於既有通路的一些意見,業績衰退情況會更加嚴峻。
推薦好書與賣書是我人生的興趣,也可以說是志業,我是真的很喜歡書,所以即便如今沒人付錢讓我寫出版觀察,也不算是出版業的第一線,還是常常寫點東西談談我的實務操作經驗與觀察見聞。
真的很希望出版業的銷售圖書方法可以更多元化且更靈活一點,畢竟能夠活下來比什麼大道理都還要重要!圖書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與知識的累積,必須有自己的累積,這是國家文化主體性建構的重要大事!
延伸閱讀
出版業,再不改變就無法生存

閱讀資訊饗 寫作有方法 教育與學習

逛書店-不只看書買書,更是在窺探人們的大腦知識庫

By Zen大
on
2019-11-24

網路普及的今天,什麼書都可以在網路上買到,且比實體書店更便宜。

然而,不但有買書讀書習慣的人還是持續會去逛實體書店(雖然未必會直接在實體書店買書,不少人都是確認了想買的書再上網訂購,但這裡沒有要談這件事情的倫理學議題),連不太買書或看書的人也變得很愛逛書店。

實體書店,似乎成了一種新興的都會文化地景。

我一直在想,為何不買書不讀書的人也會逛實體書店,甚至很愛去?

應該不只是書店呈現的美學風格或獨特氣氛吸引人,應該還有一些別的什麼?

後來我在某本書上讀到一個概念,一個人擁有的書架上的藏書之排列組合方式,是此人的大腦的具現化。

過去有句話說,給我看你的書架,我就能知道你在想什麼,是個什麼樣的人?

兩者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說,我們選擇用來陳列的書與讀過的書,共同構成了我們腦中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樣貌(認知繪圖)。

書架上陳列的書籍集合,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書架擁有者的大腦中的知識庫的架構。

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可以理解為何今天有許多風格樣貌與陳列方式各異的小型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且都頗受人青睞,我們可以這樣聯想,當我們去逛書店時,是在逛店主腦中的世界之構成。

也就是說,我們對人的想法之羅列與呈現方式很感興趣,我們渴望能夠接觸不同的羅列呈現方式,並且對此有了各種感受。

我自己就很喜歡逛書店,不只在自己住的城市有經常造訪的書店(每一家書店的書籍陳列方法都不同),就連出國也會跑去逛書店,毋寧是想探看該地人的社會大腦的構成狀況。

雖然說,知識日漸網路化的今天,網路上的知識量也許早就超過實體書,不過,以實體書的陳列方式所構成的思想地圖,我認為網路空間上的知識陳列方式仍然無法取代,且最好不要取代比較好。

網路上的知識更像星雲式的網絡集合體,可以任意連結,現存的知識主題分類架構都是借用原本在實體世界發展出來的系統,若是未來有一天,實體世界的知識陳列方式完全消失,人類的知識只剩網路呈現方式,屆時,人類的社會大腦與個人大腦的構成,恐怕將與今天大不相同。

也許對未來人是好事,但是對於今天的我們則未必,被實體世界訓練出來的認知地圖,已經將知識的空間感牢牢綁在實體世界,很難完全轉換到網路,這也是為什麼常有一些人會覺得讀電子書總覺得記不住知識,實體書比較記得住的原因。

人類每發明一種文明,大腦就得花很長時間去適應,在適應之前都得找到合適的方法學習活用,否則就容易出現大腦與新知識彼此排斥的現象,而排斥知識對人絕非好事,是以,現階段我們仍然需要實體書店與實體圖書館協助人類將知識的架構確定下來。

我常說,如果想要養成自己的思考架構,不妨多逛書店跟圖書館,觀察其知識分類方式,從中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大腦知識庫建立規則,而建立了這套知識庫的分類規則後,對於知識的吸收萃取轉化與再應用,好處很多!

文化創意考 在地想出版

淺談戰後台灣書店演變史

By Zen大
on
2019-10-05

(本文發表於台灣出版與閱讀,總期數第七期)

日治台灣,現代書店伊始

1920年代,台灣出現了現代意義的書店。根據《記憶裡的幽香》一書轉引1927年的台灣工商名錄,台灣約有30家書店,其中6家由台灣人經營,其中成立於1922年的蘭記書店(嘉義),歷時最長,2004年才結束營業。

當時的書店,除了日本內地進口的日文書,還有經過日本政府批准,在不違反日本國策前提下,從大清帝國進口的漢文書。當年的書店,大多兼營文具販售,也有接受訂書與郵購服務,甚至蘭記書店還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推銷自家出版品。

1940年中日戰爭爆發,出版品改為配給制,衝擊台灣的圖書銷售與書店經營。而隨著戰爭落幕,台灣的主權移轉,書店經營也有了新的變化。

戰後初期,中文書店隨黨國來台

戰後初期,由於台灣島民原本都是受日本教育,懂漢文的人不多,因此,仍有日文書的需求。不過,由於此時日本人已經全都遷回日本,留下的市場由台灣人承接,甚至由台灣人接手原本日本人開辦的書局。好比說統一超集團的創辦人徐重仁老家的南書店,就是日本人離台時,轉讓給徐重仁的父親經營,更名台南書店。

國民黨政府為了趕快將台灣納入中華民國系統,因此,讓大陸地區的幾大出版社與書局到台灣設立分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都是這個時期在台灣展店,且在台北的重慶南路綿延存續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歲月。

此外,台灣本地也有人成立漢文出版社,像是東方出版社(在日本人原本的新高堂書店原址設立)、台英雜誌社。

1949年國民政府正式遷台後,原本在台設立分部的書局與出版社,紛紛重新登記成立獨立公司,與仍在大陸地區的原名出版社或書局切割。好比說商務印書館就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台北、北京與香港五家(後聯合成立商務國際有限公司),就是歷史留下的印記。

後來頗為知名的牯嶺街舊書市集,比較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各省移民來台後在此變賣的圖書與文物,但其實,日本人離台時,因為圖書等文物不方便攜帶,或送給當地友人或捐贈圖書館,也有人賤賣給舊貨商,這些書籍日後也成了牯嶺街的養分,供應下一代讀書人與文化人的閱讀需求。

1950~1970年代,重慶南路書店街崛起,舊書市集由牯嶺街轉往光華商場

進入1950年代,雖然島內肅殺之氣仍重,但經濟與政治上相對已經較為穩定,人們慢慢有餘力將依些心力移往文化事業,雖然此時期的出版品由黨國主導,民間自行出版新書的實力並不暢旺,不過,因為台灣沒有加入版權公約,盜版作品倒是開始崛起,包括海外的英文書盜印。

日治時期就已經初見規模的重慶南路書街,由於教科書出版社群聚而形成出版聚落。戰後更是蓬勃發展,以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為首,群聚了大量的書店與出版社,直到1990年代初期,都是台灣最熱鬧的書街,每年吸引無數愛書人前來掏書。

此時期也是牯嶺街最熱鬧的歲月,連海外都有不少愛書人專程造訪牯嶺街,希望能夠掏到名家流落到舊書市集的好東西。然而,當年的牯嶺街固然熱鬧,確有礙市容觀瞻,且當地的聚落並不適合發展成商業書街,於是,政府開始積極輔導舊書業者搬遷往新落成的光華商場。1974年,政府主導的遷移牯嶺街舊書業者往光華商場,牯嶺街逐漸沒落,僅剩幾家舊書業者硬撐,由嶄新的光華商場取而代之。

光華商場應該是新學友、金石堂等一干新型態的現代化書店崛起之前,相對熱鬧且便利的書街。當年李敖經常拖著菜籃到光華商場買書,我自己在1990年代中期來台北讀書時,周末假日也常跑光華商場,當時雖然已經是光碟與電子產品大舉入侵,但舊書業者仍占據半壁江山,穿梭其間的顧客分成愛書人與電子產品購買者兩大類,好不熱鬧。

不過,光華商場的舊書業者,在光華橋拆除工程後,幾乎已經從光華商場退出,雖然目前的新光華商場仍有幾家舊書業者,但已經不復當年的聚落盛況。

這個時期的台灣,島內最多的書店,其實是兼營文具的社區書店,還有租書店。在大眾媒體發達之前,台灣人的休閒活動除了看電影,就是讀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而這兩類小說多半出現在租書店,據說全盛時期,有許多人靠寫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維生。

說到租書店,我覺得是長期被台灣文化人與出版界忽略的一塊,從1970年代一直到2010年代初期,四五十年的時間,服務全台各地的庶民普羅大眾閱讀需求,卻被知識菁英無視。

個人淺見,租書店的文化貢獻並不亞於當年的社區書店或是後來崛起的獨立書店。

租書店在台灣也經過幾次變革,從早年的昏暗破舊,到後來的光鮮明亮乃至複合式經營(如皇冠、十大書坊、漫畫王、白麓洞書院、彩蝶),只是不敵網路全面崛起,普羅閱讀市場崩快衰退,如今的租書店僅剩少數苦撐中。

直到1980年代大型連鎖書店崛起之前,過去台灣的書店多半群聚在各縣市最精華的地段或車站附近,例如台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台南的北門路,嘉義的中山路,以及一些圍繞在學校附近的社區型書店所組成。

1980~2010年,大型連鎖書店崛起

1983年,由「高砂紡織公司」在台北市汀州路三段成立第一家門市「金石堂」,這個門市原是該公司的廠房地下室改建,開啟了此後近三十年台灣連鎖書店的榮景。

附帶一說,如今已經歇業的新學友書局,雖然早在1960年代就成立了第一家門市,但也是直到1982年才在敦化南路圓環的門市,成立第一家結合書店與咖啡的複合式書店,雖然時間上略早於金石堂,且新學友門市最多期間高達五十家,但是,不少地方城市的新學友書局仍是老舊的書局型態,若要說現代化連鎖書店,仍以金石堂為代表。

至於如今的實體連鎖書店代表誠品,則是遲至1989年才成立,且有相當一段時間只有三家門市,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陸續開始展店,2000年後才開始大舉展店。

連鎖書店崛起後,以寬敞明亮的空間與大量藏書吸引讀者,讓連鎖書店得以順利攻城掠地,不斷的排擠小型社區書店,並招致其逐漸沒落。有一段時間,台灣的書店版圖幾乎可以說由誠品、金石堂、何嘉仁、新學友、諾貝爾、古今集成、墊腳石等連鎖書店寡占,除了佔據地方精華地段的老字號書店外,其他的社區型書店開始大幅殞落。

早在網路書店崛起之前,實體連鎖書店就已經擊潰了社區型的書店,只是許多書店仍然苦撐,而網路書店的便利性成了壓垮最後社區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才讓整個局勢彷彿是網路書店造成。

連鎖書店更大舉打破過去書店的分界,像金石堂與諾貝爾墊腳石等大舉開放加盟,毋寧說就是意圖滲透並瓦解既有的社區型書店的版圖。

誠品在捷運與交通往來要道,深入百貨店甚至東區等非文教區頻頻設店,更是一舉打破了過往書店在都市空間的地理位置。

過去書店總是依賴著文教區的學生或者地區交通要道的集客力而存在,連鎖書店挾資本之優勢,一舉打破既有藩籬,進駐到任何可能群聚人潮的地方。例如,西門町、東區、百貨公司等等過去不認為能夠開設書店的地點,都出現了書店,讓書店無所不在,這的確可以說是連鎖書店的貢獻。

2010年以後,網路書店崛起,實體書店退位或轉型

正當市場開始相信,連鎖書店會成為日常風景時,巨變悄悄的醞釀中。

1995年,不只美國的貝佐斯成立亞馬遜網路書店,台灣也有人也從美國回台,成立的博客來網路書店,這個日後堪稱台灣亞馬遜的網路書店,當年還是極微小而不被重視的新興通路,甚至差點在納莉風災被滅頂,後來順利引入資金救活了回來,且在2003年Sars期間順利站穩腳步,此後一路向上,成為瓜分掉最多圖書零售市場的新興通路。

網路書店的無遠弗屆,更聖實體連鎖書店,加上台灣獨特的便利超商取件制度,縮短了網路商城最困擾經營者的最後一哩路的配送問題,讓網路書店得以低廉的物流成本配送圖書到消費者手上。

日後雖然有許多業者加入網路書店的行列,但是除了三民書局的網路書店以學術類圖書獨佔一個特殊領域,其他經營大眾閱讀市場的網路書店似乎都難以在博客來的壓境下突圍,除非未來電子書全面普及後有其他新型態書店通路崛起,否則短時間內,圖書銷售將會日漸倚重網路書店。

至於實體書店,則慢慢轉型為複合式商城,好比說誠品書局併入誠品生活,成為誠品百貨中的一個子部門,且仰賴母集團的營運模式支撐其書店空間的運轉,透過書店空間招來愛書人,再售予讀者其他高毛利高周轉商品換取營運必要資金。

曾經不少愛書人詬病轉型後的誠品,然而,放眼全世界,曾經獨霸一方的實體連鎖書店只要沒搭上轉型列車者,幾乎都殞落了(最有名的當屬崛起於新加坡的頁一堂)。

至於能夠抓住複合式經營且以獨特美學和良好體驗吸引顧客者,都能在艱困的出版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好比說日本的蔦屋書店,以其強大的企劃提案力與空間陳設和裝潢美學風格,硬是在日本快速崛起且站穩腳步。

話說回來,書店原本就沒有非以哪一種模式存在不可的定論?八百年前德國的圖書市集,與八百年後的網路書店,兩者的共通點應該只有賣書,其他的展售或結帳模式應該截然不同,但是,這些都不影響人們買書與讀書,因為,書店是為了服務人們取得圖書而存在,而不是為了堅持某種商場空間陳列型態而存在才是?

附帶一提,台大周邊的書街聚落

日後取代重慶南路書街的,應該是台大與師大周邊,俗稱溫羅汀商圈的書店群。這個1980年代中期開始增生,到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壯大的書店聚落,藏有新書二手書簡體書外文書專業書等書店林林總總四五十家,除了誠品與金石堂的門市外,其他大多是隱居巷子裡的多數是小而美的獨立書店或專門書店,以當地的學生與教授支撐著書店運作,堪稱是台灣當前最強大的實體書店聚落,短時間內還不會出版不景氣或網路書店崛起所衝擊。

參考資料
李志銘,半世紀舊書回味,群學
記憶裡的幽香,文訊雜誌
王乾任,台灣出版大未來,生活與人文

生活有感想 閱讀資訊饗 教育與學習 文化創意考 在地想出版

等書上市再貼推薦文比較好~

By Zen大
on
2019-01-09

等書上市再貼推薦文比較好~

 

文/Zen大

 

如果要幫朋友或自己喜歡的作家推薦其作品,一個小建議,最好等書確實上市,也就是網路書店的商品頁已經可購買時,再貼文章比較好~

 

我自己多年來的經驗,通常第一次貼的效果最好,但是,看到的人會想要趕快買,如果貼了卻沒得買,以現在的資訊過度氾濫時代,記得上市再買的人會少很多,而之後就算再貼,吸睛效果也小很多。

 

我知道有時候知道有好書很想推薦的心情,但是等一等會對作者和出版社真的比較好~~~

 

另外,並非不重要的一點,除非是出版社自己貼,要不然我會建議只貼一家網路書店,就是出版社或作者想要主衝銷量或是你判斷可能會有最多人擁有會員資格可直接購買的通路,這樣才能衝榜,不至於分散銷量。

 

真的要多貼幾家,最好也不要超過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