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股票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單純靠出賣勞力換取貨幣已追不上通膨:四種普通人也能做的保護貨幣價值的方法…

By
on
2024-03-18

如今我們已經徹底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所揭示的世界,而且實際上比該書所揭示的還要嚴峻,因為後來還又陸續出現了幾次持續讓現金購買力貶值、耐久財與金融資產的量化寬鬆策略~
雖然我也覺得台股上兩萬點很厲害,不過,美股的漲幅可能才是更加反映當前貨幣的真實購買力價值水準。
這也同時說明日本為何股價衝破泡沫經濟時代高點,卻沒有太多實質激勵作用?因為加入通膨的加權計算之後,那些漲幅其實反而還遠不如當年!
高通膨時代,得經常性的將自己手上的貨幣資產進行重新加權估值,算出當下的實際購買力。
還有就是,不妨試著建立一個貨幣以外的估值資產的基準,例如之前寫過的黃金(如果不管金價如何,單純看黃金在各個時期能夠購買的物品的水準,把黃金當貨幣來用的話,對應的各時期物價水準的漲跌幅又如何?)。
也就是說,如今這個時代,不要只是一股腦埋頭賺取貨幣,要能夠設法賺取貨幣以外的東西,或者說,要能用貨幣去換取未來確定可以持續增值的東西,以及用其他東西去換取本該用貨幣購買的東西(文章最後我會舉例)。
單純持有貨幣,貶值速度會非常快;但也不能沒有貨幣,因為生活還是需要使用,而且用量還衝的很快。
嚴峻的現實是,資產主要以貨幣為主,甚至沒什麼資產貨幣存量也不多的普通人(這部分要看統計數據,才會知道真實現狀,資產為國家後面百分之五十的人,通常沒什麼非貨幣資產,貨幣存量也不高),跟資產以非貨幣為主的超級有錢人的差距會不斷被拉開!
矽谷的新創公司為什麼那麼搶手,即便有些根本不賺錢甚至賠錢倒閉收場?
因為估值的導入,創業過程被金融化,投資人可以窺視未來這家公司(可以視為創造金流的機器)能創造的現金是否能夠持續成長?
如果可以,且終將能夠IPO,那麼屆時在來將手中所持有的公司股票變現,或持續持有其股票(穩定分紅或估值穩定成長)。
各種虛擬幣會持續熱,房價、金價、大宗商品,乃至當代藝術價格持續飆,股價不斷飆衝,都有資本家階層了解貨幣本身購買力不斷貶值,不宜大量持有,得轉進其他可保持與增值的資產的因素存在!
說起來,這也是算是一種新型態的非理性繁榮,或者說,恐懼貨幣貶值而到處投資,導致全球資產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繁榮~
然而,上述趨勢並非全球皆然,有些主權貨幣崩盤的國家(俗稱失敗國家)、打仗中的國家,不肯承認泡沫化與通縮還在粉飾太平的國家,接下來可能會跟上述趨勢的國家分道揚鑣,世界會陷入兩大集團各自發展的趨勢,然而,失敗國家的動盪餘波,將會滿溢到其他國家來(例如非法移民、難民),甚至成為新一波的地緣政治風險~
若從索羅斯的極盛而衰論來看,兩個世界很可能會在未來某一點出現大撞擊,衝擊現在的系統運作模式!
在大衝擊發生之前,身處貨幣購買力持續貶值、市場貨幣數量過多的國家,沒有可能持有太多金融或不動產資產的普通人如你我,得想辦法在出賣勞動力或專業換取貨幣的工作模式之外,找到其他出路,幫我們找到出賣勞動力或專業以外的創造貨幣方法,或是幫我們存下來的貨幣找到保值的方法,留待往後無法工作時的我們可以使用(一般人之所以熱衷於買房,主要考慮並非有土斯有財,而是普通人能想到,幫自己手上不斷貶值的貨幣保值的最穩健作法;其他則是像是定期定額存股、買ETF之類)~
以前者來說,開網站或粉絲團,將自己的數位足跡保留下來,將我們的發言轉化成文字或影像,存放在數位平台上,將流量留下來,累積到一個量時,或許有機會在市場上拿來與其他人或商家交易,這也是一種方法(或者可以說,將數位足跡貨幣化)。
好比說我在網路上分享介紹書籍的影片或文字,有出版社找上門來談合作,每個月能夠收到不少新書,其中有一些是原本打算買得如今錢省下來,這也是一種保住貨幣的方法!
讀書與買書則是原本我就在做的事情,只是增加一個介紹書的過程並將之放在數位平台上,產生流量後被看見,於是得以此流量換取其他東西~
書只是我的例子,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版本,這也是一種儲蓄貨幣與開源的作法,甚至不用額外增加太多成本支出!
 
普通人都能做,增加貨幣存量的四種方法:
1.開源,找兼差副業做2.節流,認真存錢省錢3.變賣不再需要的4.獲得饋贈,省去自己掏錢購買
省下原本要自己掏腰包的錢不花,或是由其他人幫忙支出這筆費用,好讓自己原本要支出的費用可以存起來不用花,是這個時代才有的特殊存錢法。
以前的存錢,那就是不能花錢,就是節儉。
這個時代還可以由他人饋贈,既獲得物資,又不用自己出錢,於是將原本打算用來購買的成本存下來。
普通人的增加貨幣存量,可以朝利用零碎時間,創造一些收益,同時讓其他人為自己需要的東西買單,好讓自己減少花錢,不需要花錢。
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愛好強項,觀察自己生活支出就能發現。試著記錄這些強項,在網絡平台與人分享,累積分享的流量,讓廠商找上門跟你合作業配。
就算是最低等級的廠商業配,饋贈試用品。如果持續獲得饋贈的是原本自己會掏錢購買的東西,那麼,這些錢就能夠省下來了。
再加上認真存錢省錢,定期將自己不再需要用的東西變賣變現,都是增加貨幣存量的方法。
假設一方面開源能夠賺個三五萬,存錢可以存個三五萬,廠商饋贈因而不用自己花錢買也能省個三五萬,賣掉不需要的東西換個一兩位,加總起來,一年就是十到十五六萬上下的積累。
十年下來就能多出百來萬的資金。
莫以錢少而不賺/省,莫嫌只給贈品不付錢,若是你需要的,本來會買的,贈品等同於錢。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人生下半場,要怎麼過才能健康又快樂?-熟年生活準備要趁早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設計個人商業模式,不用離職也能做的副業/創業-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廢文變黃金 :斜槓大叔的知識變現秘訣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何時是學習金融/財務知識的最好時機點?

By
on
2022-11-02

最近財經書似乎退燒了一些,不像股票屢創新高那段時期,一堆書都高掛暢銷榜最前端。
最近只剩一些長銷書跟重量級的新書還留在排行榜上,沒有像之前那樣幾乎都是財經書佔滿商業書的排行榜~
說來有趣的一個問題,何時才是閱讀財經書最好的時間點?
就個人面來說,最理想應該是原生家庭就有教,只不過這一點可遇不可求。
次佳則是一個人準備進場廝殺前,還在儲蓄與建立財務紀律的時候,就一邊學習金融商品的知識(此時適合極少量持有,鍛鍊內心的實際承受漲跌的韌性與平常心)。
最不理想但也未嘗不好的,就是當過一輪韭菜後(李笑來說,這是很多人之所以學習的開端,也是避免日後再當韭菜的最好方法),因為不甘慘賠,所以想搞懂,所以投入去學~
至於宏觀面,經過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是景氣越熱絡,金融商品交易越蓬勃,股價飆越高,市場一片大好,大家感覺都有賺錢時,這類型的課程跟書賣得最好~
原因隨便列就能想到一推,看到大家都在賺也想跟著賺一把的人,掏錢買書上課學;已經賺了一波覺得真不錯的人,手上有點閒錢除了犒賞自己也投入上課買書,並且立志以後要當全職投資人…
股價下來之後,也許套牢了沒有閒錢,也許還在克服內心的挫敗感,也許外在歸因怪罪這些課程跟書籍…,總之,似乎不少人就此淡出(以後未必不會捲土重來)…
在我看,最理想的情況是,自己還在學、還在整頓自己的財務狀況,還在存第一桶金時,大環境正好是開始回檔。如此,自己準備好了之後,市場差不多也來到了大家都很恐慌而懂的人該貪婪的時候!
至於最不妙的情況,大概就是成為某一波即將抵達的最高點,最後一波提供資金去墊高股價的。入場時可能剛好跟到末升段,很開心的覺得自己賺了好多,想說再拚一把就可以提早退休,沒想到就此套在高點,一路往下墜(我年輕第一次進場時,就碰過網路泡沫化)…
所有的投資大師都說,唯有當你安然渡過一輪牛熊市還留在場上,那才是真正的起點。第一次進場就大賺,而且市場榮景彷彿這一次跟以往不一樣,打開媒體一堆人再喊會更高…,通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正在殺最後一波進場的韭菜~
經濟是個自組織系統的話,那就一定有漲有跌,因為一直跌跟一直漲的型態都無法讓系統維持有序運轉太久。只是這個系統論理的ABC,到了投資市場卻是連許多厲害的代操人都難以超克的神魔~
進入投資市場之前,如果能先掌握價值投資估算公司股票合理買進價格的方法。
透過價值投資法找到的估值,只會在市場的某一段短時間操作,因為日常的市場,主要由技術線型派與套利派主導、加上人心預期樂觀心理偏誤,價值投資估值適合作為系統的低標門檻看待。
因此,就算在牛市時,算出來的價格實在不可能有機會買入,等到熊市時,股票價格直直落時,曾經計算過的長期買點的股價,此刻將會浮現腦海。
因為,一開始的計算找到的價格,成了一種錨定,放在了心理。
又,若還能徹底遵守財務規劃的指導,只用閒錢進場,已經預留生存準備金,平日開銷不會動用投資的錢,再加上永遠保留三成現金在帳戶禮等待合適買入的標的。那麼,熊市時他人恐慌式的殺出、就是你撿便宜的時刻(需要有自己評估谷底的判斷標準,但因為每次起因都不同,很難用某個指標貫穿使用。至於這一波,我想大家都在美國的升息結束吧?升息不止,熊市不止)。
希望去年初的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在這次股災時有協助夥伴們建立資產防火牆,並且在他人恐慌時,找到合適的入場時機。—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經濟與生活

活過一輪牛熊市還在,才真算的開始投資…

By
on
2022-07-02

去年初推出的財務規劃讀書會上,分享了巴菲特選購算股的方法,有些夥伴拿台積電等績優股下去估算後,質疑說,真的有可能買到那麼便宜的價格嗎?
我那時候說,二十年前台積電不到一百塊,就算疫情前也才兩百多。
價值投資本就是找尋乖離,等市場不好時,進場撿便宜績優股(為了做到這件事情,得事先做很多功課跟準備,財務規劃有一大部分就在做這些事情,確保投資人投資可以不虧錢,或是不在虧錢時因非投資因素殺出)。
只是,便宜怎麼撿?
應該有套客觀的計算方法,而不是市場上一些人說便宜隨即跳進去。
要懂得設定安全邊際,從公司基本面估算股票的價格與價值。
最近台股算是進入熊市了,好像滿多人哀嚎。
而且,一如過往每一次,多頭過熱時人們才追逐財經資訊,當反手向下,更需要好好學的時候,卻紛紛退場。
任何進入市場的投資人,都必需至少順利挺過一輪牛熊市之後,還活著,才算過了第一關。
在牛市賺的錢,都不算是賺。只能算是流量紅利期,跟著風口飛的豬。
挺過熊市,還能(敢)在低檔撿便宜,利用景氣循環賺錢,累積出真正的複利效應,才算是真的通過了考驗,踏入投資這一個領域。
去年股市堪稱台股史上最熱,投入開戶的投資人數量也是屢創新高。加上開放零股買賣,以及一堆人在市場上搖旗吶喊,不少人跟著衝殺的很厲害,帳面賺了不少,覺得自己賺了很多錢(同時間,虛幣那邊也是如此)。
希望撐過這波熊市後,大家仍然能賺很多錢,不受外部環境起伏影響,不被滅頂,始終知道自己要賺什麼錢?怎麼賺?過的好!
共勉之。
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如果十年前將買房頭期款拿去買台積電或0050,能追上房價漲幅嗎?

By
on
2022-06-20

看到有則新聞採訪房仲業者,談房價漲幅問題。業者說,十年來房價平均漲了47%,如果十年前咬牙買的,資產成長了不少。
我想到一件事情,如果十年前買台積電或ETF的0050,到現在不知道會漲多少?
假設十年前拿等同頭期款的本金進場買台積電或0050(假設房貸跟房租一樣,所以再沒閒錢加碼好了),不知道資產會成長多少?夠不夠追上房價漲幅?
買房自住沒有問題,有錢有需要買得起就買。
但是,若說買房為了投資或資產保質,除了少數不斷買賣的投資客,買了放著自住型的長期持有的漲幅,未必比好公司多!
好公司是一堆人透過商業模式創造利潤,然後,分紅給股東。房價則是靠大環境需求與市場景氣在推波,雖然也是會漲,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後,流動性就會成為問題。
這些暫且都不論,我覺得最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說法是,好像我們除了買房賺資產成長外,其他投資工具都賺不了錢或我們沒辦法靠金融投資創造高過買房的漲幅一樣?
台灣的房價計算,根本不管將來的維修折舊,只根據市場交易價格估算。
買中古屋的實際房價,還應該包含裝潢用修繕,有很多隱藏成本,因為不少房子買了之後沒幾年要大修。說個好笑的,我住都社區外面,原本由社區承租一塊土地當社區居民的機車停車位(社區原本規劃的數量不夠),最一開始一年只要一百元,前幾年漲到一年兩百元。
沒想到,前陣子,地主戶出身的管委會委員跑去好心租我們車位的地主們吵架,人家氣到不想再租給我們,要求回收土地。搞得一堆機車沒得停。然後附近一些小空地的地主就趁勢弄了停車位,坐地喊價,一年要7200元,直接漲36倍。
再說一個心酸的。有個朋友,家裡留了個台北市的房子給他自住,前陣子孩子大了,想說賣掉原本房子再加點錢,在附近買個大一點的房子。
結果等了老半天,沒人想用他們開的價格買他們家的房子(大概就是當地行情),根本賣不掉。最後只好打消換屋的念頭,改為用房子承貸了一些錢,重新裝修房子,繼續住。你說房價漲幅真的歸他們嗎?賣不掉只是紙上富貴而已。
房屋最大的問題是流動性,當你真的需要處理時才賣,往往得折讓或降價求售,否則得等很久。自住為主的人,若沒有特別理由,不會提早規劃買賣,即便房價上漲賣掉或許有賺的同時,再買房的成本也是同步上漲。除非以後改租房子,否則,只能有一間房子時,那個資產依然只是紙上富貴而已,無法變現來花用。
真碰到需要賣房的狀況,溢價未必真的賺的到(房價會跌通常就是景氣回落,不少人同時碰到需要處分房屋換取現金,市場上突然出現多過平常供給數量求售,於是人家可以好整以暇的殺價)。
房價固然漲了很多,也不少人買賣。但是,房價能夠維持的原因,是因為更多人沒有買賣,繼續使用的緣故。
房地產是最典型的套利交易,房子蓋好之後,房價之所以能夠成長,很少是靠使用者,更多是靠大環境。
房子本身的溢價來自轉賣給其他認為房價值屋主開的價格的人。說起來也是一種信心交易,如果哪天信心崩盤,房間就不好說了。因為說到底,沒有進行買賣的房數量子還是遠大於買賣中的房子。
買房子自住的話,除非能夠賣掉換新的還有剩餘資金落袋,不然那個資產漲幅,都跟自己沒關係。
投資也不是不能靠房地產買賣,但是,不妨也多研究其他各種投資工具後再決定如何配置資產,也不宜把資產全都壓在房子一項商品上(俗話說得好,分散風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囉)。
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

書籍品評介 閱讀資訊饗 經濟與生活

建立只用資產支付開銷與債務的無限投資學

By
on
2022-04-11

昨天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新書無限投資學,翻看了一下,覺得很有趣,快速的讀了一遍(影片版介紹請見此:無限投資學)。
作者在行文中,婉轉的駁斥了過往財務規劃幾個流派的論述,提出其無限投資學,修正既有看法。
六七八與第十章,是本書作者提出的核心論點(十一與十二兩章是作者的具體操作方法介紹,不過因為國情差異比較大,我覺得看看可以,比較難照搬使用)。
簡單來說,無限投資學的作者,用自己建構的一套流程,協助人們打造自己的無限現金流資產模型,以此達到財富自由。
首先,用工作賺取的所得,購買資產。
其次,盡早讓自己的資產滋生的利息分紅,就足以支付你的生活開銷,或償還貸款債務。
奢侈品一定只能用資產池滋生的收益購買(他不贊成一定不能買的說法),接下來則是債務與必需品,都用資產購買,不動用收入。
本書最大的貢獻,我覺得說作者對於如何使用收入建構/資產,開銷/債務的金錢來源的配置順序,建構了非常漂亮的模型。
如此,要不要繼續工作就看當事人對工作的看法。
此後,你可以不要繼續工作,也可以繼續把工作所得都投入購買資產,繼續壯大資產池。
盡早結束使用收入支付開銷階段,不要用收入購買債務(例如,用收入繳房貸),更不要用債務購買債務(例如,刷卡分期買奢侈品)。
維持這個資產支配紀律,就可以達成真正的財務自由。讓資產池幫你賺錢開銷,不用再靠工作創造的收入來支付開銷或償還債務。
至於投資,除了購買可出租的房地產,股票也是好選擇。投資股票的祕訣,購入長期持續發股利的公司(不靠買賣套利賺價差,不買不配息都股票),將股利再投入購買股票。不賣出股票,如果花錢,只花股利。
以上就是無限投資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