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訊息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榜樣的期勉+現場參觀,有助於考生培養進取動力

By
on
2023-07-27

當年我拿到大學聯考的成績後,發現那是一個基本上公立學校無望(除非唸師範學院),私立學校都能錄取,就看要唸哪個學校的狀態?
我是不打算唸師範,雖然當年班上很多人選,入學期間就有收入,畢業就能分發也不用考試,工作十分有保障,但我就沒興趣!
私立學校很多,前排的當年就屬東吳輔大東海,說起來去哪裡都可以,不過,最後選了輔大,是因為當初家族裡的人得知我比較想唸觀光系,考慮選世新,找了個已經在輔大念書的人來跟我聊,後來我聽聽覺得念輔大好像不錯,志願表就全都填了輔大的科系(不過,法律系跟商學院也不在我考慮之內,前者是家裡已經有太多人從事法律工作,後者是我當時認為數學不好唸商很辛苦),除了第一志願填了當年國立大學最後一名的科系。
後來我在漫畫<東大特訓班>中看到一個橋段,意思是說,考生在決定考什麼學校之前,不妨去那個學校實際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想像一下日後自己在這個學校裡讀書學習生活的樣子!
這會成為支撐自己撐過學習最艱難時刻的力量。
若從腦科學角度來看,也算是一種想像力練習。
從教練學來看,則是願景目標的設定,從中找出可以執行的方法。
務實上來說,不妨找一些已經考上你想唸的科系的學長姐,請他們跟你分享一些實際上在做的事情、讀的書、上的課…,若能引發興趣,產生關連性,在準備考試時,會有無比強大的激勵效果!
高中公民旅行時,最後一站,學校安排去清大參訪。很可惜的是,學校只安排了放牛吃草的校園參訪,對於當年幾乎沒有文科的清大,我們這些社會組的學生基本上就無事可做,不像自然組的學生可以去找已經考上的學長…
這當然也是代表學校從來就不在乎社會組學生死活(當年是這樣,學務主任會在朝會上當眾嘲諷社會組學生),只關心自然組,畢竟當年唸那個高中自然組佔大多數(25班中只有七班是社會組,其中還包含一個美術班)。
<The End of Aspiration?>一書的第四章提到一個故事,2012年,倫敦的國王十字站附近,有一所九成學生都是非洲裔女性與難民組成的女子高中(伊莉莎白.安德森)的學生,GCSE的考試成績出現大幅躍升的情況,相當於從八個B上升到四個A跟四個A+,原本不敢奢想進入牛津劍橋的學生,開始思考這個可能性!
有人感到好奇,開始深入追蹤,發現學校的教學制度什麼並沒有什麼巨大的改變,唯一堪稱變項的,是2009年的一場演講,那場演講是當時美國的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主講。
蜜雪兒讓學校的學生們相信,跟他們一樣來自少數族裔,成長過程中沒有特殊財富、資源或外力奧援的,一樣有可能取得好的成就。
蜜雪兒不光只是演講,之後她還讓一些學生跟他一起前往牛津大學參訪,為這些孩子們除去牛津大學的神秘面紗,並且告訴她們:你們屬於這裡!
好的榜樣,正確的傳遞訊息,能夠讓接收者與訊息產生關連性,成為日後的激勵自己的動力,支撐住整段過程的辛苦歲月,最後達致目標!
舉了幾個例子是想說,有好的榜樣前輩的帶領、鼓勵,讓人產生他跟我們一樣,我們也辦得到,配合實際前往參觀,認識了解,兩者加起來對於被激勵者日後達成目標,是有很大的助益!
跟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強者的激勵,能夠產生的關聯性共鳴很少,唯有那些跟自己出身背景類近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連帶感,才能產生我也可以跟他們一樣(因為他們就是跟我們一樣的人)的認同感!
若你有孩子或學生,面對學習挫折想放棄,不妨試試找那些跟孩子們有類似出身背景而今成就傑出的人來跟孩子們分享,委請這些榜樣帶領孩子前往應許之地,真實的接觸願景實際的樣貌,或許會成為良好的激勵與改變的契機~

偷師—超級個體都在用的自我增值人生方法論(錄影線上版)

寫作有方法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文化創意考 在地想出版

人終究無法以符號精確的表述世界與情感,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學呢?

By
on
2023-06-13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只能提取部分符號,作為描述世界的代稱。
例如,那個穿紅衣服的男人,可以改成那個穿著2022年愛馬仕最新款式紅色襯衫,襯衫上有….的178公分高,80公斤重,略顯肥胖的中年男人。
後者的描述固然比前者具體多了,然而,這就等於該名男性的全部樣貌的呈現嗎?
當然不可能。
曾經有人寫了數百頁文字,只想呈現某個地方的一天24小時。他成功了嗎?
當然沒有,世界的複雜是文字難以窮盡的。
任憑我們再怎麼具體細膩的,把所欲使用文字描述的對象身上的特徵細節,拼湊出來,仍然有很多訊息,被我們割捨。
然而,這個割捨的判斷,是否能說一定正確無誤呢?
沒有人能夠保證!
紅色尚且如此,神,妖鬼,鬼,自由,正義,民主…這些抽象概念,想要精確定義,更加不可能了。
終極來說,文字描述不可能精準,也不可能再現世界的全貌,無論如何,必然會有誤差或誤解,只能設法逼進近似值,設法投稿保留下來的人部分讓人猜出自己所欲描述的對象為何?
這是人類文字的侷限。
所以才會說,物自身不可知,沒有客觀真實,只有主觀真實。
然而,正因為會誤解,所以更要設法精進文字的使用,還有抱持善意理解原則進行溝通。
即便就是會誤解,大腦中其他知識會腦補,其他資訊(如聲音,影像)干擾/補充/協助,只要願意投入精神好好互動,還是可以產生感覺好像理解了的共識(默契),讓溝通繼續下去,擴大理解世界的可能性,理解他人的可能性!
歡迎來參加認識符號學講座(錄影線上版)

逆社會觀察

濃縮剪輯精華當道,失去耐性忍耐等候美好降臨

By
on
2022-04-09

大概是谷阿莫在中文世界,掀起了濃縮影視創作精華以賺取流量的浪潮。
如今這類型的粉絲團漫山遍野,到處都是。
濃縮的影片從電影到電視劇到動漫,甚至是各種網路影片或戲劇橋段中的反差衝突精華,書籍重點摘要全上網…,堪稱什麼都有人濃縮。
共同的訴求就是,幫你剪掉那些鋪陳或不夠有趣的部分,讓你直接看重點,進入戲劇/內容高潮的部分。
大部分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習慣了這類型濃縮影片後的負面影響,只看到了省時,或免得浪費錢看,其實只有預告最好看的電影之類的優點?
習慣了看濃縮精華剪輯,連帶的也會變得對其他正常影片的進展節奏沒耐心。
雖然有些作品的確是拖延,但是,有些鋪陳則是醞釀情緒,堆疊情感,讓情感在最高鋒處一口氣爆發,創造與作品的深度連結。
老實說,即便我自己發現此一現象,仍然在看影視作品時,也被制約,失去耐性,只想快轉看重點。
如果只是影視作品快轉看重點也就罷了,此一影響,如今開始方方面面的擴散。
好比說,早就存在的研究,人類自從開始大量使用網路後,對於等待頁面呈現畫面的耐性越來越差,或是畫面如果一開始前面幾秒沒有出現重點吸睛的訊息,人們就會毫不猶豫的跳開(不管是不是自己支持的KOL)!
表面上的理由是注意力很寶貴,網路上訊息太多,沒有時間給予全部的訊息同等關注,實際上卻因為人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等候,因而造成很多配合人越來越急躁,想看重點的影像訊息的誕生。
濃縮影像內容精華就是其中一種!
而今,幾乎什麼都可以快轉跳過。彷彿情緒不用鋪陳堆疊,就可以直接來到最高峰。然而,這樣的最高峰真的是最高峰嗎?
比較可怕的是,習慣這種模式後,人會逐漸變的更加沒耐心,等不及,想要馬上就索討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時,有些人的情緒,可能就突然失控暴走。
長期下來,整個社會會一點一點的往更高轉速推進,讓人失去等候的耐心,甚至更容易因為不耐煩而與人爆發衝突,即便只是很小的事情。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就發現,如今人們很難好好專心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總是會不斷分心去做其他事。如今,花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而不分心去上網,成了需要鍛鍊的新能力!分心上癮的現象與影響,也有不少作品探討研究(分心不上癮)。
我是不知道有沒有社會心理學家研究濃縮影像內容對人的耐心的干擾這個現象,但是,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很可能從根本改變人對時間感受性與耐性。
類近的情況像是一些餐廳為了提高周轉率,播放高亢快節奏都背景音樂。
明明很拖戲又沒劇情的鄉土劇,濫用一些快節奏或貌似高潮才會出現的背景音樂。
在在都是在混淆我們的大腦認知,讓我們做出錯誤判斷。
抖音的盛行,更讓這類不要鋪陳,直接給我高潮重點的影像訊息快速擴散,已經開始制約新世代人類大腦的刺激反射。
就好像當年人類從步調緩慢的農村社會,進入高度運轉的城市生活後,很多事情的步調都變快了,但生活卻未必變得更好。
當代有許多人和組織,不斷研究如何攻擊人的大腦認知,瓦解人類原本的大腦構造,透過行為科學的刺激反應重建(俗稱洗腦),以期達成自己的商業或認知作戰目的。
正在悄悄發生的人腦構造感受力竄改工程,不光只是濃縮影片精華造成的影響,還有許許多多項目都在進行,看起來都很微小,但是,並非無關痛癢的小事,也要小心自己為了抗拒認知失調而作的各種自我合理化,真的要很留意才能免於被侵襲與干擾或傷害。
延伸活動
認識腦科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心靈處方箋

溝通時雜訊太多導致訊息無法傳達時,就先暫緩一下~

By
on
2021-09-16

傍晚搭小黃回家,突然覺得,水逆應該是開始了!
好比說,路上我明明好幾次跟司機說,等下就直走,一直直走就到了。
結果,他在一個大十字路口,硬是停到左轉車道上。
我跟他說了之後,他開始辯解,說這裡他不熟,而且我沒跟他說哪個車道是直走!?
就算我沒說,直走車道也絕對不會是最左邊的車道,而且地上其實有畫箭頭。
我可以感覺他頗焦慮,我就說算了沒關係,就不多說了,繞一繞也沒有多太多時間,我也不趕行程。
最後他也減了十元當繞路費。
說起來,其實走錯也沒關係,偶爾也會碰到,就覺得那個互動過程中的雜訊很多,造成的情緒波動則是一小波接一小波。
有時候社會的氣氛就是很浮躁,很不耐煩,很沒耐心,或是怎麼試圖跟對方對接都接不上,那就算了。
就像早上那個邀約單位都窗口,感覺得到他很想放棄,所以即便還有很多方法或是還沒到最後決斷時間,我還是答應他。
局勢浮動的時候,最好就是減少發動訊息,盡量待在家讀書睡覺發呆看電視混過去,不要試圖掙扎,莫犯行動偏誤。

心靈處方箋 愛情事件簿

年少時,拙於解讀男女互動的訊息…

By
on
2021-03-17

年輕時候,對於男女人際互動的訊息解讀很不了解。
高中時有個不甚熟的學妹,聽說我重感冒買食物來給我,還在宿舍陪我吃。後來大家出去逛夜市會挽我手,都不知道這人是太大方還是…,完全沒辦法判讀?
研究所時追女生追到被對方明示說,你是不是應該說什麼(告白然後開始交往)?還在對方鼓勵之下,才勇敢說出喜歡對方。
徒增很多笑話,也常自尋煩惱,甚至很多事情的理解,是後來聽其他朋友解析,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好像就是比較不懂解讀他人發來的資訊意涵,常常表錯情會錯意(好老派的說法)?
好比說,很久以前,有一次跟朋友去喝酒。
店裡人不少,後來來了一組客人,坐我們隔壁。
店裡很擠,冷氣頗大。
不多久,那組客人有人開口跟我借了外套,說是冷氣太強。
開口問的是男生,但是要披的是女生。
既然人家開口,也不好不借,只好就借了。
過一陣子,他們就走了。
當時我只想說,還好他們沒有待太久,不然我想走人了對方卻還披著外套,不好開口要回來!
那時候好像還沒有社群網站,對方走的時候要了我的聯絡方式。
當時同行的友人還很奇怪,覺得幹嘛特地跟我借外套?
如果剛進來,很冷,可以換一家店,反正人也不少。
再者他們自己就好幾個人,也有外套啊…
沒多久就傳訊來說要謝謝我借他外套,要不要一起吃飯?
我覺得也不是什麼大事,加上好像也約不到時間,對方就沒再問了。
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我釋放的都是拒絕訊號吧?!
實際上,我是根本沒有在意這件事情,不覺得值得特地道謝吃飯。
可能有人會說,那也沒什麼!
雖然說是也沒錯,但是,能夠理解人際互動的弦外之意,感覺比較威的樣子!
現在好多高價課程都在賣這種解析互動訊息,雖然我自己後來也學了不少,但是,當年真的是不怎麼懂?
犯錯得罪人了不知道,錯過了值得往來的人可能也不感不覺!
年少時好像只在乎自己的訊息能否發送出去,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被對方接受,卻沒想過能否正確解讀來自他人的訊息,難怪感情談得很不順利?
因為,這其實也是一種無法平等交流、禮尚往來,甚至充斥主觀投射的認知扭曲狀態(我覺得應該蠻多人跟我有一樣的狀況,甚至年長之後仍然無法客觀評估真實與人有效交流與往來)!
好比說,曾經有段時間,認識一群很愛喝酒的女生,還曾經跟他們一群人一起去香港玩。
某次,他們帶了一個女生來,席間也沒聊什麼,只是走的時候借走一本書。因為我書很多,也不好拒絕。
然後,這個借書的人就沒再跟她們來過了。
直到半年後某次才又出現,突然就跟我說起家裡的事,跟我告白,問她可不可以當我女朋友?
我其實嚇了很大一跳,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個告白的成立要件是什麼?畢竟才第二次見面?
我對其毫無所悉,所以,必然只能婉轉段拒絕了對方(從這一點來看,一堆男生莫名其妙就跑去跟心儀女性告白,不被打槍才怪?對方可能根本就不認識你,怎麼可能接受?)。
我說,你好像晚了好幾步,上次我單身,現在已經有對象了。後來,這群人也就都沒有再出現了。
回想起來,酒吧那次,可能也算是被間接搭訕呢!?
雖然實際上還得在年少時發生過幾次被女生告白的經驗,像是國中被隔壁班兩個女生告白過(因為經驗太少,所以幾乎都記得),其中一個還半推半就的被約出去約會了一次(非常尷尬的約會,當年國中生也不太能幹嘛,就是在市區喝個飲料就結束),雖然大家都說很可愛,但我就沒有感覺,還被當年很熟的朋友嘲笑。
高中因為參加社團,跟比較多女生有互動,但因為那是個升學為主的時代,幾段若有似無的感情都沒有開始就宣告結束。
後來則是大學去東南亞時,被當地地陪學生表白(一次在越南,去菲律賓時碰到兩次,其中一次是日本人,一次是越南人),被笑說我可能比較像當地人的樣貌!
回想起來,年少時我好像對不是自己主動產生意向性/興趣的事情很無感,我對別人釋放的主動訊號很無感,甚至會迴避(搞不好是獅子座的性格使然)。
我似乎知道自己對某人沒有興趣時,就不會產生想要繼續深入認識的想法,會關閉來自對方的訊息的解讀!只以自己以為的方式與對方互動,卻忽略了對方產生的感受,以及透過回應試圖告訴我的事情?
年輕時還曾經造成一些人的誤會,像是社團曾經有人十分肯定的說我有追她,但我絕對跟你不熟(也知道誰喜歡這個人,以及我明明喜歡你的同學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