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輿論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社會化的責任不能都丟給學校老師

By
on
2023-12-27

下一代社會化的責任如果都丟給學校老師或是學校,而且其他機制還不配合學校老師,那就一定完蛋。
初級社會化的機制,首先是家庭/父母與重要他人,其次是媒體(傳統是報章雜誌與圖書,現在還加入社群),再次則是老師/學校/同儕。
以前的時代,家庭生育率高,父母也不懂教養但也願意授權學校(其實那時候很多老師也不懂),媒體不發達,社會化責任落在學校身上。國小低年級跟幼稚園的重要功能的確也是社會化(生活規範與社會秩序的教導)。
而今許多教育父母/直升機父母,自認懂得比老師多,只是自己沒空教,是委託學校。卻又不信任專業(雖然的確有不適任教師),很愛介入,讓老師無法全套教學,結果就是沒事就好,有事都是學校老師的錯,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從教育社會學多角度來看,學校也的確是圈養產業後備軍的場域),家庭的部分常常被忽略不計(其實有問題的不少)。
如果學校,國家,家庭願意合作,那麼下一代的社會化就沒太大問題。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疑,那就只能看運氣。
這些都還沒考慮社經地位,學區,隔代教養,網路霸凌等諸多面向的影響。
這個情況,往後只會隨著少子化跟家庭崩壞,還有社群網路影響力逐漸上升而變的更嚴峻,很難好轉。進步主義是啟蒙理性帶來的最大意識形態,人類發展並不一定總是能夠順利進步,得靠很大的力量經營根幸運才能維持在進步之路上。
在自然世界要建立社會秩序,本就是非常耗能且經常失敗的事情。熱力學第二定律才是主導世界運轉的根本。
讓弱者變強當然很重要,然而,尊重弱者的生存權更重要。
前者,一不小心就可能發展成消滅無法變強的弱者。
後者則是能夠坦然的接受無法變強的弱者存在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尋找讓弱者跟強者在同一個社會中一起活下去的對策(我覺得社群主義是可行的道路,新自由主義則不可行)!
上野千鶴子老師認為,在不改變父權制度的前提下,讓女性中的強者上升到跟男性一樣度地位,從事男性從事的工作,讓部分女性成為贏家這件事情,並不能改變兩性不平等,反而強化了兩性不平等,甚至讓女性自身出現分化(贏家/輸家,彼此譴責/怨懟)。
自由主義跟新自由主義女性學派,乃至市場主義女性學派,大致上走的就是上述齊頭式平等道路。
只有贏家的社會不存在,社會必然有勝者與敗者,因此,不是不改變制度下讓所有人都成為贏家,而是改變社會建構制度的方式,讓輸家弱者也能獲得尊重,也能像個有尊嚴的人活下去,上野千鶴子認為,這才是女性主義應該走的道路,開創弱者也能好好活下去的思想。
要小心那些要別人為了信念犧牲生命的思想。這個世界太多這種東西,太少對性命的尊重。
從桑德爾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強者願意接保護弱者,接受弱者可能無法改變自身狀態却仍然願意接的社群主義。
所有的鍛鍊與學習都是為了強化大腦認知能力
找尋願景與熱情或動機,設定目標策略與方法,正向思考,刻意練習,教練學,NLP,正念冥想,邏輯思考,非暴力溝通,薩提爾…
全部都是為了活化大腦中的思想模組,鍛鍊大腦,讓最接近我們設定的目標的那一群模組,能夠在遇到事情時第一時間,浮上腦海,自動化帶領我們走對的路,做正確判斷不出錯!
所有的學習,全部的方法練,習都是在鍛鍊/強化大腦與身體的正確緊密連結,聚焦執行目標,排除造成誤判的雜念與負面情緒干擾。
而鍛鍊強化大腦的所有學習,首要是累積知識量。
知識量只是解決問題或創新乃至一切工作的基礎,有了基礎之後,無論是要操練何種實踐/再生產工具都沒有想像中困難(知識量形塑理解力與學習轉移能力),只是具備這個基礎的人,沒有想像中的多!
我們追求秘訣方法訣竅速成技巧,卻沒有足夠的基礎支撐或深化這些技巧,以至於最多只能透過模組發展話術,卻沒辦法舉一反三的應用。
擁有龐大知識量的好處是訴說不盡的,以我來說,甚至是看見關鍵字所搭乘的企劃架構就能想像出最後的呈現樣貌,因為我可以猜得出來製作者會填入那些細節來完成之。
所以無論閱讀上課看戲劇,都可以很快地預測細部內容,而實際的執行過程大多數時候比較像在檢視預測成果而非學習,只有當出現跟自己預測狀況不同時,會去思考並鑽研為何會有此差異?這個差異是比自己原本預測更好或更糟?
具有這樣的判斷力時,無論是資訊的取得或判斷或再應用都能變得更加容易,但判斷力的前提在於正確的理解與預測,而這些則取決於基礎知識量的累積。
附帶一說,這裡提到的知識量並非只來自於書本,而是整個世界!

社會學概論導讀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改變人生,從認識與使用自己的大腦開始-腦科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逆社會觀察

柯文哲的出現,讓過去無法浮上檯面的民意攤在陽光下,受社會公眾檢視,其實是好事…

By
on
2023-07-15

說真的,我覺得柯文哲讓過往一直存在於台灣社會的一些隱而不顯,沒能搬上檯面公開說的價值信念,公諸於眾,讓整個社會都聽到看到,是挺好的!
好比說,厭女。
聽說柯文哲的支持者性別比例,男性多於女性。
跟其他政黨相比,客的女性支持者比例,只有一半。
柯那些性別議題上的發言,讓進步派或中產階級看清楚,原來我們社會的厭女情結的支持者是哪些人?規模由多大?成因為何?
這些發言導致民眾黨支持者女性比例偏低,不就是一種群眾選擇結果嗎?都不說,藏起來,多少人會被誤導呢?
都說出來,然後想一想,將來可以怎麼做,讓下一代不要延續複製這類思想?
再好比說,戰學歷。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名校學生看不起私校,醫科看不起其他學科,也是一直存在的現象。
我研究所指導教授,有一次被找去學校的醫科講社會學。回來後生氣了好一陣子,就是在那邊碰到很直接的學歷歧視。
台大教授尚且被如此對待了…
我的看法跟檯面上許多罵柯的人不同,我認為柯代表的是某些民意,他也知道自己掌握了過往政黨無法掌握的這群人的支持。所以他膽敢放膽說,不怕得罪人說錯話。
民主社會是這樣,我反對你的見解,但歡迎你說出來,公諸於眾 讓社會來評價!
一個社會不會都只有我們希望存在的價值信念,而是多元並存的。與其一直成為伏流,不如到檯面上來說清楚。
某種程度上就像金小刀說的,有膿包就要擠出來!
攤開來,大家一起檢視,透過投票來勝負一下。
生活在民主社會,就是要有不進步價值才是主流價值的覺悟。就像人民會選國民黨來教訓民進黨然後再教訓自己一樣。
這些行愚權是自由社會的公民的特權,非常奢侈。
卻也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精髓,我們必需不斷的透過正反命題的論辯,最後開展出是壞自己土地的奧伏赫變!
戰後到如今,台灣雖然發展的跌跌撞撞,但是,大體上來說是很成功的,沒有流血革命就解嚴,走上民主化道理,經濟上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困局還能繼續往上衝,綠能環保持續深化,人權與社會福利也多持續成長,連同婚都過了…
進步派價值一直取得勝利,保守派反動派既得利益族群本來就會不開心,會想集結起來捍衛自己過去擁有的理所當然…,也是很合理的開展,人畢竟不會乖乖束手就擒。
 
女性當中也有厭女症的人,因此,並不是所有女性都會討厭柯文哲的發言!厭女的人也不是討厭全部的女性,母親或願意奉獻犧牲的聖母型的女性,他們能接受;他們不能接受的是無法活在其設定的性別角色框架下的女性,不遵循其規範與期待的女性,有自主意識的女性…
人會選擇支持或反對某些信念,不單靠所看到的資訊/事實,不光靠理性分析,還有自己的情感歸因與認同歸屬,利害關係。
很多事情不能靠理性論辯說服對方改變,而是整個社會一起面對所萌生的想法,看清楚差異何在。
有時候光是如此就對社會很有幫助,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接受同一套價值觀。
畢竟人類還有反社會人格自戀人格這些類型的人存在,道德是非法律對錯都不是他們判斷的標準…
女性不喜歡厭女情結,不只是因為道理懂,而是感同身受的痛恨。說服女性自己不支持柯文哲的,未必是道理,而是那種感同身受。
改變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切身感受到那些觀點想法懂實際衝擊影響,並且覺得與我有關。
社會學在社會議題層面不談個人成因不是因為不認同個人成因的存在,而是因為,那種歸因發會讓人誤以為解決掉某個惡魔,問題就就解決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
替代人選可以一個接一個出現,唯有認清楚思潮,才能有效防堵!
就像大家都看懂且痛恨極權獨裁,才是真正防堵極權獨裁性格者上位最有效的辦法,而不只是消滅某個極權獨裁者。
人之所以改變想法,常常都不是被道理說服,不是被打臉而認錯,而是發現了自己與這件事情的切身關係…
改變往往是原本造就自己想法的原因(阻礙)消失了,沒有反對的理由,自己假默默的移動到另外一邊(甚至也不自知)。
侯友宜民調崩盤,也是一樣的。他在板橋幼稚園案的態度,讓許多人心寒,開始聯想到要是我碰到這種情況,市長這種反應,該怎麼辦?
於是不滿轉為憤怒,特別是從來沒被侯友宜執政過的縣市,非深藍支持者…民調到風向改變,幾乎都是侯友宜自己搞砸的。
民意在短短數個月內,大幅翻轉。
因為對案件的感同身受,而不是大道理說服人。
引發情感的共鳴才是改變決策的關鍵推手!

閱讀資訊饗 逆社會觀察

獄政希望透過監禁矯正犯罪,大眾則是希望隔離與懲罰!

By
on
2023-07-11

前陣子重讀了傅科的<規訓與懲罰>(新版書名翻譯為:監視與懲罰),對如今的監獄問題,頗有一些感觸。
西方社會當初是隨著啟蒙理性思潮的開展,順勢推動了刑罰的變革,從過去到示眾與嚴懲,調整為規訓身體,使其能重新回歸社會。
獄中那套規訓身體的技術,然後被應用到工廠,學校等組織形態中,某種程度的影響了現代社會人的身體使用方式的社會化/馴化。
簡單來說,古代的刑罰是處理掉犯罪者,不管是殺頭,流放還是墨刑,總之,並不試圖矯正。
而今的刑罰,矯正為主,期盼然後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隔離也是為了矯正。跟過去以排除為主並不同。
然而,一個大問題發生了,矯正的效果並不好。總體上當然是有效果,但是個別人來說,却不是人人都能順利被矯正。
刑期結束回歸社會後,再犯情況時有所聞。
偏偏現代法律與獄政並不是以懲罰為主,加上實務上的監獄設備供不應求,一定得更進一步調漲監禁方式,否則既有監獄容納不了。
最近鬧的獄外監模式的問題,就是應該被隔離囚禁的卻被放出來,然後,也的確存在逃獄等情況,顯見篩選標準出狀況,獄政系統却很難改革。
歸根結柢來說,是社會大眾與獄政體系對於監禁的功能理解不同,以及對獄政實務運作的窘迫理解程度不同(蓋新監獄不會比蓋垃圾場,發電廠之類容易),類似的衝突未來還會繼續上演。
除了北歐模式有效的降低犯罪率與監獄使用率,其他大多都面臨供不應求,再犯率過高等問題。
然而,北歐模式離台灣社會的價值信念太遠,不太可能落實。
因此,獄政問題難解。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死了一隻狒狒之後:逃跑的狒狒是誰殺死的?

By
on
2023-03-28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狒狒是被獵槍殺死的。
但其實是被媒體報導的密集圍捕下的氣氛殺死的!
那把槍不過是反映了社會上某些人內心的想法的具現化。
非常讓人遺憾。
我們社會,總是一面譴責媒體製作的內容中被我們討厭的部分,一面又接受媒體傳遞的內容,絲毫不覺得違和矛盾。
我們討厭司法,所以媒體誣衊司法時,我們跟隨。我們討厭酒駕,所以媒體抨擊酒駕時,我們跟隨。我們討厭犯罪,所以媒體追打犯罪時,我們認可。卻沒有發現的是,那些報導其實超越了合理界線。
狒狒逃跑的事情,為什麼會成為媒體報導的連續劇呢?
最後某些人過度敏感過度反應,做了超過界線的事情,媒體都沒有任何責任嗎?
就算有,他們早就不在乎。
擠兌雞蛋,衛生紙乃至政黨政治人物或國家,以獲取自己想要的流量或主持的政黨勝利,更嚴峻的議題都早就已經不擇手段了,更何況一狒狒的生死呢?
過幾天換一則報導,事情就過去了翻篇了。
甚至換到譴責殺害狒狒那邊,事情就翻過去了。
反多數國人根本不懂也不在乎媒體識讀與監督,還會跟著媒體一起打NCC。
媒體總是一再的成為最後的贏家,他們假裝成只是客觀呈現資訊的工具/管道。
一件事情被他們炒起來到發現是誤會,馬上站到另外一邊,接著繼續報。
完全對這些能夠自由切換立場與議題,不斷切換,用過就丟再找一個新的來炒的媒體,無可奈何。
我們生活在全媒體社會,無時無刻不在接收資訊,對資訊做反應。
媒體只要一直丟訊息就好了,社會甚至早就不認為媒體需要查證真假了。
誰叫媒體至今仍然是社系統的觀察器與呈現工具。
沒有媒體,我們則完全無法看世界。即便我們得到的只是個被過份扭曲的世界,好過完全看不到的情況下,我們把某些人事物的犧牲,當成必要成本支付出去了?
話說回來,好像至今沒人知道這隻狒狒的主人到底是誰?好像也沒什麼人再關心這件事情了?
狒狒之死很多人討論是好事,只不過大概是因為看了很多天連載有感情的緣故。
之前自殺的高中生反而被討論度還遠不如狒狒。
可見媒體報導影響閱聽人認知,擴散訊息,影響人們注意力的威力有多強大?

逆社會觀察

事件真假是其次,能否帶得動輿論風向才是重點

By
on
2023-01-11

不管最近喧騰依時的流水席之亂是真或假,其實不是很重要,下個月就沒什麼人記得這件事情了。
虛構故事跟真實人物各自解讀人生問題的觀點差異造成的衝突,引爆的討論,某種程度上要呈現的議題可以很類似。
事件可能是假的,不過,帶動的議題跟情緒卻是真的。
從議題設定的角度看,真正的關鍵是,這段時間發生的其他重大社會新聞,都不太能夠進入普羅大眾的視聽範圍。
台灣的議題操作非常純熟,深知庶民口味的網路行銷人才多的是,也有整套的產業鏈配合出貨。
就算沒蓋掉什麼新聞,也是一次成功練兵,可以展現給金主或客戶看看,自己的操盤實力!
實際上,網路崛起後,社群平台壯大後,數位行銷發達後,資訊戰成為日常後…,每天都有很多議題試圖操作,只有少數會成功,其他大部分都失敗。
只是在整個試錯過程中,慢慢有些議題操作方式被掌握住,提高了操作成功的可能性,養出了一票擅長帶風向的專家(不妨問問身邊做網路行銷的朋友,光是民生產業試圖操作媒體帶風向的案子,每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雖然還不是百分百,但是,多丟幾個事件,同時操盤,總有能夠炎上的!
不管,單純出貨還是蓋政治或是帶風向,都是有可能的。
民意如風,只要有心練,配合產業鏈,其實非常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