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因果

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從現在開始改變行動軌跡、持之以恆,就能改變未來

By
on
2024-04-30

假設有個學生,某天突然覺得,讓成績繼續爛下去不是辦法,決定改變,於是開始制定讀書計畫,重建生活作息,找老師跟同學討論功課…,並且認真執行自己的規劃。
作為旁觀的大人的你,應該可以預見,這個孩子的人生道路,已經出現改變。
當事人自己正在經歷這些改變,內心可能還有很墮徬徨不安不確定…
但是,身為人生前輩的你,應該可以篤定確信,這個孩子的人生道路已經改變了。
成績未必很快能夠大幅提升,但是,這個過程創造出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往後這個孩子會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然後跟原本的人生漸行漸遠。
我們每個人的未來,在沒有意外僥倖的外力干預情況下,都是我們的過去的總和所形成的慣性。
然而,當基於慣性的無意識行為開始改變,發展出了新的行為模式,人生將隨之改變。
好比說有個人覺得自己體重過重,不能再繼續下去,決定改變飲食,開始運動,且持之以恆。那麼,年可以確定,不久後的未來,這個人會逐漸變的跟原本的自己不一樣。雖然當事人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遺憾不安…
人的未來,有時候並不難預測,就是現在的行動與思想的總和,不斷反覆重複執行下的累積。
從其他類似的人身上,就能看到差不多的結果。
萬事都互相效力,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寶藏就在哪裡。或稱因果,或稱業力,或稱路徑依賴。
未來是看到的的,從眼下每日的慣性行為就能推敲。不需要等未來降臨再來懊悔,現在就能夠改變。就從沒有果效,會導致自我傷害的事情別再繼續開始。

當自己的人生教練-教練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讓人得自由的NLP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助你人生成功的習慣學主題讀書會(線上錄影版)

逆社會觀察

看抖音,所以不投票給民進黨嗎?

By
on
2022-12-05

進步派說,媒體把某些打過暴力電玩爾後殺人的犯人,歸咎是電玩暴力造成是過份化約,甚至是可笑的。
嗯,那麼,同樣的邏輯可能就很難說服社會,為什麼看抖音看天朝戲劇會被洗腦成天朝人!?
同樣都是使用媒體,為什麼一邊成立一邊不成立,需要更仔細的闡述才是?
媒體是社會化機制之一是事實,人類透過媒體接受訊息,學習資訊與認同也是事實。
那麼,為什麼某些媒體沒有造成行為改變,某些却有,差別在哪裡呢?
基本上,我認為在許多條件都滿足時,兩者都可能成立。不過,都是相關而非因果。
但是,某些進步派却認為,一個是無關,另外一個却是因果,好像都有解釋上過與不及的狀況。
神經科學研究認為,光是打暴力電玩不會是殺人的原因固然沒錯,但如果加上其他幾個原因(這裡暫且不談是那幾個原因,免得被污名化),就可能出現關聯性(但非因果)。
只是,某個議題就反駁超快,另外的議題却認定的超快,似乎是不太嚴謹。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教育與學習

你所了解的那些人性定律未必會起作用

By
on
2018-03-14

 

社會科學讀了二十年,我只能說,對於那些已經熟知社會科學知識或在江湖走跳很久的人來說,那些心理測驗或捷思偏誤的定律甚麼的對這些人的解釋力很低,因為這些人大多都讀過或經歷過,並且在個人行為中置入了相當程度的修正。

 
這是社會人文科學的獨特性,某種程度上主體可以藉由主動修正行為而使定律失效,這也是人之所以要讀書的原因。
 
加上我本身不相信平均人預設,所以,通常我都會先了解接觸對象的身家背景再判斷要用多少社會科學理論去套讀對方的行為。
 
畢竟,如果對方就熟知肢體語言,那麼,對方可能逆向操作造成你的誤判以達成其所欲達成的目的。
 
不能只是一味的解讀表面資訊,要進行雙盲測試還有背景評估。
 
最後,許多定律在科學研究層次都只是指出相關係數而非因果相關,但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卻被簡化為因果相關從而讓人高估其有效性而低估其誤差,也是一種危險~
 

逆社會觀察

被簡化後失了真的專業新聞

By
on
2016-05-16
被簡化後失了真的專業新聞 文/Xen大(本文發表於媒體人小圈圈) 新聞報導因為版面篇幅與時間的限制,能用來介紹事件的字數有限。如果是簡單的交通事故、政令宣導或氣象報告,簡短字數完整呈現消息不算困難。然而,若是碰到複雜的公共議題或專業領域的新資介紹時,就是十分考驗記者寫稿的能力。 偏偏這一塊在台灣現有的諸多媒體的發展狀況,大多是不及格的。就說兩種最常見因為媒體報導的簡化而失真,甚至扭曲原意,結果造成...
書籍品評介 閱讀資訊饗 寫作有方法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學會思考,才懂創作

By
on
2014-12-12
學會思考,才懂創作—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遠流+蘋果橘子思考術/大塊文化 文/Zen大 思考,是提升創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環。 懂得思考,能夠挖掘常人以為理所當然之事物背後的非凡之處,能夠說出別人說不出的道理,能洞見常人看不見的問題本質核心者,是好創作人不可或缺的能力。 最近一兩年,台灣出版市場上出了不少思考方法的作品,大多深入淺出,值得一讀。 像是《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