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新聞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逆社會觀察

媒體業新人薪資比二十年前還低…

By
on
2023-12-20

前陣子看到出版業有人在臉書上發起薪資調查,不少人發現,薪資跟二十年前相比沒有多大變化,引起一陣感嘆,我也寫了一點東西談產值決定薪資…
日昨跟大學同學聚會,回程跟一位在媒體界工作超過二十年的同學閒聊,我問他現在的新聞媒體新進人員情況,他說薪資比當年他剛進這一行還低…
我們社會系畢業的人,滿多人進媒體業,我自己就認識很多人在/曾在媒體工作。
他說以前新聞頻道的廣告,長官是不會賣給那種賣藥的去播長廣告,只有只有數字大的後面的台才會播,我說現在幾乎任何時段都能看到這類型的長廣告!
此外,他說有一次他看電視台下午的政論節目,竟然播著播著就開始吃起點心,實際上就是業配置入…總之,媒體大環境劣化的情況很驚人…
我們等於就是在這個不斷劣化的環境下,透過這些必須瘋狂創造流量來養活自己的媒體,來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實在是很不妙的事情…
當劣化變成一種負面循環機制,怪罪誰都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等於誰都沒有最終的責任(責任分散原則),還會有人擅長操弄這套機制幫自己創造效益,只能說劣化會持續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特定外部勢力,很容易就能操弄台灣的媒體,大搞認知戰與假新聞…
就算沒有外部勢力,自己人為了搏版面也可以各種無下限。媒體已經淪為各方搏版面自我行銷的鬥爭場域。
新媒體沒有比較好,因為也玩同一套邏輯,而且更不需要講武德守規範。所以也別期望網路媒體能改變現狀…
賺不到錢可以支撐自己生存的產業,偏偏還是重資本產業(出版業是輕資本,一個人加上外包網絡就能夠壓低成本去做書;經營媒體卻是非常燒錢),也因此情況比出版業更嚴峻。
話說回來,出版業也是媒體業,也許有一些人不知道,略略說一下!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教育與學習 經濟與生活

看新聞挑選投資標的,需要先有自己的投資模型/哲學作為篩選標準

By
on
2023-06-26

網路/新聞報導裡的投資金融消息,是混亂多元的碎片訊息,若投資人不自覺的以自己的主觀偏好,挑選想信的資訊閱讀,可能落入確認偏誤的思考捷徑,做出錯誤判斷而不自知。
若不能建立自己的一套系統性資訊閱讀模式(投資人事最需要學習系統性/主題式閱讀的人),判斷資訊可信度與真偽性的標準,會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投資可以做多可以放空,可以做長線可以搶短線,可以買任何股票,可以買ETF,可以買賣房地產,可以融資融券…,就是不能什麼都想要。
普通人只能在市場上,根據自己的偏好與學習,建立的投資模型,大量廣泛收集正反資訊,進行閱讀分析判斷,等待適合買進/賣出的訊號,再根據自己建立到標準而行動。
不能一聽別人說什麼好,人家因為買什麼賺錢,就跟著下場買!
如果他的投資哲學,或是投資買賣模型跟你不一樣,就算獲利最成功,除非有覺悟換成他那一套玩法,否則還是參考參考,聽聽就好。
很怕錯過別人賺到錢的機會(錯失焦慮),往往就是讓我們賠錢的原因。因為我們沒搞懂人家怎麼賺錢?就算搞懂,也沒打算全盤更換自己的投資心法!
巴菲特跟索羅斯,投資哲學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根據自己的投資方法,賺了很多錢。
其他世界級的投資達人,莫不如此,嚴守自己花時間實戰鍛鍊,建構而成的模型,進行投資,買賣交易。
只要願意根據自己建立的標準進行投資,只複製自己有信心的成功投資模式,那麼,整個市場週期中,一定有你可以獲利的波段降臨,在那個時期,好好的賺你能賺的錢!
當然也有可能全錯又固執,導致血本無歸的可能性!
歡迎參加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逆社會觀察

大部分的文章都重視資訊品質與可信度,唯獨新聞報導不甩…

By
on
2022-11-09

寫文章或論文或企劃案的時候,除了反駁需要,通常用來建立自己論述,支持論點成立的資料,都要嚴格審查出處,確認信度效度。
這是為什麼論文裡引述的每一句話都要有所本,使用的統計數字都會檢視出處。
因為資料是有品質差異的。
資訊學說到,垃圾進只有垃圾出。
我想,這是在學校寫過報告,唸書寫過論文、出社會寫過企劃案或廣告文宣,甚至會議紀錄的讓都應該知道的常識才對?
不過,這一套在製作新聞報導時,就不適用了。
我們社會的媒體當中,有一些會不斷引述沒有任何公信力,過去經常犯錯,品質很糟糕的資料來撰寫成報導,不查證,也不是用來駁斥,還會以預設他們時正確都方式去擴散。
真的是跟社會常規很不一樣的運作模式。
不過,如果搞清楚其目的跟其他文章不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
只不過,那些報導還是會因為信任偏誤,或第一時間挑起的情緒反應(加上睡眠效應)而產生效用。
歡迎參加
破框致勝分享會

活動訊息區 人人當老闆 教育與學習 文化創意考 在地想出版 經濟與生活

不用付錢還能賺錢,靠原創內容行銷衝流量的七個方法

By
on
2022-05-01

這幾年,有幾位常來參加活動的夥伴,平日也很勤勞練習跟實作,然而,累積粉絲數好像稍微慢一點!大概想了一下,有底下幾個原因跟解法,跟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參考。
1.太少自我揭露,讀者不知道你是誰?
寫文章,除了要講述的專門內容外,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不能都不自我揭露,就算不讓人認識真實的自己也要建立人設讓人認識。
解法,時不時可以略提一下,偶爾要長篇大論一下,那就是寫XX與我,XX就是你在這篇文章中談到的事情,在你人生中,跟你有什麼關係?產生什麼影響ㄏ或好的改變?
2.只在自己的平台上發表
如今的時代,跟早些年不太一樣,生產內容的人跟單位太多了,要競爭的對象很多,如果只在自己版上發表,要靠自然流量來增加擴散,除非你的粉絲裡有超級連接者幫忙,而且非常認真幫你推廣,否則會很慢!
解法有二
第一,毛遂自薦,把寫好的稿子,主動丟給合適的網路媒體版面(這點我在知識型文案工作坊一開始的商業模式介紹中有提,但好像真的會做的人不多,真的要做),借力使力,讓對方刊登你的稿件,幫你創造流量!
除了正式的網路媒體,其他像是PTT、Dard、爆系公社,靠北系列,還有各類型主題的大型資訊分享社團(例如:美食有美食社團;手工皂有手工皂社團;課程有課程資訊社團之類)都可以,而且可以一稿多頭,花點時間搜尋,就能找到跟你文章主題相關的資訊彙整類社團或粉絲團!
早些年我也都會把課程資訊丟到一些講師或課程交流社團。
第二,投稿正是媒體,就是會有稿酬,會刊出你的名字的版面,也就是我推的實戰評論工作坊跟實戰小品文與勵志文工作坊在處理的事情!
最早唸書時,我就向當年的博客來毛遂自薦,寫了一年多的每週導讀,認識了好幾個編輯,後來有一些合作。
當年我還認真投稿各媒體到書評版,以前是有稿費,但很多人嫌麻煩不想賺。那個是我最一開始賺外快的寫作工作,以前很多媒體都要書評版,我都寫過。
還有產業公會經營的刊物,我也寫了很多年,那個其實也有稿費。
政府出版品當中也有一些接收投稿,也有稿費。
如果你想出書或舉辦收費活動,一定要先有投稿媒體,或從媒體/廠商收到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的費用的經驗累積,這些訊息會透過業界口碑傳遞出去,非常重要。
我長年透過投稿,除了賺稿費,還認識了不少同業前輩,後來接到不少工作。
不要試幾次就放棄,當年根本沒人傳授祕訣給我,有些版面投了很多次才上稿,後來也不是一定留用,但是,未必是寫不好,而是版面需要配置讓不同寫手露出。當你到稿OK缺仍被退稿,編輯跟你說因為稿擠不能留用時,就等於承認你是合格寫手,可以持續投稿。
想想,一般來說,企業的廣告行銷廣編稿或業配文,得花錢找人寫/製作,而文章在媒體上曝光,是媒體花錢跟你買,而且你還是曝光了,而且獲得的信譽資本比廣告還高!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最好的原創內容行銷,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大企業主會想出書或在媒體上有自己的專欄(雖然大部分都是代筆寫的)!
3.加入一些試用試讀或聯盟行銷,多寫開箱文
開箱文要寫你真的能夠比其他人更快拿到而且擅長的主題的產品!
十年前左右,應徵出版社的試讀團隊是爭取曝光的機會,因為文稿會在出版社行銷時使用,也可以跟出版社建立合作關係!
聯盟行銷也是,可以去申請,只要你有自己的部落格就可以申請,也不需要很認真寫,就持續寫你一直有在購買且算是有專長的領域即可,像我就做博客來聯盟行銷(雖然也申請了其他幾個聯盟行銷,但就當作做研究)
4.不妨試試看應徵出版界/媒體的外圍工作
當外編或當外稿寫手都可以,幫忙寫廣編稿或校稿都可以,這些工作經驗會讓你能夠接觸到未來可以協助你擴散社會影響力的守門人!
文筆好但沒有知名度的人,可以應徵寫手,不管是雜誌採訪還是出版社代筆工作,都可以嘗試!
至今每年我都還是會接到數起代筆工作詢問,有時候我會轉介給我覺得適合的人,讓他們跟出版社自己談!
5.不要討厭自己的專長,要多寫自己的專長
我知道有一些人喜歡寫自己喜歡或有興趣的事情,但是,市場對於採購或閱讀文章,是看文章的作者資歷來判斷是否要讀或買這篇文章,在擁有某種名氣或信譽背書之前,你能做的就是用你過往人生累積的資歷或專業,寫成文章,成為該領域的代言人,才有機會爭取到與其他領域跨界合作的機會,讓更多人認識你!
6.有比賽還是可以參加看看
雖然我自己當年出道沒參加文學獎,不過參加了不少徵文活動,而且因為學生時代就在出版跟媒體業打混,所以,多少連結了一些能協助我的資訊往外擴散的人!
攝影比賽;徵文比賽;繪畫比賽…,比賽不一定總是要得獎,常常能到入圍,被評審看到,就會有一些幫助,換個方式看待比賽,這也會成為你向外連結的幫助!
7.參加同業或同行的聚會活動
不要總是一個人悶著頭幹,現在網路上有蠻多社群可以加入,加入之後,偶爾貢獻一點資訊,協助解決一些問題,自然吸引一些對你有興趣的人,與這些人建立關係,慢慢往來,以後也許用得到!
由於大部分會來參加我的活動想投身內容產製的夥伴,應該都不是走娛樂業配大眾市場路線,因此,不適合靠搞怪或娛樂來衝高流量,那就只能以專業分享,也就是教育這一塊來切入!
如今的時代很殘酷,不是寫得好就會有流量,而是把文章放到會有流量的平台上發表,就會有流量,所以,大家或多或少要針對自己的領域去蒐集相關的平台或KOL的資訊,借力使力。
我可以說早年專職寫作時期主要是透過媒體密集發表文章(投稿+雜誌特約採訪)+密集出書(投稿+企劃組稿+代筆)來累積流量與知名度。以前文章見報後的轉載跟轉發的擴散率是很驚人的,這比花錢買業配還好,因為人家還會付錢給你!
早些年我個人臉書的臉書友有四千多,現在被我刪到剩下不到五百,但我必須說,臉書友人數多時,自然流量與自然點擊數分享數的確會比較多(我現在改以社團+粉絲團為主要發表文章的地方),對於正在衝高流量的人來說,還是有必要的!
這也是為什麼,參加知識型文案或拆書為課的夥伴,我通常會協助轉發夥伴的粉絲團或文章或活動,多少幫忙導流。
給大家參考看看,流量是需要花時間經營的,除了製作內容,也多想想如何推廣內容!

逆社會觀察

驚恐瘋怒炸跪不忍炸鍋爆氣…,當今媒體下標,不斷刺激大腦邊緣系統,以激發負面情緒為首要之務…

By
on
2022-04-24

 
日前有則新聞,臺中一多元計程車司機載到一醫院千金乘客,該名乘客搭車後,想把腳放在後座座椅上被司機詢問腳是否乾淨,就被對方狂鬧,把腳抬到司機旁邊,示意要他聞,還不斷出言辱罵。
這司機修養很好,完全沒動怒,好聲好氣回應。然後把乘客戴到警局去。
有看到新聞的人應該都盛讚司機EQ高,只有一些網路新聞在那邊下標說司機崩潰。
在網路新聞的世界,標題永遠都是崩潰,跪了,怒了,炸鍋,爆氣,不忍了,痛批…之類的超浮誇修辭,完全跟內文不符合也沒關係,就是拼命下。
根本是用演算法套公式下標吧?!
一點修辭美感都沒有就算了,還滿滿惡意,每天以大量的暴力或負面情緒修辭,直接攻擊人的大腦邊緣系統跟杏仁核,以引發人的情緒感受反應,賺取點擊率。
很多事情一點都不需要怒驚恐炸鍋,卻超額使用浮誇修辭,試圖讓閱聽人對新聞報導事件產生情緒定錨,產生不滿或不耐情緒。
每一個網路新聞媒體都是如此,正經的重要新聞跟娛樂新聞都一樣的下標方式。
真心覺得悲哀。
人沒那麼容易崩潰跟憤怒好嗎?
成天用這些強烈的字眼激發閱聽人的情緒,刺激閱聽人的大腦邊緣系統,引爆反應。
長此以往,某些人的刺激反應系統可能真的被改寫,變得非常容易暴怒與不滿,對各種讓自己不滿意或不順利的事件的承受力、忍耐力變差,讓人情緒控管能力變差!
<假資訊是針對大腦邊緣系統進行攻擊,理性分辨能夠抵禦的部分有限>
假資訊,假新聞,散佈時,是刻意使用特定能夠引發人類大腦情緒的修辭,攻擊人類的大腦邊緣系統或杏仁核,資訊是否符合事實,能否被接收資訊的當事人辨認出來,根本不重要。
某種程度可以想像成口語溝通時,語氣傳遞的訊息重要性更大於內容本身。
比如說,家長以很不爽的口氣跟小孩說,你真棒!應該很少人會覺得自己是被稱讚。
事實與否的接收與檢核,靠的是大腦皮質層跟額葉,啟動這些功能需要能量,而且需要訓練,不是每個人都會。
然而,針對人類基本情緒的訊息,可以繞過理性機制的檢核,直接針對無意識,下意識等更基本的大腦運作系統進行攻擊。
好比說,從很小還不會講話的年紀,就被大人恐嚇虐待傷害的人,日後可能聽到類似的聲響就會莫名感到害怕,因為刺激反應的連結,早已被內建到大腦深處。理性雖然知道怎麼一回事,卻仍然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恐懼。
腦科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媒體使用三種溝通框架,設定議題
新聞媒體最常使用的後設溝通框架是權力框架(媒體有監督權)+道德應然論框架(事情應該按照我設定的道德標準進行檢驗)+零容忍論框架(一個錯誤都不應該存在)。
只要在報導內建這三項框架,進行議題設定,就可以嫌遍天下無敵手。
官員執政做的再好,只要有一個國民有狀況,就可以拆毀所有政績。
一個人平常為人再好,都抵不上一個錯誤(不是殺人放火那種,可能只是說錯話或一時情緒不好態度不佳)被媒體放大報導後形成的人設。
其他像是電力故障,酒駕或暴力犯罪數據就算逐年下降,只要媒體拼命放大個案,用上述三位一體後設框架進行監督式報導,就能有效激發民意不滿(更別說台灣還有巴不得幫對岸扯後腿的入侵框架)。
話說回來,那也是我們許多人抖不自覺的被媒體設定抖溝通框架牽著鼻子走,才會讓這些事情(不只是政治政策層面的報導,方方面面幾乎都是如此),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