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邏輯謬誤

寫作有方法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不相干謬誤

By
on
2022-09-24

我以前總覺得,不相關謬誤(又稱分散注意力謬誤;製造偽證謬誤)這明擺著的錯誤,真的會有用嗎?
(邏輯謬誤的另一面就是詭辯術,是論辯修辭技巧。)
這幾天我覺得我錯了,原來真的有用。
只要結合理由謬誤就可以了。在論證的地方,把不相關的事證放在理由的位置,就可以產生具有解釋力的效果。
心理學有個拜託讓我插隊一下的實驗就發現,拜託排隊的人給你插隊,給個合理的好理由跟給個爛理由,得到同意的比例只差1%(93%跟94%)。
不好好解釋自己被質疑論文抄襲的部分,拉別人(林智堅的學歷與論文問題)來打作為主要回應,其實就是不相關謬誤。人家問A,結果回答B(B的事情根本和A無關,關B什麼事呢?),竟然真的也可以。
然後,支持者全部跑去打那個被拉來打的,到處跟人家說B才是該死,於是就不用面對原本的質疑,直接過關。
真的是受教了!
我再仔細想了一下,我發現有一些人的思考會有一種直接往對立面跳的模式。
好比說,我在談台灣疫情期間經濟發展還不錯,就會有人跳進來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其他國家)不好嗎?
再好比說,有人在談自己業績不錯,就會有人聽到覺得這樣的發言是在暗酸那些業績不好的人。
這種自己想像出人家沒有說的虛擬反面,似乎是很常見的一種捷徑思考。基於這個捷徑思考,稍微推動一下,就可以用B來迴避A。
的確,難怪有些人說,這些人不是不懂邏輯,而是他們總是在評價的標準上不斷游移基準點,以至於無法形成有效對話,可以反守為攻,擴大戰線開地圖炮的無差別攻擊,還可以閃避問題。
難怪有人說,攻擊是最好的防守!
戰役靠這種招術可能贏了,戰爭却未必。
不過,如果是網路行銷公司來操盤,贏得戰役就是他們的任務,好像也沒錯。

寫作有方法 教育與學習

掌握知識的共同本源,學習與製造知識都能事半功倍

By
on
2019-09-05

這幾年在設計課程與讀書會活動時,深深感受到當初學生時代讀書時,除了社會學本科還有有好好地把西方世界建立(生產)學科知識的基礎(規則)底子打起來,且還認真地掌握了整個西方知識系統的開展脈絡,對於寫作與課程設計,真的很有幫助!

當年讀書時,雖然主修社會學,但是,大學前兩年的必修學分中有很多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本科系學生除了本科課程,還要修讀法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人口學、犯罪學、統計學等學門的知識(研究所階段得修讀方法論),大體上就是為了傳遞這樣的訊息吧?意思就是,想讀懂社會學還得具備其他學門的知識才有辦法?!

我發現一件事情,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與知識生產的規則有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透過已知領域的知識來拆解新接觸領域中看不太懂或沒明講的東西,甚至知識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地借用其他既有知識。

舉幾個例子。

去年初準備情緒勒索的主題讀書會時,想說也整理一些解決方法的知識與技術吧?!讀了正念療法的書,然後發現,正念療法的內容幾乎都是來自形式邏輯中介紹的邏輯謬誤。在正念療法沒有談太多的鍛鍊方法,邏輯類的作品裡都有。

而且,在邏輯思考類的作品近乎白送的知識,在正念療法領域若參加工作坊是非常高價還未必能夠快速掌握,因為那還是需要基本的邏輯推理的底子。

另外,修辭領域有很多知識也跟邏輯謬誤有關,大抵原本邏輯就是為了反駁詭辯的修辭才誕生的一門技藝。

又,我在準備系統論讀書會時,發現西方近代理論的建構都脫不了系統論的使用,而當我早年從社會科學領域知識掌握了系統論的核心原則與應用規則後,後來再讀其他知識學門的理論就能快速上手。

最近讀書會在整理NLP的書籍重點,很多書裡沒有明講的知識出處,我大概都略知一二,所以知道語言省略的東西要找語言學的書來補強,想像力練習要找符號學的書來補強,語言結構轉換的部分則是靠邏輯思考來補強,基本觀念則是靠心理學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的基礎知識來理解與掌握。

西方的每一個新的知識學們都是在既有的知識系統規則上開展出來的,因此,掌握知識生產規則的基礎,學習知識就能輕鬆許多。

於是,這個上課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和不少經費的練習區塊,就靠其他主題知識的學習轉移來攻克。

古人所說的觸類旁通,大抵如是,也就是以過去所學會掌握的知識技能來拆解並消化新領域的知識,一句老話,當你的已知越多,學習並掌握未知就越快。

西方的科學哲學、知識論、方法論、邏輯思考、系統論,是日後許多學門知識開展的根源基礎,把握住這些基礎知識,學習上會快速很多且省力很多。

大抵說來,知識是一張網,彼此串聯交織,有一些輪廓邊界但並非絕對,網中的知識掌握得越多,接近新知識就越容易~

生活有感想 教育與學習

邏輯思考幫你拒絕情緒勒索與道德騷擾

By
on
2018-03-28

之前準備二月份主題讀書會情緒勒索的資料時,讀到認知療法的作品,覺得好眼熟,怎麼都在講語言中的邏輯謬誤,後來轉念一想,懂了,在西方,邏輯語言算是一種不被錯誤推論或修辭干擾的正念語言,也就是說,掌握邏輯思考與邏輯語言,就能排除許多不當的情緒干擾。
 
盡力排除語言中讓你產生情緒的部份,排除沒有證據的個人意見,只保留事實,也只看事實。
 
以邏輯語言表達,等於選擇用事實傳遞訊息,不靠情緒幫腔或其他諸如權力道德禮貌傳統權威等外部力量來強迫別人接受訊息。
 
不聽情緒,放下外部權力,只看事實。
 
人生,會開始變的很不一樣。

也就是說,練習使用邏輯思考與表達,就能建立人我界線,阻擋許多不必要的困擾~

 

#邏輯思考就是認知療法

#邏輯思考幫你拒絕情緒勒索與道德騷擾

逆社會觀察 教育與學習

小心分辨媒體公布的統計數字

By
on
2018-01-08

小心分辨媒體公布的統計數字

文/Zen大(本文發表於媒體人小圈圈)

大概因為大學跟研究所主修都是社會學,有基本的社會統計概念,所以一直以來對於媒體上發表的各種統計數字,都不會看了就接受,會回頭去檢驗統計數字的來源。

 

好比說,有一種媒體常用的製造統計數字的方法就要小心。有些記者會拿著問題去問專家學者,請專家學者給一個數據當作現狀描述,有時候學者專家為了滿足採訪需要就根據個人經驗或感受(而非嚴謹的抽樣調查)隨口說了一個數字,然後就被記者拿來寫在報導中。更慘的是,報導上網之後可能成為該議題的唯一一個統計數字,爾後其他人想寫該議題上網查時看到這則報導的數字就抄,以訛傳訛,積非成是。至於真實情況如何,也就沒人關心了?

 

最近有一個高中的新聞社針對該高中的三百多名同學發出一份問卷,調查該高中的高中生的社群網站使用情況,結果發現臉書僅有6%的人使用,而Youtube有66%(IG有24%),結果就有媒體引用並寫出臉書慘輸Youtube十倍的聳動標題來。

 

沒有基礎統計學訓練的閱聽人看了之後,不疑有他就相信的人肯定不少。然而,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可信的嗎?

 

假若今天的問卷是針對全台灣的高中生發放,且發放方式採隨機,問卷數量達到一千份,那麼得出的統計結果可能相對可信。但今天針對的是單一私立高中,單一高中本身的社經背景群聚性就很高,也就是說所抽樣的母體本身可能就有系統性的偏差,做出來的統計數字若不經過加權或整理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因為無法通過信效度檢驗。

 

或許你會說,不過是個高中新聞社團的調查不用那麼講究?

 

但是,如果當該調查數據不但被社團指導老師背書肯定且還被國內的大媒體引用,且數據發表到一些專業的電商社團竟能引發共鳴與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符合結果的解讀時,那就是讓人擔心的事情了。

 

學會解讀統計數字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辨認出無效或錯誤或刻意誤導的統計數字可以避免被特定利益團體誤導,可以避免自己被欺騙,學會正確解讀統計數字是提升閱讀理解素養以及分辨真偽的重要能力,特別是當主流媒體早已不肩負起辨識統計數據真偽的責任時,我們更要懂得分辨,才不會落入有心人的刻意製造統計來操弄輿論民意的圈套中。

大員的通訊

大員通訊:魯肉飯比大數據 黑心言論何時能止息?

By
on
2017-06-02
大員通訊:魯肉飯比大數據 黑心言論何時能止息?文/Zen大(本文發表於2017/6/2東方日報大員通訊) 最近幾天應該蠻多人看到某位業界高層撰文批判台灣辦魯肉飯節,根本自我邊緣化,遲早被世界遺忘的文章。 這位大德感嘆,連貴州都在辦大數據活動,我們卻在辦魯肉飯節,真是天差地別。 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這些人可以把完全不能共量的兩件事綁在一起比,充滿邏輯謬誤,還振振有詞? 不久前才一個將一帶一路與豬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