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健康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光累積個人資產沒有用,得維持貨幣的購買力才行

By
on
2024-04-10

當代的財務規劃,多半將重心放在累積貨幣與資產,這套做法背後的預設是之一,但凡有任何需求,都可以拿貨幣或資產到市場上購買到專業的服務,幫自己解決問題。所以人只要盡力累積資產就好,不管是以什麼型態累積?
甚至於,放棄生活中的其他娛樂或人際關係經營面向都沒關係,不當個好公民也沒關係,完全斷絕社交生活,一心投入經濟領域,創造並累積貨幣就好。
這類觀點,也時不時出現在網路上的文章,例如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他如何努力工作賺錢存錢,不娛樂不消費不休假,存到了買入人生房屋所需的第一桶金,並且已經買入房產!
這類財務規劃的預設之二是,你一輩子都會順遂,不會碰到狀況,因此可以一直工作賺錢存錢,並將錢投入資產累積。
預設之三是,你所身處的國家社會環境也都太平安康,不會出現波動震盪狀態,因此,你所賺取的貨幣一直都是具有購買力,且能夠順利在市場上變現。
預設二的問題點在於健康,過度操勞身體,健康是否會出狀況?會否碰到意外事故,導致自己再也無法工作?
健康問題,年輕時可能發生機率小,年過四十後就不好說!會不會還沒存夠錢身體就出狀況,或是存下的錢只能不斷去看醫生?
預設三又可以分成很多面向,地緣政治與政府腐化暫且不談,暫時好像不會大規模發生。
還有就是天災,像是最近發生的地震,則是居住在環地震帶的居民,每隔幾十年就得發生一次規模很大的,且沒人知道確切會在哪裡發生?
天災發生之後,你會發現,除非你是郭台銘等級的超級富豪,否則我們普通人所擁有的貨幣數量,是無法到市場上買到所需的服務的。
因為那個當下,市場機制停止運轉,就算有錢都買不到貨品或服務,只能仰賴其他沒有受到影響的區域/人們運送物資或設備來。
想一想,花蓮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各縣市能動員大量人員前往救災,有那麼多志工人員無償投入,這些人力物力專業與設備如果都得自己到市場上花錢買,那得要花多少錢?
再想想當年的921…
這些來自官方的服務或民間的支援,在台灣生活的人或許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然而,那是國家運作順暢,總體經濟狀況安好的社會,才能獲得的照顧。放眼全世界,有不少國家無法在天災發生當下,提供足夠的支援給受災居民,因為自顧不暇!
說來弔詭,正因為我們生活在安康的社會,人民才能夠放心地去追逐自己的私利,累積自己的財富。然而,我們之所以能夠生活在安康的社會,有一部分是人們放心去追逐私利後累積的盈餘部分上繳國家,建立了公共服務使然(亞當斯密最常被引用的觀念)。
如若公共性無法建立,政府無法有效運轉,人民碰上天災或其他政治經濟動亂時,國家無法提供人民足夠的照顧。當人民只能靠自己時,絕大多數人都是無法單靠自己的財富來解決問題的!
讓政府的運作能為人民服務,則是需要公民聯合監督,讓政府不敢亂來。這次地震發生後,為什麼有一些人呼籲不要捐款到花蓮縣政府的帳戶,為什麼花蓮王家裏的災情照片外流後輿論一片譁然,不就是因為那個地方政府過往在捐款財務流向有問題,不被其他地區國民所信任嗎?
全然的自私之所以能夠促成公共性,那是因為有一套尚算合理的分配機制,在管理那些追逐自私後所創造的利潤。若政府部門也走上全然自私路線,只圖自己的利益,那就會是真正的災難了~
說了那麼多,我想說的是,個人資產固然要累積,健康也要顧,與外界的聯繫也不能斷。
而且要知道,我們累積的資產所以有效,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尚算能夠健全運作的社會。
不要像某些名嘴,看不起政府在強化基礎建設上的努力,甚至認為這些建設都是理所當然,沒什麼好說的。
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由市場與社群所組成,在市場面我們固然應該竭盡全力追逐利潤,在社群面卻應該監督政府,關切其他人民的生存需求,與其他人建立公民聯合,發展彼此互相扶持互相照顧的關係形態,才能形成一個強韌的社會。
所幸,台灣在這一方面還不算做的太糟,雖然有一些專門扯後腿搞破壞的勢力存在,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很樂意與人為善與人分享,幫助落入危難者,不計利弊得失!

風險:預估、防範,共存乃至從中套利?-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Zen大(試著努力做到)的101條人生哲學與行為準則

By
on
2024-01-08

出社會二十幾年,慢慢也摸索出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稱不上八面玲瓏,甚至有點乖僻,就是為了將人生自主權盡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上,不需要委曲求全就能活。當然,一路上要感謝很多貴人相助,是以簡單的分享我自己整理出來的一些行為準則:
1.不要只追求用工作自我實踐,工作是為了過生活2.規則是用來打破的,不要只是遵守人家制定的規則3.掌握學習方法,自學成為專家4.實戰是最好的練習5.選擇比努力重要,先看大趨勢與格局6.奧義就是基礎功夫練到爐火純青時的結晶化7.錢是很重要的社會生活工具,雖然多多益善,但不可本末倒置,為了錢而賺錢,而且不花8.家人與健康是人生的根本,錢是為了讓這兩件事情變更好,而不是犧牲這兩件事情去換錢9.這世界並不公平,有些人就是比你好命,有成就,長得比你好看,出生就是你的終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運跟人生,盡早接受投胎術的現實。10.不要用自己的短處跟其他人的長處比較,強化優點,將弱點外包找人協助。
11.不要自欺欺人,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況。12.不要怕向人示弱,求助。有苦就說出來,別憋出病來。但也不要只是重複埋怨,困在泥沼中!13.有能力就幫助人,沒能力也別想靠害別人來上位。14.社會主流價值排序系統不一定適合你,要有自己的價值排序。15.人生自主權,價勝千萬金;不要為了錢讓人踐踏底線。16.時間對人生中重複做的事情的複利效應,威力乃是全世界最強大的。17.做任何事情之前,考慮機會成本時間成本。18.永遠不要委曲求全,迎合他人。19.遇事多看實然、構成要素,少講高調的道德應然論。20.解決問題比發洩焦慮不安情緒更要緊。
21.決策要快,錯了可以改,切莫猶豫不決。22.做人要有立場跟原則,有所不為有所為。23.有自己的小癖好。24.不與假道學者往來。25.謹記黃金律,擁有黃金的人講話最大聲。26.搞清楚這是誰的場子,不奪人主場風采。27.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合作者合作之,背叛者教訓之。28.積極累積備餘,撐過系統性風險。29.能明辨是非。30.懂吃喝但不貪吃。
31.盡量環保一點,對環境友善。32.不假設其他人跟我有一樣的價值觀。33.尊重差異,拒絕自我中心主義。34.追求略高於及格即可,而非完美主義35.世界越快,心要慢36.上游思維,從根本入手37.顧好腦子,不讓腦子受傷38.不出賣人格與大原則39.做樂意之捐40.享受孤獨自在,大隱於市
41.做自己能做且想做的事情42.幫人工作,要收取報酬,不做白工43.不做不想做的事情。44.不幫不想幫的大人。45.不造成損失的話,試著挑戰不擅長的事情46.君子之交淡如水47.吃普通好吃,耐吃的好東西48.當個普通人49.有上進心但不要太過積極上進,夠好就好50.鍛鍊挫折忍受度,韌性。心情要健康,但不是失控的正向思考
51.用系統論看世界,見樹也要見林52.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不從眾,安於冷門小眾53.用邏輯想事情,對人對事講道理,但不強求對方接受54.確保自己不會為了認知失調再平衡而幹蠢事,例如外在歸因、怪罪其他人,推卸責任55.鍛鍊語言修辭與邏輯推論合一,表達時的文體與內容能夠彼此相符56.不用洗腦術控制術煤氣燈效應制約其他人57.保全性命是首要之務,不與不可爭辯者爭論勝負,不讓自己落入險境58.危邦不入59.復盤大小事,檢討改進疏漏處60.建構各種節能與降低啟動門檻的自動化運作系統
61.善用外包,把日子過好一點62.不追求頂尖,過得去、夠用就好63.不與人爭勝負,若有人與我相爭則讓退64.定期整理,捨棄無用之物65.隨時隨地寫筆記,整理思緒,將外部資訊化入自己的系統66.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世界是一張大網,所有人事物環環相扣67.小心迴力鏢效應,對世界發出任何訊息與行動之前,想清楚後果68.風險規避勝過賺取超額報酬69.敏於風險感知,機率極小的幸運不要強求,機率不小的危險要留意70.遵守社會默契契約,不試圖對抗地心引力問題
71.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不追求文以載道,為人師但不好為人師,沒人來問就不要自己多嘴跟對方說建言72.不討好/高攀/攀附權貴或社經地位高於自己的人,對掌握資源者無所求,不忮不求73.樂於提攜後進,即便事後被人捅刀或自己看走眼也不要懊悔74.回饋社會,如果社會需要我的話;不需要就兩相忘於江湖75.每天都要有時間讀書寫作追劇76.不一定要正面迎戰,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77.人並不總是良善,也有惡者,不要輕率的信任他人,要懂得分辨且保護自己78.鍛鍊知行合一/習慣學79.問Why也問How80.不盲目追逐追捧大師/大品牌
81.第一留給其他人當,天塌下來讓高的人扛82.遠離人設完美無比的人8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有就是準備騙你的人84.小心那些讓自己的邊緣系統跑的比前額葉快的訊息/人,隨時跳出情境,要能自我解除促發效應與他人洗腦制約85.不被他人的同步/映射所制約,相信自己的直覺,留意非意識層次的訊息86.覺得時運不濟時,低調沉潛減少外出活動,待在家睡覺87.懂欣賞美學、看穿符號88.凡事講證據89.使用教練學提問技巧,經常自我反詰90.不要畫地自限,但也不要過分高估自己(樂觀偏誤)
91.遠離愛畫大餅,追捧熱血夢想與熱情之類幹話的人92.樂於助人,僅止於舉手之勞的簡單事的程度93.但凡問感情,都是勸離不勸合;但凡問工作,都是勸離職創業不要繼續待下去94.沒有理所當然,事情比表面上呈現的還要複雜95.封鎖說我想太多的人,還有槓精與酸民96.雖然自己不會攀附,但社經地位高於自己者來找我而不是為了利用我時,必定奉陪97.遠離愛情緒勒索、為老不尊,隨便跨越界限的人,不管是長輩還是什麼98.抱持大不了不合作的心情談合作,婉拒不合理的要求,拒絕被剝削99.拒絕自我剝削100.簡單過日子,但永遠對世界抱持好奇心、仔細觀察,提出自己的想法,建構自己看世界的模型,絕不人云亦云,方便行事
101.有一點幽默感,懂得自嘲

Zen大的社群學坊(2024年班)共學團-年度主題:二十四堂自我賦能的技藝課(確定舉行,共學夥伴募集中…)

設立你的心理界限:拒絕道德騷擾與情緒勒索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廢文變黃金 :斜槓大叔的知識變現秘訣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讓天賦發光發亮-尋找/發展天賦熱情與動機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超一流商務人士的工作術與工作論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人脈與連結變現力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強化挫折恢復力與心理韌性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當自己的人生教練-教練學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偷師—超級個體都在用的自我增值人生方法論(錄影線上版)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在地想出版

貨幣從市場上真正購買到的是勞動力!

By
on
2023-12-24

貨幣從市場上真正購買到的是勞動力!
用勞動力生產的產品,提供的服務。
錢是交換勞動力的媒介。
如今的老後生活之所以需要儲蓄大量資金,那是因為原本由家庭/族來提供的勞動力不足,政府也無力幫助,人們得自己到市場上購買的緣故。
也就是說,儲存退休金的本質是購買市場勞動力,為自己老化生活不能自理之事服務。
搞清楚這一點後,才能展開個別的具體的有效規劃。
因為每個人的生存狀態,時代環境,個人擁有的條件,以及希望過得老後生活形態居住地點都不一樣,無法耶不應該一概而論。
但是,需要縝密的思考,整理,規劃,檢討,改進,反覆修正與執行。
唯獨有一點很重要,社會上的金融機構不斷放送的老後生活願景,往往是超級高標,奢華版,且將重心放在獲取貨幣資本,容易忽略健康與人際資本的累積。
也不是說一定做不到,只是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達到奢華版退休生活的標準,即便努力規劃且執行了。
規劃老後生活,要多考慮各種風險面向多衝擊(像是子孫不孝,意外事故,系統性風險,往往是很多人不願意正視並納入規劃的),應該從低標的確實可能達成入手,先求有再求好,慢慢往前推進。
好比說,至少先算出確定可以拿到手的年金,退休金。再跟自己預估的平均支出相減,算出每個月自己需要額外準備的金額。
再用平均餘命減掉你的預計退休年紀,換算成實際上需要準備的資金。
這裡面還要區分成需要繳房租或房貸,抑或者不用繳房租房貸但要角地價稅之類的土地持有成本。
退休支出不足額的部分,有一些靠投資收入,一些烤被動收入,一些靠存款,一些則不妨靠兼差打工自己賺取。
退休不宜完全不工作,勞動養生。
工作仍是不錯的維持健康方法。
個人老後生活的支出跟青壯年時期不同,雖然上醫院的支出可能會增加,但是消費娛樂支出會減少。會出現個人性通縮,跟環境的通膨,兩者大致上可以抵消(除非國家經濟出現狀況)。
也就是說,壯年時期一個月的家庭支出約莫十萬,退休時大概也差不多(再看看到時候要不要扣除房租房貸)?
假設不用付房租或房貸,扣掉兩萬。兩個人年金各1.5萬,則扣掉3萬。那麼一個月實際上要準備的費用就是5萬,一年就是60萬。
如果65歲退休,平均餘命81歲,等於是需要準備15年的費用,也就是900萬(兩個人,一個人450萬)。
也就是說,到退休前,要準備450萬/人。
考慮到退休後的前期還可以打工兼差跟再就業,投資也還可以繼續進行不需要全敗贖回。
有年金,免繳租金貨房貸的話,實際上的退休準備金,沒有金融機構宣稱的那麼高。
上述準備的金額前提是,醫療支出有足夠的保險給付。

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

人生下半場,要怎麼過才能健康又快樂?-熟年生活準備要趁早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財務規劃-設定財務目標與執行方案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

有錢人到底在想/搞什麼鬼?–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公益場)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GDP的成長,有時是以人類的不幸換來的…

By
on
2023-08-04

今天經濟市長的一般論是,GDP成長就是好,衰退下跌就是不好!
然而,GDP只反映市場交易數據,有些GDP雖然成長,但是,那樣的成長並不必然都是好的,至少在社會學意義上,不一定,得逐項檢驗!
好比說,高齡化之後的醫療支出成長,教育的補習支出的成長,雙薪家庭之後的家庭照護支出成長,社會原子化之後的家庭耐久財支出的成長,流行時尚帶動的快時尚購物模式(用過即丟,不喜歡就丟,喜新厭舊,有新的就買)等等帶動的GDP成長,在經濟意義上可能是好的,在社會環境上卻未必~
如果高齡長者身體都變健康了,需要長照或臨終醫療的支出減少了,對GDP是巨大的衝擊;如果教育不再需要軍備競賽式的發展,孩子們不用被功課補習壓垮,對GDP是巨大的衝擊;如果人們開始按需購物,不追逐流行時尚,對GDP是巨大的衝擊;如果人們開始減少外食,增加在家自己煮飯,跟家人一起吃飯的頻率與次數,對GDP是巨大的衝擊…,但是,人們或許會變得比較幸福,雖然GDP下跌了!
然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決定論,將所有能刺激、促進GDP成長都是為好,其他都是為需要挽救與改善的情況,忽視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社群、心理健康等面向,人成了促成消費的機制,廠商的獲利來源,被促銷誘惑購買了許多非必要的物品,甚至為此不斷背負了債務,成為人礦…
大前提不能扭轉的社會環境,也許經濟數據仍然持續成長,卻很難說是個讓人安居樂業、快樂幸福的社會~
直白地說,有些GDP成長是以人們的不幸換來的…,只看GDP判讀社會發展的機制,會忽視這些不幸,甚至加碼促成這些不幸,好讓經濟數據可以持續抬頭…
在如今的資本主義經濟系統中,人的主體性退位,人是作為促成交易/經濟數據而存在,企業在乎的是數據成長,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問題解決或幸福,只是為了促成銷售的賣點,如果可以不用做到這一些依然能夠暢銷,企業未必會去做!
總而言之,如今的世界,經濟數據可能確實的持續成長了,但是人未必就能持續獲得幸福,那些經濟數據很可能是人脫離家庭與家庭的彼此支援後,更加仰賴市場經濟提供的買賣交易來支撐生活的緣故!
 
追記
之前寫到,當代社會評估成長只靠GDP的侷限。
有些GDP成長並非好事,例如醫療支出,外食支出等等,這些支出成長背後的社會學意義,未必是正面的。
以此作為基礎,還有一件事情也很值得一提。
那就是,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面臨,GDP成長趨緩或停滯的現象。
若以GDP成長才是好的預設來看,容易看壞這些已開發國家的未來。
然而,若過換個角度看待成長的極限,也就是建立在市場交易上的GDP並不可能無限高度成長,那麼,也許已開發國家的GDP成長趨緩並不全然是壞事,而是因為這類型社會中該成長的GDP都到極限了,能夠成長的部分有限。
再換個角度來看,那些能夠創造GDP高度成長的社會,幾乎都是從欠開發到開發中,或者開發中邁入已開發的過程。
也就是說,是積極將分工丟到市場上,透過交易來完成?不再由社群自己動手做的這段時期,GDP發展最快。
也就是說,發展成市場經濟主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這段過程中,GDP成長最快。
當成長告一段落,不再衝高GDP,未必都是壞事,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高度成長期結束。
弱大部分人都能順利脫離貧窮,完成原始積累,健康,長壽有工作有私有財產,能夠得到良好的服務,那麼,就算GDP沒有繼續高度成長,社會裡的人却未必因此過的不幸福…
簡而言之,GDP能夠說明的事情越來越少了,只不過我們目前還沒有其他可以取代GDP,用來描述社會發展形態的指標可以用,造成對已發達國家真情況理解的偏誤,越來越大。
 

強化挫折恢復力與心理韌性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人生下半場,要怎麼過才能健康又快樂?-熟年生活準備要趁早分享會(錄影線上版)

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長照悲歌-親手弒親後自殺…

By
on
2023-06-16

先從一件私事談起,最近我岳父過世!
從住院搶救、轉入加護病房,再轉一般病房,到決定走安寧,離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轉出加護病房後,雖然身體是日漸衰弱,但精神還不錯,有請看護照顧,家人沒有太累。
最後也跟家人們都見了最後一面,沒有拖延太久,沒有太多的搶救折磨,沒有長期臥病在床。
從臨終照護的角度來說,是很幸運的事情。
我有個老朋友,前陣子剛好我在個人臉書上問起看護的事情,才知道他的母親在家長照已經數年,他本人是練就一身照顧技能,也還好他們家經濟實力不差,他也很會賺錢,才能撐住這樣的支出跟精神壓力(他們家就是家族長輩不允許子女放手,要求他們搶救…)。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能力支付鉅額金錢和看護費,在長期照顧失能或或失智的年邁親屬!
根據媒體相關報導的統計,每年為了照護家人而離職,約莫十萬人(大部分是女性)。
這些人離職照顧長輩後,幾乎就此中斷了工作升遷,未來要能再回職場銜接上原本的職務與薪水很難。
在日本,不少人因辭職照顧家人,後淪為下流老人預備軍,經濟出狀況,因為原本職場回不去。
五六十歲的老人,照顧七八九十歲的老人,是未來社會的常態。
將近十年前,我陸續出過兩本談老後生活準備的書,那時偶爾會出去演講相關主題,每次活動結束,都會有一些大姊留下來問問題。
聊著聊著,我發現,他們並不是真的想問道什麼答案,答案他們都知道,只是那些選項他們無法選擇,他們只是身心俱疲,來聽演講透透氣,找人說說自己碰到的事情。
近年,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起人倫悲劇,是起因於不堪長期照護失能或失智或重病家人,決定親手了結家人性命後再自殺或自首的案例!
目前這方面的殺人事件,官方好像還沒有建立正式的統計分類,只有民間團裡根據媒體報導,做了紀錄!
幾乎每年都有,大部分的時候是落在個位數,然而,目前最嚴重的一年,將近二十起。
台灣目前仍然還遠未達到超高齡化社會的階段,目前承擔長照的世代也還沒有完全被少子化衝擊,大多還有手足可以輪替或共同出資。
也就是說,類似的不幸,未來隨著超高齡化與少子化發威,還會發生,案件數量也可能逐年上升。
說起來,面對長需求日劇普及這個社會現象,各界其實都有積極在努力推動一些變革,讓長期照護環境變友善,無論是DNR、安寧病房,還是長照險、喘息服務,通用設計,乃至高齡長者重視自我健康照護等等。
然而,以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說,社會福利加碼再多,某些經濟上實質貧困,乃至具體個案情況特別嚴峻的家庭,能夠分得的資源肯定是不夠。
這跟哪一黨執政無關,也未必是政府不願意付出,而是,這是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必然會發生的社會現象!照護人手不足,長時間到市場上購買照護人力的經費不足,只好自己來。
我覺得,現階段社會上在做的各種努力都應該繼續,我只是想到一件事情,現在是遠遠不可能,可是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社會遲早會需要討論並做出決擇,那就是讓某些情況極為嚴峻的長照個案家屬,申請讓被照護者安樂死!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真是大不孝,怎麼會決定讓長輩去死?
二三十年前,DNR跟安寧病房剛開始推動時,社會上也有這種輿論,怎麼可以放棄搶救,怎麼能夠如此不孝?
近年來,這樣的聲音雖然當然還是有,但已經比過去一開始推動時小一些。
之前讀一本書,出版一些時間了,是長期推動DNR的黃勝堅院長的作品,書中有一段提到,台灣花在臨終醫療上,明知道救不回來但因為家屬的緣故,投入的搶救醫療資源支出,所費驚人!
這些錢如果能夠省下來,肯定能夠做更多有利長照或臨終照護的事情,也能減少健保的透支與虧損,但因為人們的情感因素,短時間內很難有效壓低。
讓特別嚴峻的長照個案安樂死,聽起來很不人道,也是不孝,在道德上的論述固然都沒錯。
然而,那些是自己沒碰上時的應然論思維,如果自己正式那個極為嚴峻的個案時,也許會想要從實然面去思考,有沒有什麼解法?
你明知道那只是延命,被照顧者的生存的尊嚴幾乎早已被磨損殆盡不說,照護者也筋疲力盡,氣力用盡,經濟也面臨很嚴峻的情勢。
再想想,國家不施援手,最後的結果,就是每年都會發生讓至親親手結束被照護者性命,然後自己了斷的悲劇!
這些人,都不是壞人,不可能是壞人,否則不會願意二三十年間,長期照顧臥病在床的家屬?
他們只是累到想要解脫,而現階段的法令與社會環境無法給他們解脫的辦法,他們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糟糕,所以不少人才會選擇犯案後自殺!
我想不到還有比這個更讓人難過的事情,一個其實是很孝順的孩子,很愛自己另一半的配偶,最後因為氣力耗盡,精疲力盡,做出這種自己動手結束所愛之人性命的事情~
安樂死在現在的台灣遠遠不可能被通過,所以,這類的不幸大概就時不時會發生。
歡迎參加
老後生活準備注意事項分享會(錄影線上版)理財就從整理人生開始線上分享會(錄影線上版)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錄影線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