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傳染

逆社會觀察

邁向共存之前,得先調整社會的防疫認知模型

By
on
2022-05-19

我家社區最外面就是通往安坑的快速道路,最近救護車數量大概比平常多了至少三倍以上!
不遠處有個消防隊,另外一端則是耕莘醫院安康分院,過河的那邊則是慈濟跟耕莘的新店院區!從白天到深夜,不斷不斷的有救護車在快速道路上奔馳,大概都是後送確診病患的!
不過,接下來疫情才要開始飆升,希望一個月內有辦法回落,然後慢慢走上群體免疫的與病毒共存之路!這段時間,醫療跟防疫行政系統超載壅塞是必然的事情(一天幾萬人確診,十天就是幾十萬人,肯定忙翻,多點同理心,保護社會的醫療量能,才能保住更多人的性命),就盡量多點耐心,不要去跟人擠著第一時間搶購什麼物資。
想想,醫護警消大眾運輸的司機通路的店員還有老師,以及許許多多仍在第一線堅守岡位的人,很辛苦也了不起!同事們一個個確診,他們卻接著頂上,繼續工作!
我們要能夠體恤這些人鎮守第一線的人,不要再給他們多添麻煩!
生病是很痛苦沒錯,但是,全台灣上百萬人一起生病,大家一起撐過去。
我們絕大多數人,自己的病生完也就沒事了,可是社會上有一群人,得不斷服務確診患者,甚至極有可能再確診,我們真的要多替他們想!
如果是低風險族群,也不用太擔心,雖然輕症還是會蠻辛苦的,但絕大多數人都可以挺過(目前死亡率是萬分之三,而且其中又有一半是沒打疫苗,且多半集中在五十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得到自然免疫!兩年多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拒絕口罩,拒絕相信病毒會造成大流行。
台灣反而在第一時間就接受口罩跟病毒會大流行,從而避免了一開始就造成重創的慘劇。接下來一直到去年五月中,台灣都算是守住,只有小小的零星的個案。
即便是去年五月快速升三級,雖然輿論一邊吵是誰造成的,但是民間仍然很認份的做好防疫,自主升級,最後在三個月內壓平感染率,再後來甚至又清零。
我在想,會否過去兩年太過成功的防疫,在眾多人心裡埋下了防疫就是這麼做的模型,然後,俗稱的成功詛咒出現了,因為這一次的防疫做法跟以前我們信奉的成功經驗所建立的模型都不一樣。這次不是追求清零,而是透過拉高疫苗施打跟自然感染(會有一波數百萬人確診的大流行)達到群體免疫。
雖然官方再三宣導,去打疫苗,可能中重政的高危險群要小心留意病程變化,不緊急的人不要去擠醫療資源,然而,這一次的大流行我們有許多人還是害怕被感染,因為我們腦中集體建構的防疫模型太牢固了,要讓整個社會短時間內轉彎修正,著實不太容易。偏偏這一次,過去正確的事情有些還是正確(戴口罩勤洗手抱持社交距離),有些卻不一樣了(從清零轉為共存,榮幸大量感染,只要維持住中重正比例)。
加上新政策必然造成系統壅塞超載,因而民怨不斷,謠言四起。
其實,有一件事情跟過去兩年多一樣,我們到目前為止,轉換為新的防疫政策後,從各項數據來看,還是做的很好。
台灣並不是第一個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社會,其他已經陸續解封到社會的數據,大多還沒有台灣好。然而,反而是許多國家的國民從一開始就一直希望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掠,所以當政策終於採取共存論,他們很快就適應了。反而是起初的管制跟清零讓他們感到痛苦。
說到底,大腦認知模型的改變,才是最難的。
想想也是,上課當時候,能否讓學生接受新的觀念和做法,得看一開始老師能否順利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有盲點,需要改正。如果這點做不到,後面的學習成效也拉不上來!這就好像我們長年習慣遵守的右側行駛,突然跟你說明天開始要改左邊。就算道路表示法規都改好了,大家也都知道了,但實際上路後還是會發生很多情況,因為知道是一回事,身能否順利接受適應是另外一回事。
現在能夠補強的辦法就是支持共存派的人,都要在自己的社會位置上,認真對週邊的人發聲,不能只丟給政府專家來做這件事情。
我們每個人都是溝通的橋樑。
只有透過不同群體的人共同宣導擴散資訊,讓其他人知道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情而且其實大家做的很好,才有機會扭轉社會認知,讓共存意識能夠擴散普及開來!
<判斷大流行始末的訊號>
2014年夏天盛極一時,全世界都在瘋的冰桶挑戰,早已消失!
任何大流行都是如此,極盛之後,就會開始衰退,然後消失~
所謂極盛,大概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你我都可以不斷從不同圈子的朋友的臉書上看到相關訊息,甚至自己也被牽扯其中,然後,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或見證過了!
這次疫情的大流行也是一樣,網路溫度計可以抓取一下大家在網路上討論或宣告確診/隔離的資料數據,應該就能看出整波趨勢的走向~
我們一般人的話,看看身邊不同圈子的朋友是否陸續有人確診,甚至自己也確診了?
接下來,某天你突然發現,好像不再有新的人確診,因為該得的都差不多得了,那就準備告別大流行了!
病毒傳播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不只看到很多超級傳播者擴散訊息就判定病毒傳播已經開始(通常網路名人也不是最一開始散佈訊息的人,而是某個小節點的訊息來到了名人眼裡被名人判斷有擴散的價值而被推廣,名人轉發可以說是來到某個流行能否成立的臨界點,名人擴散出去後會否順利再被次節點接收然後進一步擴散),而是當網路上的末端節點們反覆從不同圈子接收到相同訊息時,才算完成!
真正的大流行必然是多元交錯而去中心,社會上任何兩個人都能夠彼此交流同一個訊息,從而達到沒有人不知道的情況。
能開始的不一定能完成,能完成的肯定開始過!
已經流行起來的事情,會反覆不斷出現在每一個人身邊,出現大量的資訊冗餘,不論這個人在網路社群中處於核心還是邊陲。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低於淨平衡的出生率,遲早都會少子化…

By
on
2021-04-21

說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突然大家開始吵少子化議題?
二十年前還在學校讀書,看人口統計預測圖已經知道這是不可能避免的結果。
十幾年前開始寫社會評論就經常談,但是,可能大多數人非得看到實際數據下滑到某種真實臨界點才會意識到嚴重性。
複雜的社會背景社會成因暫且不談。
當生育數字低於淨平衡(以前是2.3現在是幾乎等於2),也就是(平均來說)能生育的一對夫妻如果生不到兩個,以後能夠生小孩的人數就減少,就生不出上一個人口基期的數量。
那麼長期來看,生育率就會下滑,因為母數不斷減少。畢竟小孩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人才能生。
最一開始的計畫生育是兩個孩子恰恰好時期,某種程度在那裡就種下了少子化的遠因。就像一胎化政策註定天朝少子化不可逆(這個推論的邏輯來自蘋果橘子經濟學裡研究犯罪率下滑找到的遠因是通過墮胎與避孕政策造成…)。
也就是說,公衛理論反而更好用來解釋,就感染途徑的擴散數據被壓低了。也就是說,上一代生的不夠多,下一代就會越生越少,有種不斷縮小均衡/通縮感。
某種程度上來說,目前市面上輿論解釋都對也都不完全。都會影響一部份(也就是影響少子化的嚴重程度多寡),但更重要的是大前提已經決定好了,就算沒有那些原因,整個社會氛圍就是走上不會生那麼多小孩,長久來說就是會出現人口萎縮。
就算高房價高物價不是問題,支援人手足夠,未來年金不會破產,沒有環保空污世代不正義…現代消費社會生活太精彩多元,就是讓人不想生那麼多(計畫生育時代就幫多數國人植入了不要生太多小孩比較好的價值判斷),最後就是會少子化。
原則上,生育率是救不起來了。因為台灣很難生出能夠讓目前人口母數達淨平衡的新生兒數量。這還要往前補而二十年少子化的缺額,更不可能。
所以,可行之道是修正社會運作模型(縮小經濟規模,避免停滯性通縮),部分接納移民,好好享受人口縮小的好處,而不是一直鼓勵生育(AI全面普及後,是否還需要大量人口就不好說了,未來社會形態很難預測,搞不好反而是少子化程度最高的社會成本最小?)。

人人當老闆 職場煉金術

別讓重感冒的員工接待客人

By
on
2014-05-17
別讓重感冒的員工接待客人 文/Zen大 前一陣子去某百貨通路,跟該通路的服務台洽問一些事情,服務人員戴口罩,貌似重感冒,等他開口說話,我確定他是重感冒,聲音沙啞且細微,為了讓他聽清楚我的問題,我不得不挪動身體向他靠近一些說話,幾番往返,總於把事情談好。 離開百貨商場後,約莫過了兩個小時左右,我開始不自覺的打噴嚏、擤鼻涕,人明明在室內且穿了足夠保暖的衣服,我想,應該是被該名服務人員傳染了,當天我接觸...
人人當老闆 生活有感想 職場煉金術 心靈處方箋

抱病上班是不道德的

By
on
2008-10-29
抱病上班是不道德的文/zen(本文發表於2008.10.29自由時報上班一族版)不少公司設有全勤獎,給予薪津獎勵沒有請假的員工。甚至少數苛刻的老闆,還會規限請病假的天數,說好聽是為了防堵員工亂請假,但背後的不信任心態,又怎麼讓員工願意替公司打拼?看似獎勵員工的全勤獎,其實有不少壞處。人難免有病痛或意外事故,需要請假。請假既然是勞動法規裡明文規定的員工福利,企業主卻另外訂定看似獎勵實則半脅迫的全勤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