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17935 10224228736839929 6966571791244339595 N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如何讓抽象的低機率事件在生活中具現化?

By
on
2021-06-11

昨天深夜,看到臉書上的一位老朋友哀悼前輩,因武漢肺炎確診離世。

今早看到媒體報導出來!

這是我第一個先從人際傳播中得知,後來才見諸媒體的確診死亡案例。

關於確診與死亡,相信不少人都跟我經歷過類似的歷程,一開始是遙遠他方的事情,最近則是聽聞誰誰誰的誰確診,然後,終於也有朋友的朋友確診死別的消息…

我想藉這個事件,聊一聊如何在個人日常生活中理解機率的嚴峻程度?

低機率事件,對多數人來說,很難分辨其差異。

好比說,假設有人跟你說,中獎機率分別是十萬分之一與十萬分之五,你可能無法分辨其中的差異?感覺上都差不多。

實際上,兩者相差五倍。

風險理論中提到的機率,通常發生機率都很微小,單看數字很難理解。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該怎麼轉換過來理解其實際嚴峻程度?

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換算成事件出現的頻率。好比說,十萬分之一的中獎機率是,買十萬張就有可能中。但是,沒有財力一口氣買十萬張,那麼,假設一周買一張,一年買五十張的話,就是連續買兩千年,就可能中獎。

你說怎麼可能連續買兩千年?那不妨改成,一周買一百張,只要連續買二十年就可以中獎。

這一百張,不一定都要自己買,可以找人一起買,假設找十個人一起分攤,那麼就變成這十個人連續每周買入一百張,二十年內這十人當中一定會有人能中獎。

中獎的不一定是你,比較可能是你的朋友,因為你只占其中的1/10。

這就是機率轉換理解的奧秘(機率原本就是呈現一個群體的狀況而非單一個體),找出發生頻率後,還要思考,要納入多少人當成評估的母群體?

所以,通常低機率事件,我們自己很少碰到,但是,多少能耳聞身邊有人碰到。

自己一個人機率低到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將母群體往外擴大成一群人的時候,發生的機率就會因此而上升。母群體越大,越有可能有人碰上(但通常不是自己)。

要理解抽象機率在日常生活的影響,必須換算成頻率之外,還要擴大評估的母體數量。也就是說,不要只看自己會不會碰到,還要聽聽看周遭有沒有人碰到或聽到類似的案例?

聽聞的頻率與案例數量,是個人理解機率對自己影響程度的一種換算方式!

如果都還未在自己的生活周遭聽聞,代表機率之於你的影響仍然很低,如果你周遭開始出現相關的訊息,代表機率之於你的影響開始攀升(或下降,因為已經有人幫你攤提了這個發生機率)~

個人要以自己的聽聞的頻率與數量來推估,在自己身邊的機率分布狀況的實際影響,人所身處的群體、居住環境…等變項,都會影響機率在自己生活周遭發生的實際開展。

同樣一組機率數字在不同的個別人的實際影響並不一樣。自己的風聞狀況某種程度是對機率的個人影響的加權。


一般人單看統計數字,很難具現化或理解其嚴重程度!


對普通人來說,單看機率,十萬分之一跟十萬分之五的差別很細微,無法感受。實際上,兩者對個人的危險程度差了五倍(可以想像成最近聽到一個案例跟五個案例的感受差別)!


聽聞量與頻率,算是抽象機率的一種日常具現化。


目前的台灣,一萬多人確診,平均兩千多人有一位確診,以台灣的人口密度與資訊交換程度,應該多少都會聽聞身邊有人確診。然而,如果你從人際傳播聽聞確診的案例不少,且彼此都有關聯,很可能是你身處的群體,是傳播鏈上的高風險群體,務必小心。

目前已有三百多人亡故,仍有數千人在院治療,未來一段時間可能還會繼續出現確診、重症與死亡…,當社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不可逆的死亡,的確會造成焦慮悲傷痛楚等情緒,人心會浮躁,需要發洩焦慮不安,然而,辱罵攻擊終究無助於解決內心的痛楚,整個社會需要集體的療傷與撫慰~


願死者安息,在世者謙卑。

標籤
相關文章

留言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Zen大著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