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感想 心靈處方箋 逆社會觀察 經濟與生活

造成弱弱相殘的十大成因

By
on
2019-01-24

接連寫了俗民社會常見的十大負面思考元素偽理性討論的十大詭辯手法後,想到還有一個主題,值得且應該好好寫一寫。

從事評論寫作多年,慢慢發現一件頗值得深入探討的社會現象,我統稱為弱弱相殘,就是原本已經屈居社會底層或中下階層的人們,非但不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反而在關鍵時刻會彼此傷害。

彷彿能傷害同為弱者時,就能凸顯自己的相對強大。

歸結起來,我認為造成弱弱相殘,有以下十大因素(以下所談都是個人成因,不談結構面,也就是造成弱勢的社會成因不處理):

1.補償自卑

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身處弱勢的身分感到自卑,自卑情結作祟下,卻發展出自我補償的心態,且過度補償。

好比說,有些人去逛精品名牌店,就覺得店員都不懷好意地看著自己。

補償自卑的人容易覺得別人都看自己不順眼,都在準備找自己麻煩,因而乾脆先發制人。這些人之所以失控爆走,是心裡上演了無數被人瞧不起的小劇場的虛構被虐的自卑情結作祟。

也是某種一朝被蛇咬的心情,曾經因為自己窮或若是被欺負過,就覺得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準備欺負我們的以偏概全或過度推論的發酵。

2.認知匱乏造成隧道視野

幾年前我在讀關於窮人研究的書上發現,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沒錢,而是認知匱乏造成的隧道視野,讓人看不清楚現狀與未來,因而屢屢做出錯誤判斷。

好比說,窮人得到一筆意外之財,會拿去犒賞自己,胡亂揮霍,不會也沒有能力好好規劃這筆意外之財的使用方式,更別說用之投資於自己的未來成長。

之所以會造成認知饋法的隧道視野,是因為情緒疲勞造成的認知閉鎖。

3.情緒或身體疲勞造成認知閉鎖

簡單說就是過勞,窮人的日常生活充斥無止境的過勞,工作時間長且體力負荷大,下了班只想放空休息睡覺吃喝,無力再進行複雜的思考,甚至連簡單的判斷力都欠缺。

為何近年來越多照護者失手殺了被照護者,就是因為無法喘息的過勞導致認知閉鎖,出現錯誤決策。

所以,要幫助弱勢窮人避免錯誤決策最好的方法,是給予喘息服務,令其能夠暫時從過勞生活中脫離,恢復一些認知餘裕,好用來做未來規劃的思考與判斷。

台灣目前過勞情況太過嚴峻,除了工作環境還有家庭欠缺人手,喘息服務不足,因而可以預見的是,因過勞導致的認知閉鎖與錯誤決策還會繼續發生。

4.團體思考

團體思考是一種僵化思考,基於人的從眾性。

人身處封閉團體時,為了尋求依附與認同,往往會附和團體同儕的決策,就算有異議也不敢表達,於是,當團體內做出錯誤決策時,整個團體會一起走上錯誤決策的結果。

弱勢窮人的問題在於自己所身處的團體通常也都是弱勢窮人,都有自卑補償與過勞和認知匱乏等問題,一群認知匱乏的臭皮匠聚在一起做出的決策並不會勝過諸葛亮,只會帶著群體一起走上滅亡。

打群架事件為何經常可見於社會底層,好比說去唱歌看到別人好像瞪了自己一眼就找人去揍對方,往往就是團體思考+自卑補償下的結果。

若自己身處的諸群體中有認知餘裕主導的群體,或許就能夠成為緩衝的煞車機制,若全都身處同質性或認知匱乏主導的群體,弱弱相殘幾乎是種日常。

5.未審先判,有罪推定

窮人弱勢因為認知匱乏,無力進行理性分析,無力蒐集資料,看事情也容易形成單側偏誤(只抓取對自己的結論有利的論證,不考慮另外一面的可能性),在判斷事情時多憑個人過去的主觀經驗(援引前例),且容易讓情緒引導決策(過勞導致認知耗損時,無力理性思考者經常以情緒做為決策依據),不看證據指聽從感受,在判斷對錯時容易採取有罪推定原則,好比說,那個人一定也有問題才會…,無風不起浪等等。

6.挫折攻擊

碰到或出現自己想像的來自外界的攻擊時,會以消滅挫折源頭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挫折,無法內化或自行消化挫折。好比說,被告白對象拒絕時不會檢討自己是否有問題,雙方是否不適合,會責怪對方為何竟然拒絕自己?在無法接受被拒絕的情況下,無法消化挫折心情時,出手傷人。

類似的情況還有,當對方的表達方式不如自己預期時,就覺得對方是在攻擊自己(加上了自卑補償原則),感到挫折後便決定消滅對方,不少消費糾分中的奧客都有此一趨向。

7.相對剝奪

比上不足心態造成自己覺得自己很貧窮很可憐很弱勢需要被幫助,看這個世界上比自己高位者時,心生不滿,覺得自己只是運氣不好對方只是運氣好,不斷被其他過得更好的人的閃光弄得很不愉快。

好比說,平常並不覺得自己單身有甚麼不好,但碰上情人節時就會想詛咒路上的戀人,因為情人節讓自己的相對剝奪感加重,覺得沒有情人單身的自己很可憐。

8.合成謬誤

合成謬誤指的是將個人層級的原因蓋推到社會層級,好比說,一個人失業可能是因為懶惰,但不代表所有失業的人都是懶惰,社會層級還有其他社會成因(例如產業轉型失敗,大環境景氣不佳)。

合成謬誤指出的是事件的個人與集體層次的成因不同。

經濟學中有個儲蓄悖論也某種程度可以解釋社會與個人層次的不同。

儲蓄對個別的人是有幫助的,儲蓄可以讓自己資產增加,但從社會層次來看,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在儲蓄不消費,社會的景氣會陷入萎縮與困境。

合成謬誤的問題是,人們會把問題成因都歸結到個人,也因此認為改善情況的方法都靠個人努力,忽視制度與社會結構成因的改革,導致錯誤或無效努力,造成拼命努力卻仍然身處失敗,加深失敗主義情節,從而對社會產生厭世或敵視心情。

9.反社會人格,這社會上有4%的人毫無良知

學界稱之為反社會人格,這些人在傷害人不會被懲罰時故意傷害人,以傷人為樂,好比說網路上一些人的流言就是刻意要激怒或讓人挫折。

反社會人格者熱愛欺負弱勢,這些人以此為樂。國外的快樂殺人,就是類似情況。

之所以有反社會人格,有一說是過去人類身上的戰士基因的遺傳,戰士為了能夠打仗發展出低道德感的存在方式,但戰士在文明社會派不上用場,於是變成反社會人格。

10.病理學成因

身心症,精神疾病,無法自主控制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對自己或對他人造成傷害。

延伸閱讀

俗民社會常見的十大負面思考元素

偽理性討論的十大詭辯手法

標籤
相關文章

留言

Zen大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 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本版文章歡迎個人或非營利單位轉載,營利單位轉載,請來信取得授權(切莫私自轉載)。

Zen大著作推薦